目录
- 429 第四百二十七章 西归
- 430 第四百二十八章 高芊芊的烦恼
- 431 第四百二十九章 战争之神(上)
- 432 第四百三十章 战争之神(下)
- 433 第四百三十一章 洞房花烛
- 434 第四百三十二章 绝色双姝
- 435 第四百三十三章 新罗婢
- 436 第四百三十四章 新罗僧
- 437 第四百三十五章 不同
- 438 第四百三十六章 安闲时光
- 439 第四百三十七章 西风紧
- 440 第四百三十八章 几件小事
- 441 第四百三十九章 重上羌塘(上)
- 442 几句心里话
- 443 第四百四十章 重上羌塘(下)
- 444 第四百四十一章 痴情种子
- 445 第四百四十二章 羌塘局势
- 446 第四百四十三章 大张旗鼓
- 447 第四百四十四章 重逢
- 448 第四百四十五章 不速刺客
- 449 第四百四十六章 精分的唐朝和尚
- 450 第四百四十七章 莲花生
- 451 第四百四十八章 苦口婆心
- 452 第四百四十九章 兵分两路
- 453 第四百五十章 幼娘的建议
- 454 第四百五十一章 头人的请求
- 455 第四百五十二章 井底之蛙
- 456 第四百五十三章 跳梁小丑
- 457 第四百五十四章 京观
- 458 第四百五十五章 余韵
- 459 第四百五十六章 保证
- 460 第四百五十七章 汉家文明的对手
- 461 第四百五十八章 潜移默化的改变
- 462 第四百五十九章 双雄
- 463 第四百六十章 救援
- 464 第四百六十一章 东征
- 465 第四百六十二章 二月
- 466 第四百六十三章 别离
- 467 第四百六十四章 开学典礼
- 468 第四百六十五章 西归
- 469 第四百六十六章 康胖子的身份
- 470 第四百六十七章 根脉深扎
- 471 第四百六十八章 双雄归来
- 472 第四百六十九章 分兵
- 473 第四百七十章 重入呼罗珊
- 474 第四百七十一章 杀戮再起
- 475 第四百七十二章 无胆鼠辈
- 476 第四百七十三章 绿卡
- 477 第四百七十四章 毫不留情
- 478 第四百七十五章 又打又拉
- 479 第四百七十六章 无聊之日
- 480 第四百七十七章 伊斯法罕
- 481 第四百七十八章 阿卜杜拉的使者
- 482 第四百七十九章 刺杀
- 483 第四百八十章 好人卡
- 484 第四百八十一章 幼娘的疑惑
- 485 第四百八十二章 灯塔
- 486 第四百八十三章 兵强马壮
- 487 第四百八十四章 焦土政策
- 488 第四百八十五章 腐儒之见
- 489 第四百八十六章 黑云压城
- 490 第四百八十七章 天佑
- 491 第四百八十八章 残忍
- 492 第四百八十九章 彪悍的使者
- 493 第四百九十章 灯塔闪耀
- 494 第四百九十一章 万物非主
- 495 第四百九十二章 命运之战(1)
- 496 第四百九十三章 命运之战(2)
- 497 第四百九十四章 命运之战(3)
- 498 第四百九十五章 命运之战(4)
- 499 第四百九十六章 命运之战(5)
- 500 第四百九十七章 命运之战(6)
- 501 第四百九十八章 圣人之死
- 502 第四百九十九章 彻底解决
- 503 第五百章 金杯共汝饮
- 504 第五百零一章 白刃不相饶
- 505 第五百零二章 传檄而定(上)
- 506 第五百零三章 传檄而定(下)
- 507 第五百零四章 女帝受辱
- 508 第五百零五章 律宗和尚
- 509 第五百零六章 余波
- 510 第五百零七章 四境
- 511 第五百零八章 地狱
- 512 第五百零九章 地狱天使
- 513 第五百一十章 求见
- 514 第五百一十一章 圣母
- 515 第五百一十二章 圣母婊
- 516 第五百一十三章 旧话重提
- 517 第五百一十四章 固执己见
- 518 第五百一十五章 送别
- 519 第五百一十六章 骨牌效应
- 520 第五百一十七章 奇耻大辱
- 521 第五百一十八章 获救
- 522 第五百一十九章 唐河平原
- 523 第五百二十章 巴格达
- 524 第五百二十一章 再见牛诩
- 525 第五百二十二章 说辞
- 526 第五百二十三章 封赏
- 527 第五百二十四章 求助
- 528 第五百二十五章 大马士革
- 529 第五百二十六章 碧海银沙
- 530 第五百二十七章 再次分兵
- 531 第五百二十八章 贼咬一口
- 532 第五百二十九章 入骨三分
- 533 第五百三十章 玄武门(上)
- 534 第五百三十一章 玄武门(下)
- 535 安西诗两首以及完本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四百三十七章 西风紧
第四百三十七章 西风紧
新婚燕尔之时,马璘与两位新妇奸情正笃,亦是不愿来回奔波,不过蜜月还未过,领疆之内几个地方接连有消息传来,在享受着两位新人带来的柔情蜜意的同时,有些事情亦是不得不做些应对。
先是在咸海边上,发生了一场颇为意外的冲突。
火寻又名花拉子模,亦是昭武九姓之国,康王咄曷在大唐的支持下一统河中之时,火寻由于较为偏远并未被咄曷吞并,而马璘带着大军入河中之后,则是亲自领兵灭了火寻,把火寻变成了大唐的直属地盘。在火寻故地之上,如今有着一两万汉民,修筑了两座大城,一座乃是火寻王都货利习弥,废墟之上建起了定西城,而另外一座,则是位于乌浒水入咸海的三角洲地带,乌浒水接近咸海时分散为数条,分别注入咸海之内,形成了一片肥沃的河口地带,这个三角洲乃是火寻最肥沃的地区,由于咸海亦称西海,所以在此修建的一座大城便是称为西海城,乃是由马璘的心腹幕僚方文本主持建造的。
火寻国灭国一战之中,大量火寻男丁被大军所杀,留下的只有妇孺,后来被关中的光棍汉子们接收。这两年时间,经历了战火这这片土地渐渐开始恢复元气,人丁也在慢慢繁衍,不过由于占据此地的汉民乃是从河中八军之中抽调出来的,河中八军的百姓本就不多,所以大唐在这片土地上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不过由于火寻的地盘主要就是分布在乌浒水两岸的绿洲之上,距离乌浒水较远的地方皆是沙漠,倒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威胁。两万多汉家百姓,其实已经足以占据这片土地了。
汉民百姓们集中的区域,主要就是乌浒水下游的这两座大城。定西城原本是火寻的王都,依然是发挥着中心的位置,分布的汉民自然多些,而西海城靠近咸海,乃是位于沙漠中难得的一块宝地之上,不过距离河中八军较远。分布的汉民也就少些。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整个火寻故地最肥沃的土地便在那里,土地是汉民的命根子,将来定西城一带一定会是汉民最为繁密的地带之一。现在进入火寻故地的关中汉子们暂时还不缺乏土地。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和活下来的火寻女人们敦伦以繁衍子嗣,暂时还不用操心耕种土地的事情。
西海城方文本极为看重,城市修建得极为用心,为了修建这座城市足足累死了七八千火寻妇人,在这里也分布有不弱的防御力量。关中汉子们经过训练之后。很快就是一支不错的军队,制度类似于中原的折冲府,汉子们忙时务农闲时训练,当然对于这些汉子而言,务农的事情多半是不用做的,自有分给各家的火寻人来完成。方文本在此练兵是为了将府兵制在河中推行开来,却并没有想到这些府兵会有用到的一天。所以在西边的蛮人袭来的时候,西海城其实是没有做好准备的。
咸海以西,里海以东,大片的土地地广人稀。乃是乌古斯人的地盘,其实也就是突厥人。这里分布着一些小部落,和西突厥诸部有些联系,却并不直接统属。这些小部落之间时而联盟时而征战,并未出现一个强大的部落,所以对于阿姆河(乌浒水)三角洲地带定居的火寻人并不构成威胁。苏禄可汗极盛之时,他们曾短暂的听从过苏禄的命令,不过在苏禄死后便又恢复了相互攻伐的传统。
总的来说,他们距离三角洲地带是比较远的,和三角洲地带的火寻人的关系。仅限于一些贸易上的往来,火寻人属于昭武九姓之一,即是所谓的兴胡,最是长袖善舞。天生便是逐利之民,而和这个商人民族的交往,对于这些突厥小部落而言其实也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守信而诚实的火寻商人,在这里也是很受欢迎的。
这一地带,从后世的地理上来讲。亦是属于图兰平原的一部分,整个图兰平原都是在马璘的计划之中,里海北边沿岸大片的肥沃平原对于汉民来说亦是一个繁衍生息的好地方,不过相对而言,胡大文明才是大唐最大的威胁,所以当初灭掉火寻之后,暂时并没有向里海方向继续扩张。而就在不久之前,却忽然有一股突厥骑兵出现在了三角洲地带,洗劫了不少的汉民村落,最后甚至围困了西海城。
事情发生的很突然,当地的汉民们猝不及防,一开始遭受了不少损失,来袭的突厥骑兵有四五千人,突厥人全民皆兵,这些其实都是牧民,不过附近没有一个部落能够聚集这么多的成年男子,应该是几个部落联合起来的行动。几千突厥人围困了西海城,汉民们关了城门进行防御,守军力量原本是不足够的,可是突厥人又不擅长攻城,方文本这座大城修筑的极为用心,所以还是轻松的把这股突厥人挡在了城外。
围城的突厥人几次攻击之后,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最终便选择了放弃,然而却并不退走,而是在城市周围的平原上开始大肆劫掠起来。西海城内有着几千汉民,其中有两千多人乃是府兵,却无法出城迎敌,他们训练的时间不长,最重要的是缺乏马匹,失去了城市作为依托,自然没法和弓马娴熟的突厥人对战。若是安西正规军在此,哪怕不是安西新军,亦是足以击败这股敌人,可是他们只是一些府兵,装备马匹都很缺乏,没法对付来去如风的突厥骑兵。
突厥人的意图,还是不想放弃这座城市,似乎是做了长期围困的准备,周围没有及时入城的汉民们遭了秧,被突厥人杀戮甚多,更多的人被抓去作为奴隶。这也是突厥人一贯的做派,对于他们而言人力乃是极为重要的资源。有了汉民,事情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这些百姓而言,活下去自然是第一位的,所以当大量的汉民被掠夺入突厥人军中之后,围城的突厥人军中便开始多了一些粗糙的攻城器械,且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越来越多。
不过没有等到突厥人攒够足够的攻城器械,大唐的援军还是及时到了。
由原来刺杀安禄山的静塞军改编而成的新静塞军,已经扩展到了三千人,全部装备了火绳枪,这支军队正在定西城和西海城之间进行沙漠作战的训练,西海城派出的使者在半道上碰到这一支拉练的军队,知道了西海城告急的事情之后,静塞军立马做出了反应,全军跟着使者赶往西海城,增援那里的汉人。
这一支军队乃是安西第一支纯用火器的正规军队,在这支军队上马璘亦是耗费了不少心血,关于和骑兵的作战有着详细的规程,他们也有战马,乃是马上的火枪手,以最快速度赶到西海城附近之后,便在附近的森林里和突厥骑兵展开了一场大战。
作战的地点乃是静塞军选择的,用的是一个简单的诱敌之计,静塞军的个人武力比以往的安西军队要差不少,然而火绳枪的使用是个成年男子都能完成。当突厥骑兵的主力被引入森林之后,静塞军的火绳枪便开始发威,这种出自李岫大匠之手的制式火绳枪射程已经达到了极限,虽然比不上硬弩,却超过突厥人的角弓,近距离的直射足以洞穿明光铠,根本不是只有简陋皮甲的突厥人能够抵挡的。
静塞军士卒们借着树木的掩护一排排的轮番射击,震耳的枪声中突厥人接连不断的倒下去。这种攻击手段本就诡异,枪声连绵如雷霆,突厥人的战马被吓得四处乱窜,根本组织不起有力的反抗,当然他们自己也大部分都被吓傻了。等到静塞军靠近了扔出一颗颗火雷之后,突厥人的战斗意志立马就崩溃了。偶尔有凶悍的突厥人靠着武勇单人冲过来,亦是被静塞军士卒们合力用枪刺刺死,装了枪刺的火绳枪完全可以当长枪使用,面对一片长枪的攒刺个人的武勇并没有什么用处。
战斗完全是按照静塞军参谋部的脚本进行着的,突厥人的主力被引入森林之后,便是被静塞军从外围包围,彻底进入了死地。三千多突厥骑兵,最终只有百十人侥幸逃脱,其他的都是死在了密林之中。新静塞军成军以来的第一次作战,便以一场完胜宣告结束,而通过这一战,负责制定作战计划的静塞军参谋部也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特别是那些万里迢迢投奔马璘的原静塞军士卒,对于这些年轻的小子们刮目相看。
在森林里歼灭了突厥骑兵的主力之后,西海城之围自然就解了。围城的敌人大部分被歼灭,不过那些在附近劫掠的突厥人却没有抓到多少,大部分都跑了。不单是如此,还有几百汉民被裹挟着一同逃亡,离开了三角洲地带。
这件事情的发生,大概是在马璘刚回到安西的时候,西海城并没有鹰奴,消息是传到渤海之后才由安西密探发往这里。
这一次的事件之中,被杀的汉民有数百人,被掠夺走的汉民亦有数百,加上围城时战死的,损失的汉民超过了一千五百人。对于马璘而言,这是大唐势力范围越过葱山之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这样的损失,根本不可忍受。(未完待续。)
先是在咸海边上,发生了一场颇为意外的冲突。
火寻又名花拉子模,亦是昭武九姓之国,康王咄曷在大唐的支持下一统河中之时,火寻由于较为偏远并未被咄曷吞并,而马璘带着大军入河中之后,则是亲自领兵灭了火寻,把火寻变成了大唐的直属地盘。在火寻故地之上,如今有着一两万汉民,修筑了两座大城,一座乃是火寻王都货利习弥,废墟之上建起了定西城,而另外一座,则是位于乌浒水入咸海的三角洲地带,乌浒水接近咸海时分散为数条,分别注入咸海之内,形成了一片肥沃的河口地带,这个三角洲乃是火寻最肥沃的地区,由于咸海亦称西海,所以在此修建的一座大城便是称为西海城,乃是由马璘的心腹幕僚方文本主持建造的。
火寻国灭国一战之中,大量火寻男丁被大军所杀,留下的只有妇孺,后来被关中的光棍汉子们接收。这两年时间,经历了战火这这片土地渐渐开始恢复元气,人丁也在慢慢繁衍,不过由于占据此地的汉民乃是从河中八军之中抽调出来的,河中八军的百姓本就不多,所以大唐在这片土地上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不过由于火寻的地盘主要就是分布在乌浒水两岸的绿洲之上,距离乌浒水较远的地方皆是沙漠,倒也没有什么真正的威胁。两万多汉家百姓,其实已经足以占据这片土地了。
汉民百姓们集中的区域,主要就是乌浒水下游的这两座大城。定西城原本是火寻的王都,依然是发挥着中心的位置,分布的汉民自然多些,而西海城靠近咸海,乃是位于沙漠中难得的一块宝地之上,不过距离河中八军较远。分布的汉民也就少些。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整个火寻故地最肥沃的土地便在那里,土地是汉民的命根子,将来定西城一带一定会是汉民最为繁密的地带之一。现在进入火寻故地的关中汉子们暂时还不缺乏土地。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和活下来的火寻女人们敦伦以繁衍子嗣,暂时还不用操心耕种土地的事情。
西海城方文本极为看重,城市修建得极为用心,为了修建这座城市足足累死了七八千火寻妇人,在这里也分布有不弱的防御力量。关中汉子们经过训练之后。很快就是一支不错的军队,制度类似于中原的折冲府,汉子们忙时务农闲时训练,当然对于这些汉子而言,务农的事情多半是不用做的,自有分给各家的火寻人来完成。方文本在此练兵是为了将府兵制在河中推行开来,却并没有想到这些府兵会有用到的一天。所以在西边的蛮人袭来的时候,西海城其实是没有做好准备的。
咸海以西,里海以东,大片的土地地广人稀。乃是乌古斯人的地盘,其实也就是突厥人。这里分布着一些小部落,和西突厥诸部有些联系,却并不直接统属。这些小部落之间时而联盟时而征战,并未出现一个强大的部落,所以对于阿姆河(乌浒水)三角洲地带定居的火寻人并不构成威胁。苏禄可汗极盛之时,他们曾短暂的听从过苏禄的命令,不过在苏禄死后便又恢复了相互攻伐的传统。
总的来说,他们距离三角洲地带是比较远的,和三角洲地带的火寻人的关系。仅限于一些贸易上的往来,火寻人属于昭武九姓之一,即是所谓的兴胡,最是长袖善舞。天生便是逐利之民,而和这个商人民族的交往,对于这些突厥小部落而言其实也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守信而诚实的火寻商人,在这里也是很受欢迎的。
这一地带,从后世的地理上来讲。亦是属于图兰平原的一部分,整个图兰平原都是在马璘的计划之中,里海北边沿岸大片的肥沃平原对于汉民来说亦是一个繁衍生息的好地方,不过相对而言,胡大文明才是大唐最大的威胁,所以当初灭掉火寻之后,暂时并没有向里海方向继续扩张。而就在不久之前,却忽然有一股突厥骑兵出现在了三角洲地带,洗劫了不少的汉民村落,最后甚至围困了西海城。
事情发生的很突然,当地的汉民们猝不及防,一开始遭受了不少损失,来袭的突厥骑兵有四五千人,突厥人全民皆兵,这些其实都是牧民,不过附近没有一个部落能够聚集这么多的成年男子,应该是几个部落联合起来的行动。几千突厥人围困了西海城,汉民们关了城门进行防御,守军力量原本是不足够的,可是突厥人又不擅长攻城,方文本这座大城修筑的极为用心,所以还是轻松的把这股突厥人挡在了城外。
围城的突厥人几次攻击之后,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最终便选择了放弃,然而却并不退走,而是在城市周围的平原上开始大肆劫掠起来。西海城内有着几千汉民,其中有两千多人乃是府兵,却无法出城迎敌,他们训练的时间不长,最重要的是缺乏马匹,失去了城市作为依托,自然没法和弓马娴熟的突厥人对战。若是安西正规军在此,哪怕不是安西新军,亦是足以击败这股敌人,可是他们只是一些府兵,装备马匹都很缺乏,没法对付来去如风的突厥骑兵。
突厥人的意图,还是不想放弃这座城市,似乎是做了长期围困的准备,周围没有及时入城的汉民们遭了秧,被突厥人杀戮甚多,更多的人被抓去作为奴隶。这也是突厥人一贯的做派,对于他们而言人力乃是极为重要的资源。有了汉民,事情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这些百姓而言,活下去自然是第一位的,所以当大量的汉民被掠夺入突厥人军中之后,围城的突厥人军中便开始多了一些粗糙的攻城器械,且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越来越多。
不过没有等到突厥人攒够足够的攻城器械,大唐的援军还是及时到了。
由原来刺杀安禄山的静塞军改编而成的新静塞军,已经扩展到了三千人,全部装备了火绳枪,这支军队正在定西城和西海城之间进行沙漠作战的训练,西海城派出的使者在半道上碰到这一支拉练的军队,知道了西海城告急的事情之后,静塞军立马做出了反应,全军跟着使者赶往西海城,增援那里的汉人。
这一支军队乃是安西第一支纯用火器的正规军队,在这支军队上马璘亦是耗费了不少心血,关于和骑兵的作战有着详细的规程,他们也有战马,乃是马上的火枪手,以最快速度赶到西海城附近之后,便在附近的森林里和突厥骑兵展开了一场大战。
作战的地点乃是静塞军选择的,用的是一个简单的诱敌之计,静塞军的个人武力比以往的安西军队要差不少,然而火绳枪的使用是个成年男子都能完成。当突厥骑兵的主力被引入森林之后,静塞军的火绳枪便开始发威,这种出自李岫大匠之手的制式火绳枪射程已经达到了极限,虽然比不上硬弩,却超过突厥人的角弓,近距离的直射足以洞穿明光铠,根本不是只有简陋皮甲的突厥人能够抵挡的。
静塞军士卒们借着树木的掩护一排排的轮番射击,震耳的枪声中突厥人接连不断的倒下去。这种攻击手段本就诡异,枪声连绵如雷霆,突厥人的战马被吓得四处乱窜,根本组织不起有力的反抗,当然他们自己也大部分都被吓傻了。等到静塞军靠近了扔出一颗颗火雷之后,突厥人的战斗意志立马就崩溃了。偶尔有凶悍的突厥人靠着武勇单人冲过来,亦是被静塞军士卒们合力用枪刺刺死,装了枪刺的火绳枪完全可以当长枪使用,面对一片长枪的攒刺个人的武勇并没有什么用处。
战斗完全是按照静塞军参谋部的脚本进行着的,突厥人的主力被引入森林之后,便是被静塞军从外围包围,彻底进入了死地。三千多突厥骑兵,最终只有百十人侥幸逃脱,其他的都是死在了密林之中。新静塞军成军以来的第一次作战,便以一场完胜宣告结束,而通过这一战,负责制定作战计划的静塞军参谋部也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特别是那些万里迢迢投奔马璘的原静塞军士卒,对于这些年轻的小子们刮目相看。
在森林里歼灭了突厥骑兵的主力之后,西海城之围自然就解了。围城的敌人大部分被歼灭,不过那些在附近劫掠的突厥人却没有抓到多少,大部分都跑了。不单是如此,还有几百汉民被裹挟着一同逃亡,离开了三角洲地带。
这件事情的发生,大概是在马璘刚回到安西的时候,西海城并没有鹰奴,消息是传到渤海之后才由安西密探发往这里。
这一次的事件之中,被杀的汉民有数百人,被掠夺走的汉民亦有数百,加上围城时战死的,损失的汉民超过了一千五百人。对于马璘而言,这是大唐势力范围越过葱山之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这样的损失,根本不可忍受。(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