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2 8月12日:爱沙尼亚国防部大楼枪击事件(2)
- 13 8月13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沉船事件
- 14 8月14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沉船事件(2)
- 15 8月15日:北爱尔兰奥马爆炸现场的第30人
- 16 8月17日:恶名远扬之人的死期——赫斯
- 17 8月18日:恶名远扬之人的死期——赫斯(2)
- 18 8月19日:满城汉墓里的三颗夜明珠
- 19 8月20日:满城汉墓里的三颗夜明珠(2)
- 20 8月21日:满城汉墓里的三颗夜明珠(3)
- 21 8月22日:满城汉墓里的三颗夜明珠(4)
- 22 8月23日:满城汉墓里的三颗夜明珠(5)
- 23 8月24日:满城汉墓里的三颗夜明珠(6)
- 24 8月25日:满城汉墓里的三颗夜明珠(7)
- 25 8月26日:满城汉墓里的三颗夜明珠(8)
- 26 8月27日:奥斯塔金诺电视塔的无名鬼火
- 27 8月29日:奥斯坦金诺电视塔的无名鬼火(2)
- 28 8月30日:奥斯坦金诺电视塔的无名鬼火(3)
- 29 8月31日:o-157病毒
- 30 9月1日:o-157病毒
- 31 9月2日:o-157病毒
- 32 9月3日:世界的悲哀—别斯兰人质危机
- 33 9月4日:世界的悲哀—别斯兰人质危机(2)
- 34 9月5日:世界的悲哀—别斯兰人质危机(3)
- 35 9月7日:世界的悲哀——别斯兰人质危机(4)
- 36 9月8日:大老山隧道的交通事故
- 37 9月9日:203的那家老太
- 38 9月10日:203的那家老太(2)
- 39 9月11日:203的那家老太(3)
- 40 9月12日:203的那家老太(4)
- 41 9月13日:203的那家老太(5)
- 42 9月14日:203的那家老太(6)
- 43 9月15日: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
- 44 9月16日: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2)
- 45 9月17日: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3)
- 46 9月18日: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4)
- 47 9月19日:江南案——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简略版)
- 48 9月20日:莫名其妙的火山岛
- 49 9月21日:武侠巨匠古龙之死
- 50 9月22日:武侠巨匠古龙之死(2)
- 51 9月23日:英伦高级中学“封校”事件
- 52 9月24日:英伦高级学校“封校”事件(2)
- 53 9月25日:英伦高级学校“封校”事件(3)
- 54 9月26日:英伦高级学校“封校”事件(4)
- 55 9月27日:英伦高级学校“封校”事件(5)
- 56 9月28日:英伦高级学校“封校”事件(6)
- 57 9月29日:英伦高级学校“封校”事件(7)
- 58 9月30日:英伦高级学校“封校”事件(8)
- 59 10月2日:英伦高级学校“封校”事件(9)
- 60 10月3日:英伦高级学校“封校”事件(10)
- 61 10月4日:英伦高级学校“封校”事件(11)
- 62 10月5日:英伦高级学校“封校”事件(12)
- 63 10月6日:英伦高级学校“封校”事件(13)
- 64 10月7日:英伦高级学校“封校”事件(14)
- 65 10月8日:武航包机坠毁事件
- 66 10月9日:武航包机坠毁事件(2)
- 67 10月10日:武航包机坠毁事件(3)
- 68 10月11日:武航包机坠毁事件(4)
- 69 10月12日:吴航包机坠毁事件(5)
隐藏
显示工具栏
8月23日:满城汉墓里的三颗夜明珠(5)
8月23日:满城汉墓里的三颗夜明珠(5)
考古的第一步叫“粗挖”,以那深坑为核心,定墓点为辅助,工兵们就在那边用这铁锹挖,而02、03则协助着郭沫若先生在那深坑处做“蔓延”工作,由于这深坑点是最初发现点,且已经判断为上甬道,所以这个点位就成为第一步“粗挖”工作的重点。
由于这上甬道中疑似有毒,03早早准备了附近的绿草,熬成汁水给众人服下,确保万无一失!“粗挖”工作就是把墓穴上方的土石给挖走,这类大都属于粗活,按道理说,像郭沫若先生这样的专家,是没必要参与的。但人家老先生的那个专业,冒着烈日,和几个助手在工兵的身旁,工兵每挖一铲泥土,郭沫若先生都要过目一下那泥土,由此来判定离墓穴的位置还有多远。
“粗挖”这活最累,是考古中,技术含量最低,只要有力气的一个环节,大家齐心合力,挖到了中午时分,郭沫若先生大喊一声“停”,所有的考古成员都纷纷传话,叫停身旁工兵的挖掘。然后大家齐刷刷的看向郭沫若先生,只见他跳入另外一个新挖的深坑,看着露出干燥的土石,欣慰的点了点头说道:“就是这里了!”
02和03分别凑了过来,一看究竟:这古时候的墓穴为了方式受潮腐烂,百分百的要做干燥工程,这种干燥工程已经失传已久,现如今的干燥工程都是用的化学药剂,这玩意一来干燥时间的期限短,最多的可以保证几十年的干燥工艺,短的也就几年几个月,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我们食品袋里常放的干燥剂。看到干燥的土石,就知道墓穴已经快浮出水面了!这时候郭沫若先生就开始架设工具,做必要的“封土”工作。(编者按:封土:是考古学界中一个专有名字,直白一点就是对即将显露的文物做相关的留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如今的考古还有碳素断代、内窥技术,在中国的六十年代,压根就不存在。笔者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在这里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用最朴实的文字将考古的过程展现给广大读者!),随后郭沫若先生把大家召集了过来,指着地上的那一抔干土石说道:“各位同志,麻烦你们在粗挖的过程中,一旦挖出这样的土石,请立马停止粗挖,然后做汇报,等到我下一步的指导,可以吗?”工兵们分辨清楚那干土石后,就接受命令,回到各自原点继续粗挖,直至到下午15:00左右的时候,粗挖工作全部结束。
而这个时候的郭沫若先生已经跟着他的助手们将整个上甬道给开辟了起来,郭沫若先生细细研究那上甬道,是越看越惊心,立马找来了03,跟着他研究其上甬道的“秘密”。
郭沫若先生:03,上甬道我已经观察了,跟你的推断非常一致,这墓穴已经有盗墓的痕迹了,盗墓之人绝对是一个团伙。
03:嗯,当时我看到了那具尸体就是这样判断的。
郭沫若先生:那你也应该知道这盗墓的痕迹应该是刚发生不久吧?
03:是的,我根据死者的外观来判断,他应该是刚死不久,郭先生,你是怎么判断这盗墓的事情是刚发生不久的?
郭沫若先生:上甬道里那爬行的痕迹。上甬道就是简单的一个通道,只能容一个人往外爬行,这上甬道在建造的时候,显然比较匆忙和粗糙,用的材料竟然是含有干燥成分的土石,所以在爬行的时候会留下很明显的爬行痕迹,更为重要的,想必是这墓穴的主人知道了这上甬道的事情,所以用的毒药就是粉末状的,混合在这土石之中,人在爬行的时候,扬起的尘土一旦吸入,就中毒而亡,我现场看到了一些毒药的成分,所以就判断这盗墓的事情确实发生不久。
03:不谋而合,那郭先生,你单独找我说话的意思是......不会仅仅是跟我说这些吧?
郭沫若先生(点着头、欣慰状):你很聪明,是这样子,由于上甬道有干燥成分的毒药,我不敢确定下面会是怎样的情况,所以为了大家的安全起见,你又是盗墓专家,所以想让你先通过上甬道入墓穴看一看究竟。看看是不是有盗墓的同伙死在里面,还有你昨晚跟我说的信息:这死者的双手的干净的,那肯定是用了诸多的盗墓工具,这些工具去哪了?是不是跟他们的同伙在一起,这些都需要你帮我一探究竟。
对于这样的要求,03通常是不会拒绝的,在整个一上午的时候,就看到有如此众多的工兵参与到粗挖的工作中来,就知道这底下的墓穴绝对是一个“大冢”(笔者按:很多人都不理解,这盗墓系列的小说中,为何喜欢称墓为“粽”,那是因为粽和冢是近音,再很多方言中,还是同音,盗墓之人比较忌讳冢、尸体这类的说法,所以喜欢说冢为粽,冢里的尸体为粽子,如果碰到是将相候的冢,那就称之为大粽,里面的尸体当然是大粽子啦!),这种诱惑,对于任何一个盗墓者而言,都是经不住的。03早有跃跃欲试的想法了,只是碍于纪律,一直不敢行动,现在郭沫若先生亲口这么说,立马兴奋不已,一嘴的答应。郭沫若先生笃定的说道:“我是无神论者,不相信鬼神一说,所以,你们要担心的仅仅是墓穴中的机关和毒药......”
“你们?”03一听到“们”字,就知道可能有很多人下去,郭沫若先生在旁补充道:“是的,我得安排一些人跟着你下去,以防万一......”
“郭先生......”03打断道:“我们盗墓之人讲究贵精不贵多,人多了,我就照顾不过来了,如果郭先生真需要给我安排两个助手的话,我希望是01和02,01的体格足够保护我们的安全,02的专业也足够确保我们的探险。”
郭沫若先生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点头同意了!
由于这上甬道中疑似有毒,03早早准备了附近的绿草,熬成汁水给众人服下,确保万无一失!“粗挖”工作就是把墓穴上方的土石给挖走,这类大都属于粗活,按道理说,像郭沫若先生这样的专家,是没必要参与的。但人家老先生的那个专业,冒着烈日,和几个助手在工兵的身旁,工兵每挖一铲泥土,郭沫若先生都要过目一下那泥土,由此来判定离墓穴的位置还有多远。
“粗挖”这活最累,是考古中,技术含量最低,只要有力气的一个环节,大家齐心合力,挖到了中午时分,郭沫若先生大喊一声“停”,所有的考古成员都纷纷传话,叫停身旁工兵的挖掘。然后大家齐刷刷的看向郭沫若先生,只见他跳入另外一个新挖的深坑,看着露出干燥的土石,欣慰的点了点头说道:“就是这里了!”
02和03分别凑了过来,一看究竟:这古时候的墓穴为了方式受潮腐烂,百分百的要做干燥工程,这种干燥工程已经失传已久,现如今的干燥工程都是用的化学药剂,这玩意一来干燥时间的期限短,最多的可以保证几十年的干燥工艺,短的也就几年几个月,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我们食品袋里常放的干燥剂。看到干燥的土石,就知道墓穴已经快浮出水面了!这时候郭沫若先生就开始架设工具,做必要的“封土”工作。(编者按:封土:是考古学界中一个专有名字,直白一点就是对即将显露的文物做相关的留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如今的考古还有碳素断代、内窥技术,在中国的六十年代,压根就不存在。笔者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在这里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用最朴实的文字将考古的过程展现给广大读者!),随后郭沫若先生把大家召集了过来,指着地上的那一抔干土石说道:“各位同志,麻烦你们在粗挖的过程中,一旦挖出这样的土石,请立马停止粗挖,然后做汇报,等到我下一步的指导,可以吗?”工兵们分辨清楚那干土石后,就接受命令,回到各自原点继续粗挖,直至到下午15:00左右的时候,粗挖工作全部结束。
而这个时候的郭沫若先生已经跟着他的助手们将整个上甬道给开辟了起来,郭沫若先生细细研究那上甬道,是越看越惊心,立马找来了03,跟着他研究其上甬道的“秘密”。
郭沫若先生:03,上甬道我已经观察了,跟你的推断非常一致,这墓穴已经有盗墓的痕迹了,盗墓之人绝对是一个团伙。
03:嗯,当时我看到了那具尸体就是这样判断的。
郭沫若先生:那你也应该知道这盗墓的痕迹应该是刚发生不久吧?
03:是的,我根据死者的外观来判断,他应该是刚死不久,郭先生,你是怎么判断这盗墓的事情是刚发生不久的?
郭沫若先生:上甬道里那爬行的痕迹。上甬道就是简单的一个通道,只能容一个人往外爬行,这上甬道在建造的时候,显然比较匆忙和粗糙,用的材料竟然是含有干燥成分的土石,所以在爬行的时候会留下很明显的爬行痕迹,更为重要的,想必是这墓穴的主人知道了这上甬道的事情,所以用的毒药就是粉末状的,混合在这土石之中,人在爬行的时候,扬起的尘土一旦吸入,就中毒而亡,我现场看到了一些毒药的成分,所以就判断这盗墓的事情确实发生不久。
03:不谋而合,那郭先生,你单独找我说话的意思是......不会仅仅是跟我说这些吧?
郭沫若先生(点着头、欣慰状):你很聪明,是这样子,由于上甬道有干燥成分的毒药,我不敢确定下面会是怎样的情况,所以为了大家的安全起见,你又是盗墓专家,所以想让你先通过上甬道入墓穴看一看究竟。看看是不是有盗墓的同伙死在里面,还有你昨晚跟我说的信息:这死者的双手的干净的,那肯定是用了诸多的盗墓工具,这些工具去哪了?是不是跟他们的同伙在一起,这些都需要你帮我一探究竟。
对于这样的要求,03通常是不会拒绝的,在整个一上午的时候,就看到有如此众多的工兵参与到粗挖的工作中来,就知道这底下的墓穴绝对是一个“大冢”(笔者按:很多人都不理解,这盗墓系列的小说中,为何喜欢称墓为“粽”,那是因为粽和冢是近音,再很多方言中,还是同音,盗墓之人比较忌讳冢、尸体这类的说法,所以喜欢说冢为粽,冢里的尸体为粽子,如果碰到是将相候的冢,那就称之为大粽,里面的尸体当然是大粽子啦!),这种诱惑,对于任何一个盗墓者而言,都是经不住的。03早有跃跃欲试的想法了,只是碍于纪律,一直不敢行动,现在郭沫若先生亲口这么说,立马兴奋不已,一嘴的答应。郭沫若先生笃定的说道:“我是无神论者,不相信鬼神一说,所以,你们要担心的仅仅是墓穴中的机关和毒药......”
“你们?”03一听到“们”字,就知道可能有很多人下去,郭沫若先生在旁补充道:“是的,我得安排一些人跟着你下去,以防万一......”
“郭先生......”03打断道:“我们盗墓之人讲究贵精不贵多,人多了,我就照顾不过来了,如果郭先生真需要给我安排两个助手的话,我希望是01和02,01的体格足够保护我们的安全,02的专业也足够确保我们的探险。”
郭沫若先生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点头同意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