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0 第10章
- 11 第11章
- 12 第12章
- 13 第13章
- 14 第14章
- 15 第15章
- 16 第16章
- 17 第17章
- 18 第18章
- 19 第19章
- 20 第20章
- 21 第21章
- 22 第22章
- 23 第23章
- 24 第24章
- 25 第25章
- 26 第26章
- 27 第27章
- 28 第28章
- 29 第29章
- 30 第30章
- 31 第31章
- 32 第32章
- 33 第33章
- 34 第34章
- 35 第35章
- 36 第36章
- 37 第37章
- 38 第38章
- 39 第39章
- 40 第40章
- 41 第41章
- 42 第42章
- 43 第43章
- 44 第44章
- 45 第45章
- 46 第46章
- 47 第47章
- 48 第48章
- 49 第49章
- 50 第50章
- 51 第51章
- 52 第52章
- 53 第53章
- 54 第54章
- 55 第55章
- 56 第56章
- 57 第57章
- 58 第58章
- 59 第59章
- 60 第60章
- 61 第61章
- 62 第62章
- 63 第63章
- 64 第64章
- 65 第65章
- 66 第66章
- 67 第67章
- 68 第68章
- 69 第69章
- 70 第70章
- 71 第71章
- 72 第72章
- 73 第73章
- 74 第74章
- 75 第75章
- 76 第76章
- 77 第77章
- 78 第78章
- 79 第79章
- 80 第80章
- 81 第81章
- 82 第82章
- 83 第83章
- 84 第84章
- 85 第85章
- 86 第86章
- 87 第87章
- 88 第88章
- 89 第89章
- 90 第90章
- 91 第91章
- 92 第92章
- 93 第93章
- 94 第94章
- 95 第95章
- 96 第96章
- 97 第97章
- 98 第98章
- 99 第99章
- 100 第100章
- 101 第101章
- 102 第102章
- 103 第103章
- 104 第104章
- 105 第105章
- 106 第106章
- 107 第107章
- 108 第108章
- 109 第109章
- 110 第110章
- 111 第111章
- 112 第112章
- 113 第113章
- 114 第114章
- 115 第115章
- 116 第116章
- 117 第117章
- 118 第118章
- 119 第119章
- 120 第120章
- 121 第121章
- 122 第122章
- 123 第123章
- 124 第124章
- 125 第125章
- 126 第126章
- 127 第127章
- 128 第128章
- 129 第129章
- 130 第130章
- 131 第131章
- 132 第132章
- 133 第133章
- 134 第134章
- 135 第135章
- 136 第136章 番外贾家后来那些事(一)
- 137 第137章 番外贾家后来那些事(二)
- 138 第138章
- 139 第139章 番外贾家后来那些事(四)
- 140 第140章 番外史湘云
- 141 第141章 番外林黛玉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0章
第20章
跟现代人不同,古人对于师生关系的看重是现代人很难理解的,而座师,在这个年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亲密,文人的圈子里面,很多关系网就是靠着师生、同年给联系起来的,即便不是一荣俱荣,一损即损,但是也会互相提携,作为学生,你哪怕平时不跟你那个座师有什么交集,但是,即便座师做了什么措施,你也不能出首,否则就会被官场之人同时排斥。这年头可不鼓励什么大义灭亲,而是亲亲相隐,这是一种潜规则。
之前遇到的两个七八岁的小孩没有通过院试,在府试中名次也偏后,不过他们年纪小,将来还有的是机会,因此倒也不沮丧。
因为是在长安,无论是顺天府的府尹还有学政都比地方上相同品级的官员地位要高一些,手上握着的权力也高一些,尽管在长安不显,有的时候还要两头受气,谁让京城这种地方,大街上的小贩都有可能认识甚至就是皇亲国戚呢!不过你要让他们外放,他们还真不一定乐意。
如今的顺天府府尹李远文,就是标准的凤凰男,不过人家长了一副好相貌,而且才学也不差,又很会做人,可以说是长袖善舞,之前因为家贫,在老家那边并未成亲,等到考中了进士的时候,年纪不过二十多,正是青春年华的时候,因此,被当时的左都御史,如今的刑部侍郎于大人相中,做了于大人的女婿,从此青云直上,不过十几年时间,便坐到了顺天府府尹的位置上,而且也坐得挺稳当。
至于学政赵勤,出身翰林院,是个老学究了,对朝政兴趣不大,学政也是他兴趣所在,他已经任了好几任学政,不过这一年才转到了顺天府,正好就轮到了史鸿他们这一群人。
虽说文官武官不是一个体系,在朝堂上互掐也是常事,本朝虽然没有重文轻武的意思,不过随着天下承平,武官的地位每况愈下,要不是史鼎有功,圣上也要平衡朝堂,史鼎也入不了内阁。不管怎么样,如今史鼎即使没有做到位极人臣,也已经是金字塔上的顶层人物了,这些文臣自然不会跟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人也摆出一副清高自许的模样,加上史鸿在童生试中堪称出色的表现,尤其史鸿是史鼎唯一的儿子,还是嫡子,足以表示,起码史鼎这一脉,要开始退出武将的圈子,转而往文官上发展了。因此,不管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起码三个座师都对史鸿表现了十足的善意。
当然,史鸿送过去的礼物也没有辜负他们的善意就是了,史家库房里面各种古玩字画并不少,经历过开国那段时间的武将家里这些东西都不会少,都是当年发的战争财,前朝不知道多少富商官员乃至名士受了祸害,而且你还讲不了理,谁让你没有迎风而降,不肯尊奉新朝呢!先发财的自然是这些武将,底下的小兵只知道强金银珠宝,有了见识的将领,就会在封库之前昧下一些珍贵的古董字画下来。
史鸿上门很是投其所好,喜欢字画的送字画,喜欢金石的送金石,喜欢玩砚台古墨的送名砚古墨,再加上自己手抄的四书什么的,既风雅又体面,自然很能讨这些人的欢心,他们自然也不吝于指点夸奖史鸿几句,这些人官职虽然不高,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能代表文官阶层对史家的态度。
与同年之间的交际就没有这般麻烦,史鸿年纪小,身上也没有因为出身优越带来的傲气,反而挺平和,而且除非是读书读傻了的傻子,谁也不会没事跟一个注定前途无量的同年交恶,说不得,哪天就要借人家之力,如今,自然需要留下一个善缘。
因此,发榜之后不久,这些新鲜出炉的生员在一起聚会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向史鸿示好之意,尤其有几个同样获得了贡生名额的,他们将会一起进入国子监,再做好几年同学,运气好的话,还能一起参加乡试,因此,更是对史鸿多了几分亲热。
京都居,大不易,廪生方能有四两银子的补贴,往下一个月也不过领几斗米了,因此,几个家境不佳的同年在聚了几次之后,便有些羞赧地提出要告辞回家读书了,这几次小聚,虽说只是在一些中档甚至是低档的茶楼喝喝茶,吃点茶点,听听说书人说书,可是,每次消费也要几两银子,他们能来长安县赴考,几乎已经快要掏空了家里,偏偏虽然中了,名次却靠后,很难改善自己的生活,这些读书人,其实自尊心更强,几次都是别人会账,叫他们很是有些坐立不安,何况这些钱有人付,可是住客栈需要花钱,平常吃饭同样要花钱,在乡下几文钱的东西,在长安县里面甚至要几十文几百文,他们囊中羞涩,再待下去,恐怕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了。
好在史鸿他们这群人也通人情世故,很快便想明白了怎么回事,因此,也没有着意挽留,一群人各自凑了凑,用读书人的方式,奉上了不算太丰厚但是对他们来说可以说是雪中送炭的程仪,又相约到时候一起参加两年后的秋闱,可以说是皆大欢喜了。
史鸿也跟在后面学习着读书人之间交往的方式,他仗着年纪小,不懂的便找人问,这些比他年纪要大一半或者一倍甚至是以上的同年们很容易从中找回了优越感,原来你小子也不是什么都懂的天才嘛,看来以前光顾着念书了,难怪呢!于是,自然很是热心地指点一二,史鸿受益匪浅。
过了半个多月,家不在长安的人陆陆续续都要告辞了,他们过一段时间,也需要去官学县学报道,继续念书,就算是几个确定要进国子监的,也要先回去一趟,跟家人说一声,也得回家走走亲戚,显摆一下,另外,国子监是需要住宿的,他们也要回去收拾一下行礼什么的,回头再来报道。
之前遇到的两个七八岁的小孩没有通过院试,在府试中名次也偏后,不过他们年纪小,将来还有的是机会,因此倒也不沮丧。
因为是在长安,无论是顺天府的府尹还有学政都比地方上相同品级的官员地位要高一些,手上握着的权力也高一些,尽管在长安不显,有的时候还要两头受气,谁让京城这种地方,大街上的小贩都有可能认识甚至就是皇亲国戚呢!不过你要让他们外放,他们还真不一定乐意。
如今的顺天府府尹李远文,就是标准的凤凰男,不过人家长了一副好相貌,而且才学也不差,又很会做人,可以说是长袖善舞,之前因为家贫,在老家那边并未成亲,等到考中了进士的时候,年纪不过二十多,正是青春年华的时候,因此,被当时的左都御史,如今的刑部侍郎于大人相中,做了于大人的女婿,从此青云直上,不过十几年时间,便坐到了顺天府府尹的位置上,而且也坐得挺稳当。
至于学政赵勤,出身翰林院,是个老学究了,对朝政兴趣不大,学政也是他兴趣所在,他已经任了好几任学政,不过这一年才转到了顺天府,正好就轮到了史鸿他们这一群人。
虽说文官武官不是一个体系,在朝堂上互掐也是常事,本朝虽然没有重文轻武的意思,不过随着天下承平,武官的地位每况愈下,要不是史鼎有功,圣上也要平衡朝堂,史鼎也入不了内阁。不管怎么样,如今史鼎即使没有做到位极人臣,也已经是金字塔上的顶层人物了,这些文臣自然不会跟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人也摆出一副清高自许的模样,加上史鸿在童生试中堪称出色的表现,尤其史鸿是史鼎唯一的儿子,还是嫡子,足以表示,起码史鼎这一脉,要开始退出武将的圈子,转而往文官上发展了。因此,不管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起码三个座师都对史鸿表现了十足的善意。
当然,史鸿送过去的礼物也没有辜负他们的善意就是了,史家库房里面各种古玩字画并不少,经历过开国那段时间的武将家里这些东西都不会少,都是当年发的战争财,前朝不知道多少富商官员乃至名士受了祸害,而且你还讲不了理,谁让你没有迎风而降,不肯尊奉新朝呢!先发财的自然是这些武将,底下的小兵只知道强金银珠宝,有了见识的将领,就会在封库之前昧下一些珍贵的古董字画下来。
史鸿上门很是投其所好,喜欢字画的送字画,喜欢金石的送金石,喜欢玩砚台古墨的送名砚古墨,再加上自己手抄的四书什么的,既风雅又体面,自然很能讨这些人的欢心,他们自然也不吝于指点夸奖史鸿几句,这些人官职虽然不高,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能代表文官阶层对史家的态度。
与同年之间的交际就没有这般麻烦,史鸿年纪小,身上也没有因为出身优越带来的傲气,反而挺平和,而且除非是读书读傻了的傻子,谁也不会没事跟一个注定前途无量的同年交恶,说不得,哪天就要借人家之力,如今,自然需要留下一个善缘。
因此,发榜之后不久,这些新鲜出炉的生员在一起聚会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向史鸿示好之意,尤其有几个同样获得了贡生名额的,他们将会一起进入国子监,再做好几年同学,运气好的话,还能一起参加乡试,因此,更是对史鸿多了几分亲热。
京都居,大不易,廪生方能有四两银子的补贴,往下一个月也不过领几斗米了,因此,几个家境不佳的同年在聚了几次之后,便有些羞赧地提出要告辞回家读书了,这几次小聚,虽说只是在一些中档甚至是低档的茶楼喝喝茶,吃点茶点,听听说书人说书,可是,每次消费也要几两银子,他们能来长安县赴考,几乎已经快要掏空了家里,偏偏虽然中了,名次却靠后,很难改善自己的生活,这些读书人,其实自尊心更强,几次都是别人会账,叫他们很是有些坐立不安,何况这些钱有人付,可是住客栈需要花钱,平常吃饭同样要花钱,在乡下几文钱的东西,在长安县里面甚至要几十文几百文,他们囊中羞涩,再待下去,恐怕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了。
好在史鸿他们这群人也通人情世故,很快便想明白了怎么回事,因此,也没有着意挽留,一群人各自凑了凑,用读书人的方式,奉上了不算太丰厚但是对他们来说可以说是雪中送炭的程仪,又相约到时候一起参加两年后的秋闱,可以说是皆大欢喜了。
史鸿也跟在后面学习着读书人之间交往的方式,他仗着年纪小,不懂的便找人问,这些比他年纪要大一半或者一倍甚至是以上的同年们很容易从中找回了优越感,原来你小子也不是什么都懂的天才嘛,看来以前光顾着念书了,难怪呢!于是,自然很是热心地指点一二,史鸿受益匪浅。
过了半个多月,家不在长安的人陆陆续续都要告辞了,他们过一段时间,也需要去官学县学报道,继续念书,就算是几个确定要进国子监的,也要先回去一趟,跟家人说一声,也得回家走走亲戚,显摆一下,另外,国子监是需要住宿的,他们也要回去收拾一下行礼什么的,回头再来报道。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