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2 第十一章 太阳落下的地方
- 13 第十二章 轰然消失的敌部
- 14 第十三章 如无远虑必有近忧
- 15 第十四章 沸腾的草原部落
- 16 第十五章 这个时代真单纯
- 17 第十六章 正是月黑风高夜
- 18 第十七章 当为杀人越货时
- 19 第十八章 失踪的部分族人
- 20 第十九章 四散逃亡的残敌
- 21 第二十章 唯一的草原部落
- 22 第二十一章 现有语言的混乱
- 23 第二十二章 火热的生殖季节
- 24 第二十三章 草原乃偏安一隅
- 25 第二十四章 神秘的思迪穆德
- 26 第二十五章 您也才刚成年啊
- 27 第二十六章 到了该走的时候
- 28 第二十七章 沙漠腹地的文明
- 29 第二十八章 丰饶的两河流域
- 30 第二十九章 回乡桑田竟沧海
- 31 第三十章 超级季风的降临
- 32 第三十一章 新家日记进行时
- 33 第三十二章 超时代的炼金术
- 34 第三十三章 蓝海对岸的土地
- 35 第三十四章 渺无人烟的荒野
- 36 第三十五章 骇人的自然力量
- 37 第三十六章 自然财富的诱惑
- 38 第三十七章 革新的财富定义
- 39 第三十八章 来自家乡的噩耗
- 40 第三十九章 艾格氏族大阴谋
- 41 第四十章 英雄迟暮的哈度
- 42 第四十一章 因祸得福的永生
- 43 第四十二章 衰落的部落现状
- 44 第四十三章 伤筋动骨的战役
- 45 第四十四章 终将覆灭的部落
- 46 第四十五章 艾格氏族的下落
- 47 第四十六章 掠夺能力的起源
- 48 第四十七章 氏族的研究记录
- 49 第四十八章 仿佛前路金灿灿
- 50 第四十九章 凶蛮的爱琴海人
- 51 第五十章 未曾预料的结果
- 52 第五十一章 应保留怀疑态度
- 53 第五十二章 迅速崛起的文明
- 54 第五十三章 突如其来的浩劫
- 55 第五十四章 六千年部落败亡
- 56 第五十五章 悄然变化的哈度
- 57 第五十六章 族人面临的惨状
- 58 第五十七章 六十年物是人非
- 59 第五十八章 历史车轮的前进
- 60 第五十九章 侦测到时空干扰
- 61 第六十章 出现断层的时空
- 62 第六十一章 断层效应的加剧
- 63 第六十二章 公元元年大事件
- 64 第六十三章 是盟友还是敌人
- 65 第六十四章 行使议会控制权
- 66 第六十五章 未来的自己来访
- 67 第六十六章 两大家族的世仇
- 68 第六十七章 齐克恩弱鸡大军
- 69 第六十八章 过去现在和未来
- 70 第六十九章 留给自己的遗产
- 71 第七十章 上帝使者来拜访
- 72 第七十一章 同组的实验对象
- 73 第七十二章 应当警惕的人物
- 74 第七十三章 大人物的大事件
- 75 第七十四章 不是冤家不聚头
- 76 第七十五章 蝗虫般的基督教
- 77 第七十六章 与日耳曼的缘分
- 78 第七十七章 2组的长期布局
- 79 第七十八章 议会的产生方式
- 80 第七十九章 分道扬镳的三族
- 81 第八十章 另一时空的冒险
- 82 第八十一章 同一地点的穿越
- 83 第八十二章 历史事件的顺序
- 84 第八十三章 不同哈度的选择
- 85 第八十四章 齐克恩家族据点
- 86 第八十五章 被牺牲的齐克恩
- 87 第八十六章 极盛的罗马帝国
- 88 第八十七章 获得成果的联盟
- 89 第八十八章 转瞬即逝的机会
- 90 第八十九章 匈奴人万里来袭
- 91 第九十章 东西罗马的分裂
- 92 第九十一章 中世纪黑暗时代
- 93 第九十二章 默罕默德的崛起
- 94 第九十三章 帝国的全盛时期
- 95 第九十四章 全球人口新纪录
- 96 第九十五章 近代帝国的建立
- 97 第九十六章 发现所谓新大陆
- 98 第九十七章 最不发达的国家
- 99 第九十八章 瓜分世界的列强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十一章 现有语言的混乱
第二十一章 现有语言的混乱
草原部落语言的发音主要有这么几个类型:
1、人类声带能够发出的基本音,以A、E、I、O、L、Q、U为主;
2、自然界环境发出的象声音,分长音、短音和双短音,以“基本音+神音音节”结尾的即是长音,以“基本音”结尾的是短音,音节中有“j”的为双短音;
3、表示连接、语序、来源、描述顺序的特异音,大都是以“J”为首音的符字;
4、敬称中的特异音,主要是“X”、“Y”、“Z”三个音节。
除以上主要发音规律外,因部落所在环境、天气、自然界音效的区别,在某些同义象声音的解释上有一定的差异,如在“Cin-Din-Ta”部落中,符字“Din”的含义为:使用石刀大力敲击石壁发出的叮当声;而在“Mu-Tua-Yin”部落中却解释为“金属刀斧撞击石头时发出的金鸣声”。从发音上来看,两者并无不同;但从字义上来分析,前者多用于描述开凿山体的工程作业,而后者则多见于两军交锋时金石武器你来我往的交战声响。
同一符字在不同部落有着不同的解释,同样,他们对神音符字的发音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在“Yo-Fo-Hi”的祭礼规制中,天空之神“A-Fo'ol”的发音为“A-Fo-Or-L”,而在“Ka-Sin-Ki”和“Mo-Ruq-Fa”中发为“A-Foo-L”,在“Mu-Tua-Yin”中则发为“A-Fl”。这是因为,“Yo-Fo-Hi”处在大风持续吹拂的高处,狂风呼啸不止,发音自然是足够高亢延续的;“Ka-Sin-Ki”的营寨建在河流边,这里的风是以阵风为主的、从山上吹下来的重力风,这种类型的风会沉重的猛扑到人身上,然后快速消失,只留下被狂风吹得生疼的皮肤,这种情况下模仿的发音就短促而有尾音;“Mu-Tua-Yin”的城池旁都是森林,这里的风力不大,以微风为主,发音自然就清润无声了。
除此之外,最为坑的要数“同符字同造句同意义同语境下,单个分析句中符字时出现含义差异”,说得清楚点就是:一句话中各个符字都一样,但是在不同部落中,句中的符字却是有不同的意思的。例如:Lek-Yin_Fon-Kal_Jhi-Yo_Fua'ar-Wen'no,这一句说的是“河流中捕捉的鱼不够吃”,其中,第一、第三、第四个符字都有大家认同的含义,就只有“Fon-Kal”有一些区别。在靠近河流的部落中,“Fon”指“将带有回刺的短矛投入河中”,但在远离河流、靠近山脉的部落中,“Fon”被解释为“打磨捕鱼用的短矛”;同样的,“Kal”在近河部落中是“短矛刺中鱼腹的闷响”,而在山地部落中则是“扔空了的短矛打中河岸石头的咔哒声”。不仅如此,对于近河部落来说,“Fon-Kal”是一个动作词汇,对山地部落来讲却成了“描述动作本身”的词汇(也可以理解为名词)。
还没完的是,最让人抓狂的事情出现了:既住在山上、又靠近河流的“Pu-So-Hun”部落中,“Fon-Kal”用来描述“正在打渔”这样一个“进行中的动作”(也就是“动名词”),但在他们的描述中是没有“昨天”、“过去”、“曾经”打过渔这种说法的,因为对他们而言,打渔这个动作只能处于“进行中的状态”,没有打渔的时候在准备渔具,打渔完成了就是“收获了鱼”。但即使符字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已经完全和其他部落不同,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却不需要改变上文中那一句话的表达顺序,甚至于像“Jhi-Yo”这样明显的倒装用词都不需要进行改变,完全能够照搬照用。。!
这就对语言符字的整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总体上来看,草原部落语言有各种词汇共1700余个,但是分布在各个不同的部落当中,部落间的词汇差异量本就较大,这下子还出现了词汇本身的解释差异,这就必须先进行单个符字的释义筛查工作——有这个能力进行筛查的大都是各原部落的高层,也就是原本把持部落核心利益的这帮人。这样说来,这份工作最大的阻碍,就在于哈度内心计较是否启用这些旧利益群体而产生的矛盾。
暂且按下这其中的是非先不多说,就这语言符字的整理顺序,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首先,各部落原有的符字需要先进行收集,哈度命令“Cin-Din-Ta”原部的工匠开凿山石,制造出1臂长、3掌宽的标准石板,然后让各部懂得符字图画的人用苦茶树的红色汁液在其上作画。接着,以基本音为类别,将这些石板码放在一起,由哈度一一查看,然后考虑简化事宜。看起来这并非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但问题就在于这个“基本音”的发音准确性上:有些部落“O”和“L”不分,有些则是“A”和“E”不分,甚至还有部落在发“Jo”、“Sjo”、“Qj”、“Qol”、“Qjl”的时候听不出任何区别,这就比较头疼了。
本来这种方案更加适于单一部落中语言符字的规范事宜,但毕竟现在“Shin'ne-Nu”就是一个“完整的部落”,再是按照以前那样一个个部落分开来进行规范,那么这个统一事业就名存实亡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高塔外堆满了成百上千块各种鬼画符的石板。。都有两层楼高了。。!
哈度在这段时间里每天都做着相当枯燥的事情:吃饭睡觉不提,早上,命人搬来石板,想着如何简化作画工序、笔画,又要保证符字足够传神;下午,从新进行一番绘画,然后拿新的图画给原有作画的旧部落高层查看,讨论是否表达清楚;晚上,还要挑灯夜战,点上用牛脂做燃料的小灯,规划下一天规整的字符石板。
这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实际是却麻烦非凡。石板足有40捧重,需要4个人一起才能抬动,也还好哈度力气大,才能在观看的时候能够扶得住。本来是要人搬石板上楼,然后搬石板下楼,再搬石板上楼,再搬下楼,后来哈度看到搬石板的人累得够呛,他自己也被这件事情给烦的无语,就只好下楼查看。这不下楼还没啥,一下楼真的被吓到了:同一个部落来的原部落高层居然对神音符字的作画还有不同意见,高层数量多的部落最多有画了300多块石板的,这下子就导致高塔下堆放的石板数量立时超过了4000块,哈度也不禁有些傻眼了。
另外,采石场那边的头目报告说,运送石板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现在正值各部落重建的紧急时期,这种运输工作牵扯了实际需要安排到各处要地的人手。石板需要先从采石场运到集散地,再运到各处部落的原址,如果这些部落已经动迁,那么可能还要运到新址。各部落间距离有远有近,导致运输人手的调配并不均匀,而这时候资源分配能力又不是那么容易发挥,包括语言符字本身就较为匮乏,负责运输的人员在给各部落原有高层讲解事情的时候还会出现讲不明白的情况。而么么时候这些旧高层画好了石板他们也不清楚,因此就只能隔几天去一次搬回石块,可这又会因为不同部落的高层数量多寡、绘画能力高低的差异,作画的速度数量以及质量有所不同,有些部落几天后也没能画出一幅完整的符字,而另一些部落则画满了100块石板,直接导致运输人员没办法把石板搬回来。哈度听到采石场头目发的牢骚就头疼不堪,看来符字整理工作只能另辟蹊径。
若不是由旧部高层作画来收集符字,那么还有另外一个办法:让哈度直接从意识空间中将那些完备的“简体字”直接拿出来使用。不过,这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意识空间中的符字确实完备、好用且高效,但和草原上现有符字间是有代差的,哈度能够直接看懂,不代表“Shin'ne-Nu”的族人们也能够看懂。当然好处也是明显的,这一套完整简化过的符字有非常优秀的词汇分类和意群分划,读音按照草原发音方式和规律分门别类,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各个部落的“发音特色”。
只不过就像哈度之前矛盾于启用旧部落高层一样,对于直接使用这一套“规范化符字”,他心里也是纠结得紧的。本来他统一草原,就是想要将族人们从旧制中解脱出来,让旧高层将手中的部落利益还给族人本身。而现在若是他要推行新的符字体系,就相当于又给族人们套上了一个新的颈环,而这一次则是他自己将“Shin'ne-Nu”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比之那些旧高层来说有过之无不及。
这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机制了:任何时代在革新之后也不能够完全抛弃前朝的各种仪制和规矩,而前朝的利益既得者可不会因时代的变更而全部被抛弃、更换,如果新朝的统治者想要稳固住来之不易的胜利局面,就不得不去启用这些旧部。
这样说来,哈度实际上就不想要成为这个所谓的“统治者”,在他心目中,他和其他族人的地位是平行的,不会因为他主导了草原的一统大业就自视高人一等。受限于他的思想境界和这个时代的开化程度,他现在还不能够理解么么是“时代需求”和“阶级”这两个概念。
还好,哈度的见识毕竟要比这个时代人们的平均水平要高出一定的层次,他还是能够一眼就看出来现在“貌似明显的”症结所在的:草原上对纯粹力量的追求。毕竟是刀耕火种的年代,草原上的人类部落必然需要通过外出狩猎的方式获得生活必需品,除了每天食用的肉质和野果外,还需要补给动物脂肪(用作照明燃料)、蜂蜡(用作外伤止血)、树胶(用作粘合剂)、带刺植物(用于围墙外防备野兽),而不管获取怎样的物品,都需要强健有力的身躯才可以完成作业。简而言之,这个时代中,身体娇弱的人是生存不下来的。
只有先获得足够的身体素质,才能够有机会学习到专项的技术(如矿物冶炼)、经验(如指挥作战)和知识(如符字的绘画),这一点哈度深有体会。他就是这样,首先掠夺各种凶兽获得了极大程度超过这个时代平均能力的身体素质,然后才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崭露头角,继而获得大祭司的职位和身体花纹,才能够在其他部落间顺利游走,打开一番局面的。
如果想要摒弃掉这种“唯力量至上”的思想,就只能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变整个草原的生存环境,通过驯化野兽、广泛种植作物、有计划的培植功能植物、建设更加宜居的生活建筑,降低环境中可能的威胁,提高整个部落的安全氛围;二是全面平均化教育,将老猎手、老工匠们的知识经验传授给所有族人,努力进行定向身体素质强化工作,从小对族中幼童进行专门的野外环境生存训练,强调群体合作狩猎,将原有的分散战斗改良成为战阵战斗。
不过,这两方面可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达成的,就第一方面来说,进行环境的改造工作,没有20个火季怕是完成不了;而第二方面则又是需要长久时间的沉淀和持续不断的普及才能够达到效果。
哈度对这件事情感到有些惆怅:如果要“平均普及”那些特种技术经验,就必然要去掠夺对应的工匠和猎手,也还好现在部落统一,这些老工匠和老猎手即使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也不会被部落所抛弃,再无原有的性命之虞。只不过掠夺之后就需要哈度自己去把这些知识经验教给族人们了,都别说他是否有准备好做这个“教书育人”的授业形象,仅仅是要去面对那么大一群族人他都有些不信自。
当然,信自与否,也没办法停下开创新局面的脚步,哈度也只能自顾自的仰天轻叹。在高塔顶上瞭望远处休息一会儿,他就准备继续去看看剩下的石板数量,突然,他被营寨外树林方向传来的争吵声吸引住了。听到吵闹的声音愈发响亮,哈度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就赶忙下楼叫来刚吃饱干草的骆,飞速前往那边查看情况。
争吵来源于两名工匠:一名是原“Mo-Ruq-Fa”负责熔炼矿石的工匠,另一名则是来自原“Mu-Tua-Yin”城池研究出“焦木煅烧增温”方法的工匠。这个“焦木”,其实就是木炭,是“Mu-Tua-Yin”某次大火中偶然发现的,那次大火中,有经验的工匠把着火的木堆中已被烧焦而并没有起火的木炭用长棍捅了出去,防止火势继续变大,可没成想,这些木炭虽然没有火焰,其温度确实有足够的高,一下子就把附近的草垛给引燃了。这个现象吸引了工匠们的研究兴趣,在反复试验后,他们通过用湿泥包裹劈成小块的木头,放在大火中炙烤,就得到了碳化完成的木炭。这种燃料能够产生比普通木头燃烧更高的温度,而且热量散布更加均匀,是冶炼矿物的绝佳材料。
受哈度的影响,“Mu-Tua-Yin”的工匠也来到高塔和族人们分享工艺技术经验,但就是因为语言词汇等问题,怎么都没有办法完整正确的表达清楚“焦木”、“高温”这些词语,而“Mo-Ruq-Fa”部落的语言中干脆就没有这些词,这样就导致两拨人鸡同鸭讲,最后直接吵了起来。
可能是因为这些工匠常年在燥热的环境下作业,大都是急性子,吵没两句话就拿起身边用来画符字的短棍打了起来。。!即使已经合为一个部落,这些工匠看到自己平时一起工作的同行这样打成一团,也顾不得么么“部落情谊”,赶忙也是抄起身边的短棍、木砧、石铲上去就是一通乱打。结果就是一场工匠间的大混战开始了,来自8、9个不同宿营地的工匠在那里互殴,旁边看着干着急的卫兵和骑手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劝架,帮这个不是,帮那个也不行。
哈度骑着骆冲到了斗殴现场,对局势非常的不满意,他发现居然还有工匠在互殴中受了伤:有头上破皮的,有脚崴了的,有摔倒了被人踩伤的,有被打得鼻青脸肿的。他脸色阴沉地下马来,镇静地走进混战场中,一掌推开外圈一个脸上被划了两刀的工匠,顺手掠夺了他的伤势。那工匠并没有看清楚是谁推了他,刚要回身反击,就被在战斗中浸淫已久的哈度一个眼神吓住在了原地。
哈度在混战状况中走了一圈,很快就把几拨人给完全分开了。说来也好笑,一开始挑起群殴的那两个工匠却是完好无损地蹲在原地,正傻愣愣地看着周围要给他们“报仇”的族人你来我往、攻伐不断,却像没事人那样蹲坐在原地,还一副“发生了么么鬼”的样子。
1、人类声带能够发出的基本音,以A、E、I、O、L、Q、U为主;
2、自然界环境发出的象声音,分长音、短音和双短音,以“基本音+神音音节”结尾的即是长音,以“基本音”结尾的是短音,音节中有“j”的为双短音;
3、表示连接、语序、来源、描述顺序的特异音,大都是以“J”为首音的符字;
4、敬称中的特异音,主要是“X”、“Y”、“Z”三个音节。
除以上主要发音规律外,因部落所在环境、天气、自然界音效的区别,在某些同义象声音的解释上有一定的差异,如在“Cin-Din-Ta”部落中,符字“Din”的含义为:使用石刀大力敲击石壁发出的叮当声;而在“Mu-Tua-Yin”部落中却解释为“金属刀斧撞击石头时发出的金鸣声”。从发音上来看,两者并无不同;但从字义上来分析,前者多用于描述开凿山体的工程作业,而后者则多见于两军交锋时金石武器你来我往的交战声响。
同一符字在不同部落有着不同的解释,同样,他们对神音符字的发音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在“Yo-Fo-Hi”的祭礼规制中,天空之神“A-Fo'ol”的发音为“A-Fo-Or-L”,而在“Ka-Sin-Ki”和“Mo-Ruq-Fa”中发为“A-Foo-L”,在“Mu-Tua-Yin”中则发为“A-Fl”。这是因为,“Yo-Fo-Hi”处在大风持续吹拂的高处,狂风呼啸不止,发音自然是足够高亢延续的;“Ka-Sin-Ki”的营寨建在河流边,这里的风是以阵风为主的、从山上吹下来的重力风,这种类型的风会沉重的猛扑到人身上,然后快速消失,只留下被狂风吹得生疼的皮肤,这种情况下模仿的发音就短促而有尾音;“Mu-Tua-Yin”的城池旁都是森林,这里的风力不大,以微风为主,发音自然就清润无声了。
除此之外,最为坑的要数“同符字同造句同意义同语境下,单个分析句中符字时出现含义差异”,说得清楚点就是:一句话中各个符字都一样,但是在不同部落中,句中的符字却是有不同的意思的。例如:Lek-Yin_Fon-Kal_Jhi-Yo_Fua'ar-Wen'no,这一句说的是“河流中捕捉的鱼不够吃”,其中,第一、第三、第四个符字都有大家认同的含义,就只有“Fon-Kal”有一些区别。在靠近河流的部落中,“Fon”指“将带有回刺的短矛投入河中”,但在远离河流、靠近山脉的部落中,“Fon”被解释为“打磨捕鱼用的短矛”;同样的,“Kal”在近河部落中是“短矛刺中鱼腹的闷响”,而在山地部落中则是“扔空了的短矛打中河岸石头的咔哒声”。不仅如此,对于近河部落来说,“Fon-Kal”是一个动作词汇,对山地部落来讲却成了“描述动作本身”的词汇(也可以理解为名词)。
还没完的是,最让人抓狂的事情出现了:既住在山上、又靠近河流的“Pu-So-Hun”部落中,“Fon-Kal”用来描述“正在打渔”这样一个“进行中的动作”(也就是“动名词”),但在他们的描述中是没有“昨天”、“过去”、“曾经”打过渔这种说法的,因为对他们而言,打渔这个动作只能处于“进行中的状态”,没有打渔的时候在准备渔具,打渔完成了就是“收获了鱼”。但即使符字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已经完全和其他部落不同,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却不需要改变上文中那一句话的表达顺序,甚至于像“Jhi-Yo”这样明显的倒装用词都不需要进行改变,完全能够照搬照用。。!
这就对语言符字的整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总体上来看,草原部落语言有各种词汇共1700余个,但是分布在各个不同的部落当中,部落间的词汇差异量本就较大,这下子还出现了词汇本身的解释差异,这就必须先进行单个符字的释义筛查工作——有这个能力进行筛查的大都是各原部落的高层,也就是原本把持部落核心利益的这帮人。这样说来,这份工作最大的阻碍,就在于哈度内心计较是否启用这些旧利益群体而产生的矛盾。
暂且按下这其中的是非先不多说,就这语言符字的整理顺序,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首先,各部落原有的符字需要先进行收集,哈度命令“Cin-Din-Ta”原部的工匠开凿山石,制造出1臂长、3掌宽的标准石板,然后让各部懂得符字图画的人用苦茶树的红色汁液在其上作画。接着,以基本音为类别,将这些石板码放在一起,由哈度一一查看,然后考虑简化事宜。看起来这并非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但问题就在于这个“基本音”的发音准确性上:有些部落“O”和“L”不分,有些则是“A”和“E”不分,甚至还有部落在发“Jo”、“Sjo”、“Qj”、“Qol”、“Qjl”的时候听不出任何区别,这就比较头疼了。
本来这种方案更加适于单一部落中语言符字的规范事宜,但毕竟现在“Shin'ne-Nu”就是一个“完整的部落”,再是按照以前那样一个个部落分开来进行规范,那么这个统一事业就名存实亡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高塔外堆满了成百上千块各种鬼画符的石板。。都有两层楼高了。。!
哈度在这段时间里每天都做着相当枯燥的事情:吃饭睡觉不提,早上,命人搬来石板,想着如何简化作画工序、笔画,又要保证符字足够传神;下午,从新进行一番绘画,然后拿新的图画给原有作画的旧部落高层查看,讨论是否表达清楚;晚上,还要挑灯夜战,点上用牛脂做燃料的小灯,规划下一天规整的字符石板。
这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实际是却麻烦非凡。石板足有40捧重,需要4个人一起才能抬动,也还好哈度力气大,才能在观看的时候能够扶得住。本来是要人搬石板上楼,然后搬石板下楼,再搬石板上楼,再搬下楼,后来哈度看到搬石板的人累得够呛,他自己也被这件事情给烦的无语,就只好下楼查看。这不下楼还没啥,一下楼真的被吓到了:同一个部落来的原部落高层居然对神音符字的作画还有不同意见,高层数量多的部落最多有画了300多块石板的,这下子就导致高塔下堆放的石板数量立时超过了4000块,哈度也不禁有些傻眼了。
另外,采石场那边的头目报告说,运送石板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现在正值各部落重建的紧急时期,这种运输工作牵扯了实际需要安排到各处要地的人手。石板需要先从采石场运到集散地,再运到各处部落的原址,如果这些部落已经动迁,那么可能还要运到新址。各部落间距离有远有近,导致运输人手的调配并不均匀,而这时候资源分配能力又不是那么容易发挥,包括语言符字本身就较为匮乏,负责运输的人员在给各部落原有高层讲解事情的时候还会出现讲不明白的情况。而么么时候这些旧高层画好了石板他们也不清楚,因此就只能隔几天去一次搬回石块,可这又会因为不同部落的高层数量多寡、绘画能力高低的差异,作画的速度数量以及质量有所不同,有些部落几天后也没能画出一幅完整的符字,而另一些部落则画满了100块石板,直接导致运输人员没办法把石板搬回来。哈度听到采石场头目发的牢骚就头疼不堪,看来符字整理工作只能另辟蹊径。
若不是由旧部高层作画来收集符字,那么还有另外一个办法:让哈度直接从意识空间中将那些完备的“简体字”直接拿出来使用。不过,这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意识空间中的符字确实完备、好用且高效,但和草原上现有符字间是有代差的,哈度能够直接看懂,不代表“Shin'ne-Nu”的族人们也能够看懂。当然好处也是明显的,这一套完整简化过的符字有非常优秀的词汇分类和意群分划,读音按照草原发音方式和规律分门别类,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各个部落的“发音特色”。
只不过就像哈度之前矛盾于启用旧部落高层一样,对于直接使用这一套“规范化符字”,他心里也是纠结得紧的。本来他统一草原,就是想要将族人们从旧制中解脱出来,让旧高层将手中的部落利益还给族人本身。而现在若是他要推行新的符字体系,就相当于又给族人们套上了一个新的颈环,而这一次则是他自己将“Shin'ne-Nu”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比之那些旧高层来说有过之无不及。
这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机制了:任何时代在革新之后也不能够完全抛弃前朝的各种仪制和规矩,而前朝的利益既得者可不会因时代的变更而全部被抛弃、更换,如果新朝的统治者想要稳固住来之不易的胜利局面,就不得不去启用这些旧部。
这样说来,哈度实际上就不想要成为这个所谓的“统治者”,在他心目中,他和其他族人的地位是平行的,不会因为他主导了草原的一统大业就自视高人一等。受限于他的思想境界和这个时代的开化程度,他现在还不能够理解么么是“时代需求”和“阶级”这两个概念。
还好,哈度的见识毕竟要比这个时代人们的平均水平要高出一定的层次,他还是能够一眼就看出来现在“貌似明显的”症结所在的:草原上对纯粹力量的追求。毕竟是刀耕火种的年代,草原上的人类部落必然需要通过外出狩猎的方式获得生活必需品,除了每天食用的肉质和野果外,还需要补给动物脂肪(用作照明燃料)、蜂蜡(用作外伤止血)、树胶(用作粘合剂)、带刺植物(用于围墙外防备野兽),而不管获取怎样的物品,都需要强健有力的身躯才可以完成作业。简而言之,这个时代中,身体娇弱的人是生存不下来的。
只有先获得足够的身体素质,才能够有机会学习到专项的技术(如矿物冶炼)、经验(如指挥作战)和知识(如符字的绘画),这一点哈度深有体会。他就是这样,首先掠夺各种凶兽获得了极大程度超过这个时代平均能力的身体素质,然后才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崭露头角,继而获得大祭司的职位和身体花纹,才能够在其他部落间顺利游走,打开一番局面的。
如果想要摒弃掉这种“唯力量至上”的思想,就只能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变整个草原的生存环境,通过驯化野兽、广泛种植作物、有计划的培植功能植物、建设更加宜居的生活建筑,降低环境中可能的威胁,提高整个部落的安全氛围;二是全面平均化教育,将老猎手、老工匠们的知识经验传授给所有族人,努力进行定向身体素质强化工作,从小对族中幼童进行专门的野外环境生存训练,强调群体合作狩猎,将原有的分散战斗改良成为战阵战斗。
不过,这两方面可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达成的,就第一方面来说,进行环境的改造工作,没有20个火季怕是完成不了;而第二方面则又是需要长久时间的沉淀和持续不断的普及才能够达到效果。
哈度对这件事情感到有些惆怅:如果要“平均普及”那些特种技术经验,就必然要去掠夺对应的工匠和猎手,也还好现在部落统一,这些老工匠和老猎手即使没有相关的知识经验,也不会被部落所抛弃,再无原有的性命之虞。只不过掠夺之后就需要哈度自己去把这些知识经验教给族人们了,都别说他是否有准备好做这个“教书育人”的授业形象,仅仅是要去面对那么大一群族人他都有些不信自。
当然,信自与否,也没办法停下开创新局面的脚步,哈度也只能自顾自的仰天轻叹。在高塔顶上瞭望远处休息一会儿,他就准备继续去看看剩下的石板数量,突然,他被营寨外树林方向传来的争吵声吸引住了。听到吵闹的声音愈发响亮,哈度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就赶忙下楼叫来刚吃饱干草的骆,飞速前往那边查看情况。
争吵来源于两名工匠:一名是原“Mo-Ruq-Fa”负责熔炼矿石的工匠,另一名则是来自原“Mu-Tua-Yin”城池研究出“焦木煅烧增温”方法的工匠。这个“焦木”,其实就是木炭,是“Mu-Tua-Yin”某次大火中偶然发现的,那次大火中,有经验的工匠把着火的木堆中已被烧焦而并没有起火的木炭用长棍捅了出去,防止火势继续变大,可没成想,这些木炭虽然没有火焰,其温度确实有足够的高,一下子就把附近的草垛给引燃了。这个现象吸引了工匠们的研究兴趣,在反复试验后,他们通过用湿泥包裹劈成小块的木头,放在大火中炙烤,就得到了碳化完成的木炭。这种燃料能够产生比普通木头燃烧更高的温度,而且热量散布更加均匀,是冶炼矿物的绝佳材料。
受哈度的影响,“Mu-Tua-Yin”的工匠也来到高塔和族人们分享工艺技术经验,但就是因为语言词汇等问题,怎么都没有办法完整正确的表达清楚“焦木”、“高温”这些词语,而“Mo-Ruq-Fa”部落的语言中干脆就没有这些词,这样就导致两拨人鸡同鸭讲,最后直接吵了起来。
可能是因为这些工匠常年在燥热的环境下作业,大都是急性子,吵没两句话就拿起身边用来画符字的短棍打了起来。。!即使已经合为一个部落,这些工匠看到自己平时一起工作的同行这样打成一团,也顾不得么么“部落情谊”,赶忙也是抄起身边的短棍、木砧、石铲上去就是一通乱打。结果就是一场工匠间的大混战开始了,来自8、9个不同宿营地的工匠在那里互殴,旁边看着干着急的卫兵和骑手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劝架,帮这个不是,帮那个也不行。
哈度骑着骆冲到了斗殴现场,对局势非常的不满意,他发现居然还有工匠在互殴中受了伤:有头上破皮的,有脚崴了的,有摔倒了被人踩伤的,有被打得鼻青脸肿的。他脸色阴沉地下马来,镇静地走进混战场中,一掌推开外圈一个脸上被划了两刀的工匠,顺手掠夺了他的伤势。那工匠并没有看清楚是谁推了他,刚要回身反击,就被在战斗中浸淫已久的哈度一个眼神吓住在了原地。
哈度在混战状况中走了一圈,很快就把几拨人给完全分开了。说来也好笑,一开始挑起群殴的那两个工匠却是完好无损地蹲在原地,正傻愣愣地看着周围要给他们“报仇”的族人你来我往、攻伐不断,却像没事人那样蹲坐在原地,还一副“发生了么么鬼”的样子。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