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话说天下大势
- 2 第二章:少年明大义
- 3 第三章:凶险江湖恶毒人
- 4 第四章:拜师从先人
- 5 第五章:自此一去 江湖路遥
- 6 第六章:侠士用智匪用刀 宝物千年寻明主
- 7 第七章:终南酒楼听江湖 静坐看向不平事
- 8 第八章:痴男怨女局中恨 豪侠义士局外明
- 9 第九章:夜宿客栈遇高人 光明顶上现真身
- 10 第十章:忽见佳人飘似梦 三笑徒然赌一生
- 11 第十一章:人生死别离 天风云突变
- 12 第十二章:大漠萧瑟人欢乐
- 13 第十三章仇家千里追孤影 无情总是伤多情
- 14 第十四章:一身军服万事易 混进虎穴探秘境
- 15 第十五章:公子多情惹祸事 兄弟戮力平难波
- 16 第十六章:公主情深不可测 独孤灵机解难题
- 17 第十七章:吐蕃下高原 平川佛经念
- 18 第十八章:群魔乱舞(一)
- 19 第十九章:群魔乱舞(二)
- 20 第二十章:群魔乱舞(三)
- 21 第二十一章:英雄血洒阻雁塔
- 22 第二十二章:逃出梦境
- 23 第二十三章:引子
- 24 第二十四章:风雪夜失人 他乡遇故知
- 25 第二十五章:七杰干云豪义 独孤神剑惜才
- 26 第二十六章:因祸得福 神功初成
- 27 第二十七章:前嫌尽释 故事未解
- 28 第二十八章:夜宿破庙 怪红眼侠
- 29 第二十九章:红眼侠出破庙 独孤傲追怪人
- 30 第三十章:燕赤霞大战萨尔乌
- 31 三十一章:独孤横空出世 萨尔乌毒雾逃命
- 32 三十二章:会说话的头颅
- 33 三十三章:插叙
- 34 三十四章:古墓救人
- 35 三十五章:汴梁一夜
- 36 三十六章:韩厥的野心
- 37 三十七章:招安只能对宋江 神侠还要好主张
- 38 三十八章:赵良痛失宝扇 可儿月下吐真情
- 39 三十九章:再见佳人
- 40 四十章:韩琦的抉择
- 41 四十一章:少林寺的乳房
- 42 四十二章:笑面僧 苦头陀
- 43 四十三章:北斗七星痣
- 44 四十四章:漠北十三狼
- 45 四十五章:韩琦大闹佛祖像
- 46 四十六章:佛祖的掌上明珠
- 47 四十七章:腹语术
- 48 四十八章:十八铜人阵
- 49 四十九章:海公子大破铜人阵
- 50 五十章:月光下的十三狼
- 51 五十一章:天狼九式,不过如此
- 52 五十二章:为探机密 雨夜入室
- 53 五十三章:功亏一篑
- 54 五十四章:公子雨夜上少林 韩琦哭泪劝神侠
- 55 五十五章:你叫王重阳
- 56 五十六章:刚别新友 又遇故人
- 57 五十七章:月夜抢饷银
- 58 五十八章:横空剑气
- 59 五十九章:割袍断义
- 60 六十章:寒冰真气
- 61 六十一章:无声的罪恶
- 62 六十二章:春夜抒情
- 63 六十三章:坐等天明
- 64 六十四章:武林大会(一)
- 65 六十五章:武林大会(二)
- 66 六十六章:武林大会(三)
- 67 六十七章:武林大会(四)
- 68 六十八章:武林大会(五)
- 69 六十九章:武林大会(六)
- 70 七十章:武林大会(七)
- 71 七十一章:湘西四鬼
- 72 七十二章:鬼脸一击
- 73 七十三章“了却风月债
- 74 七十四章:武林盟主
- 75 七十五章:争夺盟主
- 76 七十六章:点苍首入盟
- 77 七十七章:神侠出场
- 78 七十八章:巅峰对决
- 79 七十九章:盟主已定
- 80 八十章:根据地
- 81 八十一章:撤离中原
- 82 八十二章:西出雁门遇故人
- 83 八十三章:葵花宝典
- 84 八十四章:英雄有泪
- 85 八十五章:大雨潇潇下九天,将军手指雁门关
- 86 八十六章:群狼出猎
- 87 八十七章:乱章
- 88 八十七章:黄昏相见 剧毒浸身
- 89 八十八章:可儿制药
- 90 八十九章:全国通缉,乡间遇奇人
- 91 九十章:治病认亲
- 92 九十一章:又是和尚
隐藏
显示工具栏
话说天下大势
话说天下大势
第一章:话说天下大势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有人,江湖就不会消失。 ≧ ≦
“自那梁山水泊被朝廷招安后,便被朝廷指派去攻打方腊。由于两方实力相当,智谋平齐,结果双方损失也相当,梁山虽然最终平定了方腊,但1o8将最终只剩28人,宋江,卢俊义也被赐毒酒毒死。曾经坐拥8oo里水泊,红极一时,与赵宋王朝分庭抗礼的梁山好汉从此再无消息,他们的故事变成了传说,流传在江湖上”。
“然,南方方腊与之不同,方腊虽被打虎武松单臂所擒。但其组织“明教”,却是个江湖组织,部众千万,散漫与江湖各处,上到庙堂,下到江湖,无不渗透,就连赵官家今晚的枕边人说不定就是明教教徒。这几年朝廷忙着和北边的那些鞑子打仗,顾不及江湖的事情,所以明教这几年也慢慢恢复势力,大有卷土重来,席卷武林之势。相比以前的教众和教主,明教则更是今时不同往日,别的不说,就说这现在的教主‘韩厥’,据传是太祖手下大将“韩令坤”的子孙。武功修的是从波斯传过来的上乘内功心法,非当年的方腊,武松之人可比。待人又以礼节,颇有古代仁人志士之风。现在据江湖言传又要防朝廷六部制度,下设十大长老,四大堂主,左右两位光明使者。已经有不少武林高手去参加明教”。
这是宋朝时洛阳城里一间专门喝酒听书的瓦当里,相比勾心斗角的宫廷内史,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记杂文,人们更喜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的江湖事。一个说书人正对众人讲着江湖之事,人们身在江湖,心向江湖,又听着江湖事,乐在其中,不知疲倦。又见台上的老先生讲起江湖事来有板有眼,调理不乱,老人又风骨不俗,觉得像是一位大隐于市的高人。便多了几分敬意。
“当今天下纷乱,豪杰并起,并非只有我们中原才有门派,眼下这各个门派就像下雨后的蘑菇,一个个往出冒,先从我们的大敌辽国和西夏说起。西夏建国不久,门派不多,但其中一派是皇室宗派,常与我中原门派相互攻击,这个门派就是‘一品堂’,掌门人是西夏国国舅‘野利荣成’其门徒武功高强,行事隐秘,与我中原门派大为不同。
再来说说辽国的‘漠北十三狼’,光听这名字就知道是十三个人,其实不然,这十三狼只是头目,而部众究竟多少,就不得而之了。他们胸口上都刻着刺青狼头,武器也一律是用狼牙制成的狼牙棒,令中原人士胆寒啊。
再来说说从吐蕃国下来的萨迦派,据传萨迦派掌门人‘洛桑’去年在少室山与少林方丈‘戒贤大师’斗法,三天三夜不分高下。
“这些都是大门派,要说起小门派,更是如这瓦当里的各位看官,多得不可胜数,譬如以点穴功夫和精妙剑法著称的‘点苍派’,独向苍天横冷箭,傲视人间笑红尘。”
还有非正非邪,亦正亦邪,专替江湖各个门派收集消息来赚银子的‘飞羽堂’,其掌门人伊羽练得一身好轻功,能在花枝间飞舞,引得一群蝴蝶跟着他。在峨眉山,青城山等地也有许多门派慢慢兴起。
当今之势,远非一个乱字能说尽。往往越是乱世就越出英雄,数年之后江湖上定会出现几位叫的响当当的豪杰。百年后他们的故事也后在江湖上流传”。
台下众人听到此处激动不已,各个争着抢着往老人的碗里扔钱,觉得这位老人不仅对当今天下大势了然于心,更难得的是尽能对后世之势作出预言,这是一般的说书人所不能的。于是又对老人敬重有加。
天下的事情去都是关联在一起的,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说这几年朝廷的动作。这几年北边那几个鞑子国不安静,老是打过边界。朝廷和他们打打和和,各有胜负。但是朝堂上那帮老牛鼻子书生就是不放心江湖上。说是怕江湖门派势力过大,危及朝廷。所以成立好几个衙门,用来专门对付你们这些江湖中人的。”
那些人一听到朝廷,顿感一股凉意袭人,原先那种任凭风浪急,稳坐钓鱼台,很是享受的表情一下子消散了。
那说书人说完品了一口茶,看着台下之人的窘迫表情。脸上浮现出娱乐众人的微微得意的表情。但马上他的表情就浮现出一丝不安,因为台下三双锐利的眼睛死死地看着自己。
据传这些衙门里最厉害的当属“保龙堂”,其顶头上司为童贯养子“童京”。而对于少林,武当这些一心修炼武功,没有野心的门派自然是不太在意。而对于有野心,曾经反抗过朝廷的明教,则是时时处处,留心留意,以防其有什么对朝廷不利的举动。而对漠北十三狼,西夏一品堂等门派,也是时有交战,只是这交战结果事关两国颜面及,所以封锁得紧,世人一般是不会知道结果的。”
“好了,小老儿今日就讲到此处,各位看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惊堂木“啪”的一拍,台下众人齐声叫好。
“老神仙,你是不是就是那江湖人称前知五百载,后算五百年,无事不知,无事不晓的天机子啊?”台下一个人黄脸汉子叫到。
“大爷高看我了,我怎么会是天机子那神仙般的人物。不过我也算见过一点世面,曾经与天机子喝过两杯酒,所以他的故事我还是知道一点的。各位想听,下次我讲就好了。”
台下又是一片鼎沸之声,锅底下那火越烧越旺,沸腾之声也是越来越盛。
三个大汉在很突兀地站了起来,才慢慢打消了那些喧嚣的声音。
“老头,听你讲的如此真切,好想亲身经历过一样,但讲起明教又是赞誉有加,似乎你就是明教中人,你究竟是不是明教中人,快快招来”,台下站起一壮汉,手里拿刀指向说书老头”。
众人一听大吃一惊,本来就觉得这老头不像一般的说书人,又听这位大汉如此一说,自是吃惊不已。再将目光移向说书人。
阳光明媚,众人沉默,三把刀以及不知道多少目光都指向那老人。
平常人的慌张是可以看出来的,但平静往往却是一潭秋水,深不可测。老人的表情让众人像是走进了迷雾里。
“这位壮士说笑了,老朽行将就木之身,大半截身子已经埋在了黄土里,只想说好我的书,讨得各位大爷的欢心,多赏几两银子,好买酒喝,哪里还有什么心思管什么明教“暗教”的?”
“妖人讲的好一口矫语,我兄弟三人已追踪你多时,每每见你说书总是对明教赞誉有加,而对我们朝廷则是颇有微词。已查的你真迹,你乃明教元老‘逸仙翁’;这几年专门在江湖替明教散播名声收集消息。今日遭在我们兄弟手里,也是你命数该尽。废话少说,快快出手,我们也好赶紧拿了你的人头去朝廷复命领赏”。
三人说完,抽出手中刀剑。
众人见到这番景象,早已大乱,跑的跑,叫的叫,有的挤门而出,有的破窗而跳,一时间大乱,皆恨爷娘没多生两条腿,也怕没长眼的刀剑砍在自己身上。
眨眼之间,三个大汉看向说书老头方向时,人已经不知何处去了。
见到此番景象,一个大汉对另一个说:“坏了,大哥,追踪了这么多天,一转眼却让这条老狐狸逃了,回去之后,领赏肯定是没有了,有的是一顿鞭子。”
大哥镇定自若,说:“逃不了,孙猴子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也没逃出如来佛的是手掌心”,嘴合上的一刹那间,一丝奸笑一闪而过。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有人,江湖就不会消失。 ≧ ≦
“自那梁山水泊被朝廷招安后,便被朝廷指派去攻打方腊。由于两方实力相当,智谋平齐,结果双方损失也相当,梁山虽然最终平定了方腊,但1o8将最终只剩28人,宋江,卢俊义也被赐毒酒毒死。曾经坐拥8oo里水泊,红极一时,与赵宋王朝分庭抗礼的梁山好汉从此再无消息,他们的故事变成了传说,流传在江湖上”。
“然,南方方腊与之不同,方腊虽被打虎武松单臂所擒。但其组织“明教”,却是个江湖组织,部众千万,散漫与江湖各处,上到庙堂,下到江湖,无不渗透,就连赵官家今晚的枕边人说不定就是明教教徒。这几年朝廷忙着和北边的那些鞑子打仗,顾不及江湖的事情,所以明教这几年也慢慢恢复势力,大有卷土重来,席卷武林之势。相比以前的教众和教主,明教则更是今时不同往日,别的不说,就说这现在的教主‘韩厥’,据传是太祖手下大将“韩令坤”的子孙。武功修的是从波斯传过来的上乘内功心法,非当年的方腊,武松之人可比。待人又以礼节,颇有古代仁人志士之风。现在据江湖言传又要防朝廷六部制度,下设十大长老,四大堂主,左右两位光明使者。已经有不少武林高手去参加明教”。
这是宋朝时洛阳城里一间专门喝酒听书的瓦当里,相比勾心斗角的宫廷内史,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记杂文,人们更喜欢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的江湖事。一个说书人正对众人讲着江湖之事,人们身在江湖,心向江湖,又听着江湖事,乐在其中,不知疲倦。又见台上的老先生讲起江湖事来有板有眼,调理不乱,老人又风骨不俗,觉得像是一位大隐于市的高人。便多了几分敬意。
“当今天下纷乱,豪杰并起,并非只有我们中原才有门派,眼下这各个门派就像下雨后的蘑菇,一个个往出冒,先从我们的大敌辽国和西夏说起。西夏建国不久,门派不多,但其中一派是皇室宗派,常与我中原门派相互攻击,这个门派就是‘一品堂’,掌门人是西夏国国舅‘野利荣成’其门徒武功高强,行事隐秘,与我中原门派大为不同。
再来说说辽国的‘漠北十三狼’,光听这名字就知道是十三个人,其实不然,这十三狼只是头目,而部众究竟多少,就不得而之了。他们胸口上都刻着刺青狼头,武器也一律是用狼牙制成的狼牙棒,令中原人士胆寒啊。
再来说说从吐蕃国下来的萨迦派,据传萨迦派掌门人‘洛桑’去年在少室山与少林方丈‘戒贤大师’斗法,三天三夜不分高下。
“这些都是大门派,要说起小门派,更是如这瓦当里的各位看官,多得不可胜数,譬如以点穴功夫和精妙剑法著称的‘点苍派’,独向苍天横冷箭,傲视人间笑红尘。”
还有非正非邪,亦正亦邪,专替江湖各个门派收集消息来赚银子的‘飞羽堂’,其掌门人伊羽练得一身好轻功,能在花枝间飞舞,引得一群蝴蝶跟着他。在峨眉山,青城山等地也有许多门派慢慢兴起。
当今之势,远非一个乱字能说尽。往往越是乱世就越出英雄,数年之后江湖上定会出现几位叫的响当当的豪杰。百年后他们的故事也后在江湖上流传”。
台下众人听到此处激动不已,各个争着抢着往老人的碗里扔钱,觉得这位老人不仅对当今天下大势了然于心,更难得的是尽能对后世之势作出预言,这是一般的说书人所不能的。于是又对老人敬重有加。
天下的事情去都是关联在一起的,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说这几年朝廷的动作。这几年北边那几个鞑子国不安静,老是打过边界。朝廷和他们打打和和,各有胜负。但是朝堂上那帮老牛鼻子书生就是不放心江湖上。说是怕江湖门派势力过大,危及朝廷。所以成立好几个衙门,用来专门对付你们这些江湖中人的。”
那些人一听到朝廷,顿感一股凉意袭人,原先那种任凭风浪急,稳坐钓鱼台,很是享受的表情一下子消散了。
那说书人说完品了一口茶,看着台下之人的窘迫表情。脸上浮现出娱乐众人的微微得意的表情。但马上他的表情就浮现出一丝不安,因为台下三双锐利的眼睛死死地看着自己。
据传这些衙门里最厉害的当属“保龙堂”,其顶头上司为童贯养子“童京”。而对于少林,武当这些一心修炼武功,没有野心的门派自然是不太在意。而对于有野心,曾经反抗过朝廷的明教,则是时时处处,留心留意,以防其有什么对朝廷不利的举动。而对漠北十三狼,西夏一品堂等门派,也是时有交战,只是这交战结果事关两国颜面及,所以封锁得紧,世人一般是不会知道结果的。”
“好了,小老儿今日就讲到此处,各位看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惊堂木“啪”的一拍,台下众人齐声叫好。
“老神仙,你是不是就是那江湖人称前知五百载,后算五百年,无事不知,无事不晓的天机子啊?”台下一个人黄脸汉子叫到。
“大爷高看我了,我怎么会是天机子那神仙般的人物。不过我也算见过一点世面,曾经与天机子喝过两杯酒,所以他的故事我还是知道一点的。各位想听,下次我讲就好了。”
台下又是一片鼎沸之声,锅底下那火越烧越旺,沸腾之声也是越来越盛。
三个大汉在很突兀地站了起来,才慢慢打消了那些喧嚣的声音。
“老头,听你讲的如此真切,好想亲身经历过一样,但讲起明教又是赞誉有加,似乎你就是明教中人,你究竟是不是明教中人,快快招来”,台下站起一壮汉,手里拿刀指向说书老头”。
众人一听大吃一惊,本来就觉得这老头不像一般的说书人,又听这位大汉如此一说,自是吃惊不已。再将目光移向说书人。
阳光明媚,众人沉默,三把刀以及不知道多少目光都指向那老人。
平常人的慌张是可以看出来的,但平静往往却是一潭秋水,深不可测。老人的表情让众人像是走进了迷雾里。
“这位壮士说笑了,老朽行将就木之身,大半截身子已经埋在了黄土里,只想说好我的书,讨得各位大爷的欢心,多赏几两银子,好买酒喝,哪里还有什么心思管什么明教“暗教”的?”
“妖人讲的好一口矫语,我兄弟三人已追踪你多时,每每见你说书总是对明教赞誉有加,而对我们朝廷则是颇有微词。已查的你真迹,你乃明教元老‘逸仙翁’;这几年专门在江湖替明教散播名声收集消息。今日遭在我们兄弟手里,也是你命数该尽。废话少说,快快出手,我们也好赶紧拿了你的人头去朝廷复命领赏”。
三人说完,抽出手中刀剑。
众人见到这番景象,早已大乱,跑的跑,叫的叫,有的挤门而出,有的破窗而跳,一时间大乱,皆恨爷娘没多生两条腿,也怕没长眼的刀剑砍在自己身上。
眨眼之间,三个大汉看向说书老头方向时,人已经不知何处去了。
见到此番景象,一个大汉对另一个说:“坏了,大哥,追踪了这么多天,一转眼却让这条老狐狸逃了,回去之后,领赏肯定是没有了,有的是一顿鞭子。”
大哥镇定自若,说:“逃不了,孙猴子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也没逃出如来佛的是手掌心”,嘴合上的一刹那间,一丝奸笑一闪而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