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66 第六十二章 新装赴甄试
- 67 第六十三章 二面如旧
- 68 第六十四章 咱上面有人
- 69 第六十五章 知县大人的召见
- 70 第六十六章 赏识
- 71 第六十七章 生口牙人
- 72 第六十八章 瘸子和拐子
- 73 第六十九章 心头多了一座山
- 74 第七十章 荣锦回乡
- 75 第七十一章 大宋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 76 第七十二章 我也要去县府
- 77 第七十二章 做个试验
- 78 第七十三章 大宋美食家
- 79 第七十四章 秘制卤肉饭
- 80 第七十五章 香雪是个小富婆
- 81 第七十六章 官途还是吏途
- 82 第七十六章 码头的新鲜吃食
- 83 第七十七章 仁义绝味
- 84 第七十八章 查缺补漏和十八张嘴
- 85 第七十九章 麻烦来了
- 86 第八十章 见血
- 87 第八十一章 真好汉!
- 88 第八十二章 危机四伏
- 89 第八十二章 同学情谊
- 90 第八十三章 小人欺之以活
- 91 第八十四章 楚丘县的纨绔们
- 92 第八十五章 敲骨吸髓
- 93 第八十六章 拦头是个什么东西(感谢妖精的打赏,改天加更感谢)
- 94 第八十七章 送铺子
- 95 第八十八章 王家的人
- 96 第八十九章 赔罪(感谢妖精老铁的又一个500打赏,待会儿还有一更)
- 97 第九十章 老爹的消息
- 98 第九十一章 小别胜新婚
- 99 第九十二章 喜忧参半的消息
- 100 第九十三章 嫂子也要去县城
- 101 第九十四章 凶煞鬼宅
- 102 第九十五章 买下来
- 103 第九十六章 地下传来的嘤嘤声(感谢书友56409的打赏)
- 104 第九十七章 传闻
- 105 第九十八章 冬去春来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七十二章 我也要去县府
第七十二章 我也要去县府
[摘要]宋人对于饮食是非常讲究的。富贵人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甚至“增价酬之,不较其值,惟得享时新耳”。
让吃货得选择困难症的宋朝美食
美食
“一日三餐”对今人而言,是寻常事,但在唐宋之前,平民多吃不起三餐,所以那时实行的是二餐制,上午下午各一餐。当然宫廷是有三餐乃至四餐的。一日三餐在宋代才普遍起来(但也有部分人家只吃二餐),这只有在农业产量大为提高、食物变得丰富并且有了夜生活之后,才可以实现的。
吃饱之后,人们便会追求吃得精致。宋人对于饮食是非常讲究的。富贵人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甚至“增价酬之,不较其值,惟得享时新耳”[(宋)吴自牧:《梦粱录》]。寻常的饮食摊子,也很注意干净、卫生,汴京中,“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盒器皿,车檐动使,奇巧可爱。食味和羹,不敢草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临安也是如此,“杭城风俗,凡百货卖饮食之人,多是装饰车盖担儿,盘盒器皿新洁精巧,以炫耀人耳目,盖效学汴京气象,及因高宗南渡后,常宣唤买市,所以不敢苟简,食味亦不敢草率也”[(宋)吴自牧:《梦粱录》]。
对饮食的精致追求,促使宋朝社会诞生了花样繁多的美食,《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条,《梦粱录》“分茶酒店”条、“面食店”条、“荤素从食店”条、《武林旧事》“市食”条,都罗列有一个长长的美食、小吃、点心名单,抄也抄不过来。仅面食就有罨生软羊面、桐皮面、盐煎面、丝鸡面、插肉面、三鲜面、蝴蝶面、笋泼肉面、子料浇虾面……馒头类有羊肉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糖肉馒头、裹蒸馒头、菠菜果子馒头、杂色煎花馒头……烧饼类有千层饼、月饼、炙焦、金花饼、乳饼、菜饼、胡饼、牡丹饼、芙蓉饼、熟肉饼、菊花饼、梅花饼、糖饼……糕点则有糖糕、花糕、蜜糕、糍糕、蜂糖糕、雪糕、彩糕、栗糕、麦糕、豆糕、小甑糕、重阳糕……今日的五星级大饭店,菜谱上的名目也未必有那么丰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朝的开封与杭州,简直就是“吃货”的天堂。
我们现在品尝到的火腿、东坡肉、涮火锅、刺身、油条、汤圆、爆米花等美食与小吃,都是发明或流行于宋代;烹、烧、烤、炒、爆、溜、煮、炖、腌、卤、蒸、腊、蜜、葱拔等复杂的烹饪技术,也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宋人用于给食材调味的调料已有盐、蜜、酒、醋、糖、奶、芥末、花椒、豆豉、酱油等,也跟今人厨房内的调味品差不多。
“脍”和“鲊”是最具宋朝特色的两类美食。脍,即生鱼片,传入日本后称为刺身。“野鱼可脍菰可烹”,脍在宋代非常流行,苏轼、陆游都是鱼脍的发烧友。鲊,则是通过腌渍与微生物发酵使食材产生特别风味的宋朝美食,鲜鱼、虾蟹、鸡鸭、雀鸟、鹅掌,都可腌制成鲊。将食材洗净,拭干,注意不可留有水渍,用盐、糖、酱油、椒、姜葱丝等制成调料,然后将食材装入坛内,装一层食材,铺一层调料。装实,盖好。候坛中腌出卤水,倒掉卤水,加入米酒,密封贮藏。这时候便可以耐心等待微生物与时间的合作,在黑暗中静静地酝酿出鲊的美味了。
难怪美国汉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中说:“中国伟大的烹调法也产生于宋朝。唐朝食物很简朴,但到宋朝晚期,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精致烹调法已被充分确证。地方乡绅的兴起推动了食物的考究:宫廷御宴奢华如故,但却不如商人和地方精英的饮食富有创意。”1998年,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出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饭馆与小吃入选第五十六位。
让吃货得选择困难症的宋朝美食
清人临摹宋人的《卖浆图》,几个卖饮料的小贩正在品评汤茶。
饮料
今人在大快朵颐的时候,喜欢喝点饮料。宋人也是这样。《清明上河图》中,在“久住王员外家”旅店门前,有一个撑大遮阳伞的小摊,挂着一块木牌子,上写“香饮子”。“香饮子”是什么?就是饮料。
宋代的饮料又称为“汤”“熟水”“凉水”。“熟水”相当于今日的广式凉茶,宋末笔记《事林广记》收录了几种“造熟水法”:“夏月凡造熟水,先倾百煎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倍矣。若以汤泡之,则不甚香。若用隔年木犀或紫苏之属,须略向火上炙过,方可用,不尔则不香。”比较常见的有香花熟水、沉香熟水、紫苏熟水、豆蔻熟水。李清照写过一首很是伤感的《摊破浣溪沙》词:“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说的是,她晚年身体多病,不敢喝茶,只喝豆蔻熟水。还有一种竹叶熟水,据说很可口:“新安郡界中,自有一种竹,叶稍大于常竹,枝茎细,高者尺许,土人以作熟水,极香美可喜。”[(宋)朱弁:《曲洧旧闻》]
《事林广记》也收录了多种制作果汁饮料、鲜花饮料的汤方,有干木瓜汤、水芝汤、莲实汤、无尘汤、荔枝汤、木犀汤、橙汤、香苏汤、乌梅汤等等。这些汤品的做法,通常是先将花果盐腌,晒干,烘焙,碾成细粉,然后装入器皿密封储存;招待客人时,再取出若干冲泡成饮料,有点像今日的速溶咖啡。而且“凡四时之内所开之花,嗅之香、尝之甘者,皆可依法为之”。宋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饮料,以招待客人。按朱彧《萍洲可谈》的说法:“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家中来了客人,要先敬茶;送客时,再端上饮料。
宋人既以喝饮料为时尚,那市场上当然也有各色饮料出售。《东京梦华录》说,六月时节,汴梁的“巷陌路口、桥门市进”都有人叫卖“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当然,那时候也不必担心有城管来踢摊、赶人。《武林旧事》也记录了杭州市肆摆卖的各种凉水:“甘豆汤、椰子酒、豆水儿、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脾饮、梅花酒、香薷饮、五苓大顺散、紫苏饮。”《梦粱录》也记载,杭城茶肆“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类”。
让吃货得选择困难症的宋朝美食
美食
“一日三餐”对今人而言,是寻常事,但在唐宋之前,平民多吃不起三餐,所以那时实行的是二餐制,上午下午各一餐。当然宫廷是有三餐乃至四餐的。一日三餐在宋代才普遍起来(但也有部分人家只吃二餐),这只有在农业产量大为提高、食物变得丰富并且有了夜生活之后,才可以实现的。
吃饱之后,人们便会追求吃得精致。宋人对于饮食是非常讲究的。富贵人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凡饮食珍味,时新下饭,奇细蔬菜,品件不缺”,甚至“增价酬之,不较其值,惟得享时新耳”[(宋)吴自牧:《梦粱录》]。寻常的饮食摊子,也很注意干净、卫生,汴京中,“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盒器皿,车檐动使,奇巧可爱。食味和羹,不敢草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临安也是如此,“杭城风俗,凡百货卖饮食之人,多是装饰车盖担儿,盘盒器皿新洁精巧,以炫耀人耳目,盖效学汴京气象,及因高宗南渡后,常宣唤买市,所以不敢苟简,食味亦不敢草率也”[(宋)吴自牧:《梦粱录》]。
对饮食的精致追求,促使宋朝社会诞生了花样繁多的美食,《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条,《梦粱录》“分茶酒店”条、“面食店”条、“荤素从食店”条、《武林旧事》“市食”条,都罗列有一个长长的美食、小吃、点心名单,抄也抄不过来。仅面食就有罨生软羊面、桐皮面、盐煎面、丝鸡面、插肉面、三鲜面、蝴蝶面、笋泼肉面、子料浇虾面……馒头类有羊肉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糖肉馒头、裹蒸馒头、菠菜果子馒头、杂色煎花馒头……烧饼类有千层饼、月饼、炙焦、金花饼、乳饼、菜饼、胡饼、牡丹饼、芙蓉饼、熟肉饼、菊花饼、梅花饼、糖饼……糕点则有糖糕、花糕、蜜糕、糍糕、蜂糖糕、雪糕、彩糕、栗糕、麦糕、豆糕、小甑糕、重阳糕……今日的五星级大饭店,菜谱上的名目也未必有那么丰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朝的开封与杭州,简直就是“吃货”的天堂。
我们现在品尝到的火腿、东坡肉、涮火锅、刺身、油条、汤圆、爆米花等美食与小吃,都是发明或流行于宋代;烹、烧、烤、炒、爆、溜、煮、炖、腌、卤、蒸、腊、蜜、葱拔等复杂的烹饪技术,也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宋人用于给食材调味的调料已有盐、蜜、酒、醋、糖、奶、芥末、花椒、豆豉、酱油等,也跟今人厨房内的调味品差不多。
“脍”和“鲊”是最具宋朝特色的两类美食。脍,即生鱼片,传入日本后称为刺身。“野鱼可脍菰可烹”,脍在宋代非常流行,苏轼、陆游都是鱼脍的发烧友。鲊,则是通过腌渍与微生物发酵使食材产生特别风味的宋朝美食,鲜鱼、虾蟹、鸡鸭、雀鸟、鹅掌,都可腌制成鲊。将食材洗净,拭干,注意不可留有水渍,用盐、糖、酱油、椒、姜葱丝等制成调料,然后将食材装入坛内,装一层食材,铺一层调料。装实,盖好。候坛中腌出卤水,倒掉卤水,加入米酒,密封贮藏。这时候便可以耐心等待微生物与时间的合作,在黑暗中静静地酝酿出鲊的美味了。
难怪美国汉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中说:“中国伟大的烹调法也产生于宋朝。唐朝食物很简朴,但到宋朝晚期,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精致烹调法已被充分确证。地方乡绅的兴起推动了食物的考究:宫廷御宴奢华如故,但却不如商人和地方精英的饮食富有创意。”1998年,美国《生活杂志》曾评选出一千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饭馆与小吃入选第五十六位。
让吃货得选择困难症的宋朝美食
清人临摹宋人的《卖浆图》,几个卖饮料的小贩正在品评汤茶。
饮料
今人在大快朵颐的时候,喜欢喝点饮料。宋人也是这样。《清明上河图》中,在“久住王员外家”旅店门前,有一个撑大遮阳伞的小摊,挂着一块木牌子,上写“香饮子”。“香饮子”是什么?就是饮料。
宋代的饮料又称为“汤”“熟水”“凉水”。“熟水”相当于今日的广式凉茶,宋末笔记《事林广记》收录了几种“造熟水法”:“夏月凡造熟水,先倾百煎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倍矣。若以汤泡之,则不甚香。若用隔年木犀或紫苏之属,须略向火上炙过,方可用,不尔则不香。”比较常见的有香花熟水、沉香熟水、紫苏熟水、豆蔻熟水。李清照写过一首很是伤感的《摊破浣溪沙》词:“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说的是,她晚年身体多病,不敢喝茶,只喝豆蔻熟水。还有一种竹叶熟水,据说很可口:“新安郡界中,自有一种竹,叶稍大于常竹,枝茎细,高者尺许,土人以作熟水,极香美可喜。”[(宋)朱弁:《曲洧旧闻》]
《事林广记》也收录了多种制作果汁饮料、鲜花饮料的汤方,有干木瓜汤、水芝汤、莲实汤、无尘汤、荔枝汤、木犀汤、橙汤、香苏汤、乌梅汤等等。这些汤品的做法,通常是先将花果盐腌,晒干,烘焙,碾成细粉,然后装入器皿密封储存;招待客人时,再取出若干冲泡成饮料,有点像今日的速溶咖啡。而且“凡四时之内所开之花,嗅之香、尝之甘者,皆可依法为之”。宋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饮料,以招待客人。按朱彧《萍洲可谈》的说法:“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家中来了客人,要先敬茶;送客时,再端上饮料。
宋人既以喝饮料为时尚,那市场上当然也有各色饮料出售。《东京梦华录》说,六月时节,汴梁的“巷陌路口、桥门市进”都有人叫卖“冰雪凉水、荔枝膏”,“皆用青布伞,当街列床凳堆垛”。当然,那时候也不必担心有城管来踢摊、赶人。《武林旧事》也记录了杭州市肆摆卖的各种凉水:“甘豆汤、椰子酒、豆水儿、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脾饮、梅花酒、香薷饮、五苓大顺散、紫苏饮。”《梦粱录》也记载,杭城茶肆“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类”。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