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82 三百八十二章 宝山激战
- 383 三百八十三章 诈取浪速号
- 384 三百八十四章 水战
- 385 三百八十五章 战况空前
- 386 三百八十六章 拔刀
- 387 三百八十八章 夺下航母
- 388 三百八十九章 胡链发威
- 389 三百九十章 烟俊六的决定
- 390 三百九十一章 八万廉价劳工
- 391 三百九十二章 兵出太平洋
- 392 三百九十三章 大战序曲
- 393 三百九十四章 初见麦克阿瑟
- 394 三百九十五章 实力对比
- 395 三百九十六章 火鸡猎杀战
- 396 三百九十七章 浸血的海滩
- 397 三百九十八章 塞班烽火
- 398 三百九十九章 战前准备
- 399 四百章 决战塞班岛 1
- 400 四百零一章 决战塞班2
- 401 四百零二章 国内风云
- 402 四百零三章 目标关岛!
- 403 四百零四章 火烧的列岛
- 404 四百零五章 归途
- 405 四百零六章 机械化装甲军
- 406 四百零七章 悲催的小鬼子
- 407 四百零八章 冈村的烦恼
- 408 四百零九章 华北大势
- 409 四百一十章 东陵大盗
- 410 四百一十一章 进展神速
- 411 四百一十二章 石门情报战
- 412 四百一十三章 攻占石门
- 413 四百一十四章 前进!前进!
- 414 四百一十五章 寻人启示
- 415 四百一十六章 惊变1
- 416 四百一十七章 惊变2
- 417 四百一十八章 东北逸事
- 418 四百一十八章 东北逸事2
- 419 四百二十章 东北逸事3
- 420 四百二十一章 内蒙风云
- 421 第四百二十二章 梁思成与林徽因
- 422 四百二十三章 空降山海关
- 423 四百二十四章 出关首战
- 424 四百二十五章 雪豹计划
- 425 四百二十六章 锦州大战
- 426 四百二十七章 旅顺前哨战
- 427 四百二十八章 重炮旅团
- 428 四百二十九章 敢死队
- 429 四百三十章 血壮山河
- 430 四百三十一章 赤色要塞
- 431 四百三十二章 幕后交易
- 432 四百三十三章 恢复经济
- 433 四百三十四章 神风特攻队
- 434 四百三十五章 枕戈待旦
- 435 四百三十六章 张学良与杨虎城
- 436 四百三十九章 导弹专家
- 437 四百三十八章 最后的抉择
- 438 四百三十九章 大战西伯利亚
- 439 四百四十章 盛世强国(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三百九十三章 大战序曲
三百九十三章 大战序曲
三百九十三章 大战序曲
太平洋真的是太庞大了,纵横万里,光是对日本的进攻路线就有很多条,但主要有三条,一是北太平洋,二是中太平洋,三是西南太平洋,哪里作为主攻方向是美军发动战略进攻最重要的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论。
北太平洋天气严寒,海面上风大浪急,不利于实施大部队作战,而且对日本维持其战争的生命线——与东南亚的海上交通,起不了多大作用,无法迅速解决战争,因此美军自1943年5月收复阿留申群岛后,就未在这个方向采取进一步攻势。
以麦克阿瑟陆军上将为代表的一方,主张在占领或封锁拉包尔之后沿新几内亚——菲律宾轴线的西南太平洋发动进攻,他们认为这条进攻路线可以充分利用美军在西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业已建立的一系列海空基地,始终能够得到岸基航空兵有力支援,对于进攻目标有着较大的选择余地,能够绕过日军重兵守备的地区,攻击日军防御薄弱之处。
麦克阿瑟有自己的想法,当年,他是被日本人从菲律宾赶出来的,现在,他自然要亲自打回去,这叫从哪里跌倒的就在哪里爬起来。
而以尼米兹海军上将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这条进攻路线上的主要岛屿面积都比较大,日军部署的兵力也相应较多,所以遭到的抵抗一定较激烈,付出的伤亡也会大一些。
表面上看是进攻路线之争,实际上却反映出美国陆海军之间的深刻矛盾,因为如果从西南太平洋发起攻击,主要依靠陆军实施地面进攻,海军只不过担任保护海上运输,以海空火力支援地面作战,并掩护陆军近海侧翼的次要任务。而从中太平洋展开进攻,关键是掌握制空权与制海权,海军的航母编队将是绝对的主力,由于所需占领的岛屿面积较小,地面战斗只需要小规模陆军部队,海军才是主角。
因此这场争论,双方都分别得到了陆海军头面人物——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上将和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的鼎力支持。
对于海陆两军之争,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进行了极其慎重和细致的研究,最后决定采取以中太平洋为主,西南太平洋为辅的双管齐下战略,这样既可避免单线进攻易遭日军集中全力的抗击和暴露侧后的危险,又能迷惑日军,使其难以判断美军的主攻方向,分散日军兵力和注意力,为战略进攻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之所以选择中太平洋为主攻方向,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随着美国军事工业全面转入战时生产,大批航空母舰和登陆舰艇的建成服役,使中太平洋的海军部队拥有了一支以航母为核心具有极高机动力和极强突击力的舰队,能够保证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
争论的最终结果,是美军先后组织了新乔治亚岛战役,吉尔伯特群岛战役,马绍尔群岛战役,随后的进攻矛头直指马里亚纳群岛。
不过,介于在之前几次战役中,美国军队惨重的损失,所以,不论是美国陆军还是海军,都同意将马里亚纳群岛的主攻任务交给中国军队来完成,于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就展现在了李学坤的面前。
李学坤知道,这是中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第一仗,打好了,那么,中国军人将扬威异域,赢得所有人的尊重,打不好,未来,可能失去盟友的信任,从此沦为太平洋战场的配角,这是包括李学坤在内所有中国人所并不希望看到的情景。
马里亚纳群岛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位于琉球,台湾和菲律宾以东,硫璜列岛以南,加罗林群岛以北,正扼中太平洋航道的咽喉,亚洲与美洲的海上交通要冲,是美军进攻日本本土和远东的必经之路。
如果马里亚纳群岛被盟军占领,日本本土与东南亚的海上生命线就将被切断,台湾和菲律宾也将处在美军直接打击范围下,更严重的是从马里亚纳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可以将日本本土纳入其轰炸半径,正因为马里亚纳群岛如此至关重要,就被日军誉为"太平洋的防波堤",而美军所实施的马里亚纳登陆战役也就被称作破堤之战!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一九四四年一月开始的马绍尔群岛战役中,不但没能出海迎战,反而退至帛琉群岛,直接导致了马绍尔群岛失守,这引起了日本内阁和陆军对海军的强烈不信任,甚至有些人提出放弃马里亚纳群岛。
但日本大本营非常清楚马里亚纳的重要性,决定沿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新几内亚群岛西部建立必须绝对予以确保的防线——绝对国防圈,马里亚纳则是该防线的核心。
因此,日军自一九四四年二月起,开始着手加强该地区的防御,由于以前马里亚纳群岛是海军负责防御,岛上的陆军部队很有限,大本营计划将中国战场上的第三和第十三师团调往中太平洋,以加强该地区的地面部队,但这两个师团在中国战场上一时无法脱身,大本营只好于二月十日将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第二十九师团调到马里亚纳,陆军部还将新组建的八个支队也调到该地区。
二月二十五日,日军大本营将中太平洋地区所有陆军部队整编为第三十一军,由小畑英良中将任军长,规定该军服从于联合舰队司令的调遣。从二月起,日军进一步动员大批船只向该地区调集部队,三十一军拥有五个师团又八个旅团,分别防守马里亚纳,特鲁克,小笠原和帛琉等岛屿。其中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的是两个师团又两个旅团,约六万余人。
不过,日军的人数虽多,但是,防御工事修建的却并不快,原计划要到十一月方能完成,此时才完成工程量的一半,火炮掩体几乎没有,地雷和铁丝网也没铺设,总体防御也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罢了。
日本海军也开始了行动,他们于二月四日将原在马里亚纳群岛的第四舰队和新组建的第十四航空舰队合并为中太平洋舰队,由中途岛海战的败将南云忠一海军中将任司令,第四舰队主要是由鱼雷艇,猎潜艇,扫雷艇和巡逻艇等轻型舰艇组成。
第十四航空舰队编制上还是很庞大的,总共有八个岸基航空队,478架飞机,但陆续被调往其他地区,剩下的飞机寥寥无几,因此这支舰队实力非常薄弱,只能充当牵制美军登陆部队的偏师,为主力舰队集结赢得时间。日本海军计划用于马里亚纳群岛决战的主力舰队是一九四四年二月由第二,第三舰队合并组成的第一机动舰队,几乎包括了联合舰队所有主要水面舰艇,共有航母9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31艘,舰载机439架,由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任司令。
日军大本营深知这支舰队与美军太平洋舰队的航母编队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决定以第一航空舰队改编的第五岸基航空队,与之配合作战,以求充分发挥舰载航空兵与岸基航空兵的协同威力。
只不过,现在的这支第一航空舰队并不是那支战争初期偷袭珍珠港,纵横太平洋所向无敌的航母舰队第一航空舰队,而是一九四三年七月刚刚成立的岸基航空兵部队,由角田觉治海军中将指挥,成立伊始就受到日军大本营的特别重视,从其他部队抽调一些有战斗经验的老飞行员作为骨干,并尽可能为其配备最新式的装备,一直作为大本营的直属部队在国内训练,原计划训练一年。
一九四四年二月马绍尔群岛失守后,不得不调到中太平洋地区,其中技术熟练的调到马里亚纳,技术尚不熟练的则调到菲律宾一边训练一边备战,原第五岸基航空队共有飞机1092架,后又将其他一些具有战斗经验的航空兵部队调入,最鼎盛时,其飞机增至1600架,但因战斗不断,日军的战机生产能力根本无法补充损失数,至一九四四年,这只航空队仅余530架战机。
日军的决战计划原是联合舰队司令古贺峰一海军大将主持制定的,企图在第一航空舰队和第一机动舰队实力有所恢复后,寻找战机与美军决战(日军在制定计划时,还不知道中国军队即将加争夺马里亚纳海湾的战斗),争取扭转战局,代号为"阿号作战"。
联合舰队的司令都是命薄之人,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美军击落,这个古贺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于二月三日在前往菲律宾途中座机遭遇暴风,机毁人亡。丰田副武海军大将接任联合舰队司令的次日,即5月3日,就接到了大本营发起"阿号作战"的指令,随即向所属各部下达了作战指令。
太平洋真的是太庞大了,纵横万里,光是对日本的进攻路线就有很多条,但主要有三条,一是北太平洋,二是中太平洋,三是西南太平洋,哪里作为主攻方向是美军发动战略进攻最重要的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论。
北太平洋天气严寒,海面上风大浪急,不利于实施大部队作战,而且对日本维持其战争的生命线——与东南亚的海上交通,起不了多大作用,无法迅速解决战争,因此美军自1943年5月收复阿留申群岛后,就未在这个方向采取进一步攻势。
以麦克阿瑟陆军上将为代表的一方,主张在占领或封锁拉包尔之后沿新几内亚——菲律宾轴线的西南太平洋发动进攻,他们认为这条进攻路线可以充分利用美军在西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业已建立的一系列海空基地,始终能够得到岸基航空兵有力支援,对于进攻目标有着较大的选择余地,能够绕过日军重兵守备的地区,攻击日军防御薄弱之处。
麦克阿瑟有自己的想法,当年,他是被日本人从菲律宾赶出来的,现在,他自然要亲自打回去,这叫从哪里跌倒的就在哪里爬起来。
而以尼米兹海军上将为代表的一方,认为这条进攻路线上的主要岛屿面积都比较大,日军部署的兵力也相应较多,所以遭到的抵抗一定较激烈,付出的伤亡也会大一些。
表面上看是进攻路线之争,实际上却反映出美国陆海军之间的深刻矛盾,因为如果从西南太平洋发起攻击,主要依靠陆军实施地面进攻,海军只不过担任保护海上运输,以海空火力支援地面作战,并掩护陆军近海侧翼的次要任务。而从中太平洋展开进攻,关键是掌握制空权与制海权,海军的航母编队将是绝对的主力,由于所需占领的岛屿面积较小,地面战斗只需要小规模陆军部队,海军才是主角。
因此这场争论,双方都分别得到了陆海军头面人物——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上将和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的鼎力支持。
对于海陆两军之争,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进行了极其慎重和细致的研究,最后决定采取以中太平洋为主,西南太平洋为辅的双管齐下战略,这样既可避免单线进攻易遭日军集中全力的抗击和暴露侧后的危险,又能迷惑日军,使其难以判断美军的主攻方向,分散日军兵力和注意力,为战略进攻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之所以选择中太平洋为主攻方向,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随着美国军事工业全面转入战时生产,大批航空母舰和登陆舰艇的建成服役,使中太平洋的海军部队拥有了一支以航母为核心具有极高机动力和极强突击力的舰队,能够保证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
争论的最终结果,是美军先后组织了新乔治亚岛战役,吉尔伯特群岛战役,马绍尔群岛战役,随后的进攻矛头直指马里亚纳群岛。
不过,介于在之前几次战役中,美国军队惨重的损失,所以,不论是美国陆军还是海军,都同意将马里亚纳群岛的主攻任务交给中国军队来完成,于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就展现在了李学坤的面前。
李学坤知道,这是中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第一仗,打好了,那么,中国军人将扬威异域,赢得所有人的尊重,打不好,未来,可能失去盟友的信任,从此沦为太平洋战场的配角,这是包括李学坤在内所有中国人所并不希望看到的情景。
马里亚纳群岛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位于琉球,台湾和菲律宾以东,硫璜列岛以南,加罗林群岛以北,正扼中太平洋航道的咽喉,亚洲与美洲的海上交通要冲,是美军进攻日本本土和远东的必经之路。
如果马里亚纳群岛被盟军占领,日本本土与东南亚的海上生命线就将被切断,台湾和菲律宾也将处在美军直接打击范围下,更严重的是从马里亚纳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可以将日本本土纳入其轰炸半径,正因为马里亚纳群岛如此至关重要,就被日军誉为"太平洋的防波堤",而美军所实施的马里亚纳登陆战役也就被称作破堤之战!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一九四四年一月开始的马绍尔群岛战役中,不但没能出海迎战,反而退至帛琉群岛,直接导致了马绍尔群岛失守,这引起了日本内阁和陆军对海军的强烈不信任,甚至有些人提出放弃马里亚纳群岛。
但日本大本营非常清楚马里亚纳的重要性,决定沿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新几内亚群岛西部建立必须绝对予以确保的防线——绝对国防圈,马里亚纳则是该防线的核心。
因此,日军自一九四四年二月起,开始着手加强该地区的防御,由于以前马里亚纳群岛是海军负责防御,岛上的陆军部队很有限,大本营计划将中国战场上的第三和第十三师团调往中太平洋,以加强该地区的地面部队,但这两个师团在中国战场上一时无法脱身,大本营只好于二月十日将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第二十九师团调到马里亚纳,陆军部还将新组建的八个支队也调到该地区。
二月二十五日,日军大本营将中太平洋地区所有陆军部队整编为第三十一军,由小畑英良中将任军长,规定该军服从于联合舰队司令的调遣。从二月起,日军进一步动员大批船只向该地区调集部队,三十一军拥有五个师团又八个旅团,分别防守马里亚纳,特鲁克,小笠原和帛琉等岛屿。其中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的是两个师团又两个旅团,约六万余人。
不过,日军的人数虽多,但是,防御工事修建的却并不快,原计划要到十一月方能完成,此时才完成工程量的一半,火炮掩体几乎没有,地雷和铁丝网也没铺设,总体防御也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罢了。
日本海军也开始了行动,他们于二月四日将原在马里亚纳群岛的第四舰队和新组建的第十四航空舰队合并为中太平洋舰队,由中途岛海战的败将南云忠一海军中将任司令,第四舰队主要是由鱼雷艇,猎潜艇,扫雷艇和巡逻艇等轻型舰艇组成。
第十四航空舰队编制上还是很庞大的,总共有八个岸基航空队,478架飞机,但陆续被调往其他地区,剩下的飞机寥寥无几,因此这支舰队实力非常薄弱,只能充当牵制美军登陆部队的偏师,为主力舰队集结赢得时间。日本海军计划用于马里亚纳群岛决战的主力舰队是一九四四年二月由第二,第三舰队合并组成的第一机动舰队,几乎包括了联合舰队所有主要水面舰艇,共有航母9艘,战列舰5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31艘,舰载机439架,由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任司令。
日军大本营深知这支舰队与美军太平洋舰队的航母编队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决定以第一航空舰队改编的第五岸基航空队,与之配合作战,以求充分发挥舰载航空兵与岸基航空兵的协同威力。
只不过,现在的这支第一航空舰队并不是那支战争初期偷袭珍珠港,纵横太平洋所向无敌的航母舰队第一航空舰队,而是一九四三年七月刚刚成立的岸基航空兵部队,由角田觉治海军中将指挥,成立伊始就受到日军大本营的特别重视,从其他部队抽调一些有战斗经验的老飞行员作为骨干,并尽可能为其配备最新式的装备,一直作为大本营的直属部队在国内训练,原计划训练一年。
一九四四年二月马绍尔群岛失守后,不得不调到中太平洋地区,其中技术熟练的调到马里亚纳,技术尚不熟练的则调到菲律宾一边训练一边备战,原第五岸基航空队共有飞机1092架,后又将其他一些具有战斗经验的航空兵部队调入,最鼎盛时,其飞机增至1600架,但因战斗不断,日军的战机生产能力根本无法补充损失数,至一九四四年,这只航空队仅余530架战机。
日军的决战计划原是联合舰队司令古贺峰一海军大将主持制定的,企图在第一航空舰队和第一机动舰队实力有所恢复后,寻找战机与美军决战(日军在制定计划时,还不知道中国军队即将加争夺马里亚纳海湾的战斗),争取扭转战局,代号为"阿号作战"。
联合舰队的司令都是命薄之人,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美军击落,这个古贺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于二月三日在前往菲律宾途中座机遭遇暴风,机毁人亡。丰田副武海军大将接任联合舰队司令的次日,即5月3日,就接到了大本营发起"阿号作战"的指令,随即向所属各部下达了作战指令。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