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1章 用心寻找幸福的感觉
- 2 第2章 保持乐观
- 3 第3章 给与比接受更快乐
- 4 第4章 计较少了才快乐
- 5 第5章 换位思考
- 6 第6章 凡事要往好处想 (1)
- 7 第7章 凡事要往好处想 (2)
- 8 第8章 不作攀比,保持心理平衡 (1)
- 9 第9章 不作攀比,保持心理平衡 (2)
- 10 第10章 凡事不抱怨,只解决问题。 (1)
- 11 第11章 凡事不抱怨,只解决问题。 (2)
- 12 第12章 拒绝拖延,做个“行动主义者” (1)
- 13 第13章 拒绝拖延,做个“行动主义者” (2)
- 14 第14章 投其所好,才能打动人心 (1)
- 15 第15章 投其所好,才能打动人心 (2)
- 16 第16章 倾听的艺术 (1)
- 17 第17章 倾听的艺术 (2)
- 18 第18章 给对方面子 (1)
- 19 第19章 给对方面子 (2)
- 20 第20章 千万不要改造你的伴侣 (1)
- 21 第21章 千万不要改造你的伴侣 (2)
- 22 第22章 死要面子,受得可是活罪 (1)
- 23 第23章 死要面子,受得可是活罪 (2)
- 24 第24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 (1)
- 25 第25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 (2)
- 26 第26章 以老板的心态工作 (1)
- 27 第27章 以老板的心态工作 (2)
- 28 第28章 和气生财才是硬道理 (1)
- 29 第29章 和气生财才是硬道理 (2)
- 30 第30章 以德报怨 (1)
- 31 第31章 以德报怨 (2)
- 32 第32章 承认差距,放下“仇富心态” (1)
- 33 第33章 承认差距,放下“仇富心态” (2)
- 34 第34章 让内心绽放微笑 (1)
- 35 第35章 让内心绽放微笑 (2)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1章 用心寻找幸福的感觉
第1章 用心寻找幸福的感觉
心知足,人常乐
哈佛人认为,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就时常是快乐、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则会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是痛苦不堪。
知足是一种处事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贵在调节。这是一种人生底色,当我们在忙于追求、拼搏而迷失方向的时候,知足常乐,这种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是一个避风的港口。休憩整理后,毅然前行,来源于自身平和的不竭动力。真正做到知足,人生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达观,从而常乐。
明朝有个人叫胡九韶,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但每天黄昏时,他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快乐、幸福都建立在知足的基础上,这里并不是说不思进取、不前进,而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前进。一个人要懂得知足,千万不要把太多不实际、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摆在眼前,不达目的就不肯放手。
有一个小孩,大家都说他傻,因为如果有人同时给他5角和1元的硬币,他总是选择5角,而不要1元。有个人不相信,就拿出两个硬币,一个1元,一个5角,让小孩任选其中一个,结果小孩真的挑了5角的硬币。那个人觉得非常奇怪,便问那个孩子:“难道你不会分辨硬币的币值吗?”
孩子小声说:“如果我选择了1元钱,下次你就不会跟我玩这种游戏了!”
这就是那个小孩的聪明之处。试想一下,如果小男孩选择了1元钱,就没有人愿意继续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元钱!但他拿5角钱,把自己装成傻子,于是傻子当得越久,他就拿得越多,最终他得到的,将是1元钱的若干倍!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妨向那个“傻小孩”看齐——不要1元钱,而取5角钱。
几个人在岸边垂钓,旁边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只见一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一尺多长,落在岸上后,仍腾跳不止。可是钓者却用脚踩着大鱼,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
围观的人都惊叹不已,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还是一条一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扔进海里。
第三次,钓者的钓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过几寸长的小鱼。众人以为这条鱼也肯定会被放回,不料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地放回自己的鱼篓中。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
钓者回答说:“哦,因为我家里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太大的鱼钓回去,盘子也装不下。”
哈佛人认为,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就时常是快乐、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则会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是痛苦不堪。
知足是一种处事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贵在调节。这是一种人生底色,当我们在忙于追求、拼搏而迷失方向的时候,知足常乐,这种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是一个避风的港口。休憩整理后,毅然前行,来源于自身平和的不竭动力。真正做到知足,人生便会多一些从容,多一些达观,从而常乐。
明朝有个人叫胡九韶,他的家境很贫困,一面教书,一面努力耕作,仅仅可以衣食温饱。但每天黄昏时,他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笑他说:“我们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谈得上是清福?”胡九韶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都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的是家里床上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快乐、幸福都建立在知足的基础上,这里并不是说不思进取、不前进,而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前进。一个人要懂得知足,千万不要把太多不实际、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摆在眼前,不达目的就不肯放手。
有一个小孩,大家都说他傻,因为如果有人同时给他5角和1元的硬币,他总是选择5角,而不要1元。有个人不相信,就拿出两个硬币,一个1元,一个5角,让小孩任选其中一个,结果小孩真的挑了5角的硬币。那个人觉得非常奇怪,便问那个孩子:“难道你不会分辨硬币的币值吗?”
孩子小声说:“如果我选择了1元钱,下次你就不会跟我玩这种游戏了!”
这就是那个小孩的聪明之处。试想一下,如果小男孩选择了1元钱,就没有人愿意继续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元钱!但他拿5角钱,把自己装成傻子,于是傻子当得越久,他就拿得越多,最终他得到的,将是1元钱的若干倍!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妨向那个“傻小孩”看齐——不要1元钱,而取5角钱。
几个人在岸边垂钓,旁边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只见一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一尺多长,落在岸上后,仍腾跳不止。可是钓者却用脚踩着大鱼,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
围观的人都惊叹不已,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还是一条一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扔进海里。
第三次,钓者的钓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过几寸长的小鱼。众人以为这条鱼也肯定会被放回,不料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地放回自己的鱼篓中。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
钓者回答说:“哦,因为我家里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太大的鱼钓回去,盘子也装不下。”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