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9 第28章 干一行灭一行
- 90 第29章 学校求你别退学
- 91 第30章 小鱼小虾没有筹码
- 92 第31章 余波都是海啸级别的
- 93 第32章 胜利者的朋友数不清
- 94 第33章 搞搞清楚到底谁投谁
- 95 第34章 不管比什么都是碾压
- 96 第35章 当日说法的威力
- 97 第36章 掏钱总是那么令人痛苦
- 98 第37章 先赚个一千万,我说的是美元
- 99 第38章 几百万美元怎么花还用请示我吗,不知道我正忙着选课吗
- 100 第39章 一盘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棋
- 101 第40章 一切为了石墨烯(五千字大章)
- 102 第41章 因为你单身,所以你加班
- 103 第42章 三百五十万买个不用低头弯腰
- 104 第43章 小学数学还用你来教
- 105 第44章 既然不承担风险,就别指望收益率
- 106 第45章 你可以对我顾辙没信心,但你不能对科学没信心
- 107 第46章 对手终于想到该打价格战了
- 108 第47章 哥不陪你玩了
- 109 第48章 扮猪吃虎的时间窗口不多了
- 110 第49章 小庙难容大神
- 111 第50章 跟着我才有机会一起释放生产力
- 112 第51章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 113 第52章 处于成败叠加态的顾辙
- 114 第53章 都是他们自找的
- 115 第54章 顾老板什么都好,就是太直男
- 116 第55章 码农:连夜实现顾总需求
- 117 第56章 让真相飞一会儿
- 118 第57章 形势逆转
- 119 第58章 哭也算时间哦
- 120 第59章 新开一坑
- 121 第60章 哥布的局,你们看不懂是正常的
- 122 第61章 没人能完全懂顾辙
- 123 第62章 格局小了
- 124 第63章 怎么还没人来侵权啊
- 125 第64章 一年翻倍和一年翻十倍
- 126 第65章 极限烧脑
- 127 第66章 2004年的第一场雪
- 128 第67章 早点想明白多好呢,挣扎只会让人更痛苦
- 129 第68章 这逻辑水平连入门级码农都不如
- 130 第69章 不花成本阴死人,才算真本事
- 131 第70章 图穷匕见
- 132 第71章 舔狗不得HOUSE
- 133 第72章 我不是来跟大家讨价还价的,我只是通知你们
- 134 第73章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 135 第74章 一人得道,仙及鸡犬
- 136 第75章 狂飙到尾灯都看不见了
- 137 第76章 像您这么高风亮节不爱听拍马屁的人,世上又能有多少
- 138 第77章 天才总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坚持
- 139 第78章 入学斯坦福
- 140 第79章 管他什么获奖者,先搅黄就对了
- 141 第80章 马老板哪有我洒脱
- 142 第81章 只能帮你到这一步了
- 143 第82章 先赚他几个亿,再拿个诺贝尔
- 144 第83章 如爱因斯坦故事
- 145 第84章 大结局
- 146 完本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38章 几百万美元怎么花还用请示我吗,不知道我正忙着选课吗
第38章 几百万美元怎么花还用请示我吗,不知道我正忙着选课吗
跟依视路的谈判,前前后后耗费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不过考虑到两个项目加起来、合作规模超过了一千万美元,这点时间真不算久。
钱谈妥之后,顾辙也免不了有很多活儿要忙碌:他得安排自己的手下把钱的预期用途先做一下预算,税务方面也要统筹,还要趁机在今年把国家级高新企业申请下来。
之前顾辙已经拿到过省里的高新企业资质了,就在短短几个月之前——也就是三月份,他为陆谨明的明远国际搞熔喷线和其他一些技术项目支持时、受到省里相关领导视察接见。
还在张副书记视察的过程中,帮科技厅的李副厅长解了围。后来他把天元科技的省高新企业送审材料递上去时,流程就走得特别快,毕竟他已经在省里挂了号了。
但人从来都是得陇望蜀的,拿到省里的高新资质后,总会再奔着国家级的努力。
顾辙毕竟没有借助外资壳子来注册公司,而国内企业的税收负担还是挺重的。能做成高新企业,而且高新的级别每提升一档,都会有巨大的减免税收好处。
这也是后世华为一类的企业、可以不借助外资背景,以纯粹的民资角色出现,却依然享受低税收好处的重要原因。
毕竟华为每年的科研投入极高、科研花费也都可以成倍抵扣到利润减税中。
顾辙现在追求的,也是这样的布局。尤其他还在创业初期,高新企业最初几年的减免抵扣比例尤其高。
他今年光是从海昌那儿就收了800万人民币的授权费,还有依视路这边两笔合计1250万美元。
再加上天元光学的自营利润、其他一些可以归到天元科技名下的技术合作收入,顾辙估计今年自己名下公司的总营收,绝对可以超过1600万美元。
这还没算跟陆谨明在化纤熔喷布行业的合作利润,那些不是顾辙要操心纳税的。
顾辙估计,把国家级高新企业拿下之后,今年他只要从1600万里抽出大约200万,用于采购科研实验硬件设备、搭建实验室、购买工程样机,再做200万美元的其他往科研上凑的软性开支,基本上就可以不缴税了——
当然,这一招别人是模仿不了的,因为国家对于高新企业科研开支的产出比也是有要求的。
如果新增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不够,或者至少是在申的专利数量不够、技术对外授权创汇额度不够
那都有可能被税务部门严查,看是否存在科研投入造假。
只有顾辙是绝对经得起查,他公司的主要营收都是来自老外掏的技术授权费,根正苗红得不能再根正苗红了。
说破大天去也没人敢质疑顾辙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投入产出比”。
这方面的活儿,顾辙交给陆幽幽, 以及负责财务方面的心腹叶小敏, 外加几个委外的法务代理人员去跑。他只负责提需求、指方向, 具体操作没空去操心。
叶小敏她们倒也勤奋,一板一眼推进着相关流程,总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搞定。期间既要跑科技厅, 也要跑工商局,涉及的衙门还不少。
省里的有关部门还没有决定权, 只能是把关一下材料、然后上报国家级的有关部门, 最终定夺。
一般来说每个省每年上报的新增国家级高新企业都还是有名额限制的。以03年的行情, 东海省这边每年也就上报全国20几家、能评下来的也就七八家。
要是托关系找手眼通天的代理机构,少不得也得百来万的代理费起步——如果是不放心疗效、托风险代理的话, 更是三四百万起步。也就是“做不下来不给钱,评上国家级高新才付款”。
顾辙倒是没给额外的代理费,只找了家基本收费的便宜跑腿机构, 他相信自己的实力。
叶小敏第一次到省里的工商、科技部门送材料的时候, 还被初审的工作人员质疑了一下。
“小姐, 你们公司的材料有点问题, 今年新增的发明和专利数量都明显不合格。你们这儿填的材料,涉及的这些技术, 都只有申请号没有授权号。
既然连最终授权都没拿到,我们怎么能凭这些还不确信能不能被授权的技术,就判断你们公司的高新科研含量呢?”
那初审工作人员的说辞, 倒也算公事公办,并非刁难。她也是懂行的, 也经常看新闻,知道这家“天元科技”就是顾辙的公司, 最近在媒体上出风头出得正劲,确实是很扎实的公司。
但国家制度条条框框摆在那里, 也是没有办法,必须说清楚。
好在叶小敏也提前做过功课,对公司的特殊情况有充分了解,她立刻援引了国家级高新企业审查条例里的某些例外条款,跟初审人员解释:
“是这样的,根据审查条例第15条,只要符合以下例外情况之一,即允许使用‘在申专利’作为企业科研能力的证明证据。
这些‘里外情况’的第三款就有规定:相关在审技术已经取得境外实质性授权业绩,达到如下规模”
后续的条文比较长,总的来说就是一个意思:哪怕是在申过程中的技术,还没拿到专利局最终授权,但是只要有可查的、资质过硬的外国企业花真金白银买了你的授权、创汇金额达到多少,那么这种“在申专利”也是可以作为高新企业评标证据的。
而依视路的行业地位,显然不用赘述,搞精密光学的同行,除了卡尔蔡司之外,也没几家比它更有名了。依视路给天元科技的相关授权合作合同,也绝对不是假的。
初审人员看了叶小敏带来的合同之后,立刻态度就好了很多,表示可以援引例外条款。
不过,这些证据暂时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等依视路方面正式打钱了之后,把付款凭证和相关的外汇管理凭证都附上,才能算是彻底完整,目前暂时只能先备个案。
好在相关申请流程本来就比较久,没过半个月,依视路方面的第一笔打款200万美元就先到账了, 后续也会在年内分批付清。
省里有关部门拿到了这些证明文件后,立刻加急放行, 特事特办。
叶小敏作为经办人,为了这事儿前前后后也花了几个月时间,开学后还翘课了一段时间,经常要跟进度。
<a class="review-count" data-paragraph-id="71"></a><!--over-->
不过考虑到两个项目加起来、合作规模超过了一千万美元,这点时间真不算久。
钱谈妥之后,顾辙也免不了有很多活儿要忙碌:他得安排自己的手下把钱的预期用途先做一下预算,税务方面也要统筹,还要趁机在今年把国家级高新企业申请下来。
之前顾辙已经拿到过省里的高新企业资质了,就在短短几个月之前——也就是三月份,他为陆谨明的明远国际搞熔喷线和其他一些技术项目支持时、受到省里相关领导视察接见。
还在张副书记视察的过程中,帮科技厅的李副厅长解了围。后来他把天元科技的省高新企业送审材料递上去时,流程就走得特别快,毕竟他已经在省里挂了号了。
但人从来都是得陇望蜀的,拿到省里的高新资质后,总会再奔着国家级的努力。
顾辙毕竟没有借助外资壳子来注册公司,而国内企业的税收负担还是挺重的。能做成高新企业,而且高新的级别每提升一档,都会有巨大的减免税收好处。
这也是后世华为一类的企业、可以不借助外资背景,以纯粹的民资角色出现,却依然享受低税收好处的重要原因。
毕竟华为每年的科研投入极高、科研花费也都可以成倍抵扣到利润减税中。
顾辙现在追求的,也是这样的布局。尤其他还在创业初期,高新企业最初几年的减免抵扣比例尤其高。
他今年光是从海昌那儿就收了800万人民币的授权费,还有依视路这边两笔合计1250万美元。
再加上天元光学的自营利润、其他一些可以归到天元科技名下的技术合作收入,顾辙估计今年自己名下公司的总营收,绝对可以超过1600万美元。
这还没算跟陆谨明在化纤熔喷布行业的合作利润,那些不是顾辙要操心纳税的。
顾辙估计,把国家级高新企业拿下之后,今年他只要从1600万里抽出大约200万,用于采购科研实验硬件设备、搭建实验室、购买工程样机,再做200万美元的其他往科研上凑的软性开支,基本上就可以不缴税了——
当然,这一招别人是模仿不了的,因为国家对于高新企业科研开支的产出比也是有要求的。
如果新增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不够,或者至少是在申的专利数量不够、技术对外授权创汇额度不够
那都有可能被税务部门严查,看是否存在科研投入造假。
只有顾辙是绝对经得起查,他公司的主要营收都是来自老外掏的技术授权费,根正苗红得不能再根正苗红了。
说破大天去也没人敢质疑顾辙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投入产出比”。
这方面的活儿,顾辙交给陆幽幽, 以及负责财务方面的心腹叶小敏, 外加几个委外的法务代理人员去跑。他只负责提需求、指方向, 具体操作没空去操心。
叶小敏她们倒也勤奋,一板一眼推进着相关流程,总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搞定。期间既要跑科技厅, 也要跑工商局,涉及的衙门还不少。
省里的有关部门还没有决定权, 只能是把关一下材料、然后上报国家级的有关部门, 最终定夺。
一般来说每个省每年上报的新增国家级高新企业都还是有名额限制的。以03年的行情, 东海省这边每年也就上报全国20几家、能评下来的也就七八家。
要是托关系找手眼通天的代理机构,少不得也得百来万的代理费起步——如果是不放心疗效、托风险代理的话, 更是三四百万起步。也就是“做不下来不给钱,评上国家级高新才付款”。
顾辙倒是没给额外的代理费,只找了家基本收费的便宜跑腿机构, 他相信自己的实力。
叶小敏第一次到省里的工商、科技部门送材料的时候, 还被初审的工作人员质疑了一下。
“小姐, 你们公司的材料有点问题, 今年新增的发明和专利数量都明显不合格。你们这儿填的材料,涉及的这些技术, 都只有申请号没有授权号。
既然连最终授权都没拿到,我们怎么能凭这些还不确信能不能被授权的技术,就判断你们公司的高新科研含量呢?”
那初审工作人员的说辞, 倒也算公事公办,并非刁难。她也是懂行的, 也经常看新闻,知道这家“天元科技”就是顾辙的公司, 最近在媒体上出风头出得正劲,确实是很扎实的公司。
但国家制度条条框框摆在那里, 也是没有办法,必须说清楚。
好在叶小敏也提前做过功课,对公司的特殊情况有充分了解,她立刻援引了国家级高新企业审查条例里的某些例外条款,跟初审人员解释:
“是这样的,根据审查条例第15条,只要符合以下例外情况之一,即允许使用‘在申专利’作为企业科研能力的证明证据。
这些‘里外情况’的第三款就有规定:相关在审技术已经取得境外实质性授权业绩,达到如下规模”
后续的条文比较长,总的来说就是一个意思:哪怕是在申过程中的技术,还没拿到专利局最终授权,但是只要有可查的、资质过硬的外国企业花真金白银买了你的授权、创汇金额达到多少,那么这种“在申专利”也是可以作为高新企业评标证据的。
而依视路的行业地位,显然不用赘述,搞精密光学的同行,除了卡尔蔡司之外,也没几家比它更有名了。依视路给天元科技的相关授权合作合同,也绝对不是假的。
初审人员看了叶小敏带来的合同之后,立刻态度就好了很多,表示可以援引例外条款。
不过,这些证据暂时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等依视路方面正式打钱了之后,把付款凭证和相关的外汇管理凭证都附上,才能算是彻底完整,目前暂时只能先备个案。
好在相关申请流程本来就比较久,没过半个月,依视路方面的第一笔打款200万美元就先到账了, 后续也会在年内分批付清。
省里有关部门拿到了这些证明文件后,立刻加急放行, 特事特办。
叶小敏作为经办人,为了这事儿前前后后也花了几个月时间,开学后还翘课了一段时间,经常要跟进度。
<a class="review-count" data-paragraph-id="71"></a><!--over-->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