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683 第235章:顾虑【二合一】
- 1684 第236章:顾虑(二)【补更25/40】
- 1685 第237章:朝议亲征【二合一】
- 1686 第238章:亲征【二合一】
- 1687 第239章:大梁战役【补更26/40】
- 1688 第240章:大梁战役(二)【二合一】
- 1689 第241章:东山【补更27/40】
- 1690 第242章:冶城攻防【二合一】
- 1691 第243章:火田之威【补更28/40】
- 1692 第244章:鏖战【二合一】
- 1693 第245章:第四日【补更29/40】
- 1694 第246章:第四日(二)
- 1695 第247章:永不陷落之城!
- 1696 第248章:永不陷落之城!(二)
- 1697 第249章:永不陷落之城!(三)
- 1698 第250章:最后的大梁禁卫
- 1699 第251章:最后的大梁禁卫(二)
- 1700 第252章:曙光【二合一】
- 1701 第253章:决战?!【二合一】
- 1702 第254章:豪赌【二合一】
- 1703 第255章:豪赌(二)【二合一】
- 1704 第256章:进与退【二合一】
- 1705 第257章:心念【二合一】
- 1706 第258章:心念(二)【二合一】
- 1707 第259章:蓄势【二合一】
- 1708 第260章:父与女【二合一】
- 1709 第261章:局势【二合一】
- 1710 第262章:诬陷【二合一】
- 1711 第263章:转折点【二合一】
- 1712 第264章:聚而歼之【二合一】
- 1713 第265章:最后的顽抗【二合一】
- 1714 第266章:韩武亡故【二合一】
- 1715 第267章:韩国臣服【二合一】
- 1716 第268章:变局【二合一】
- 1717 第269章:变局(二)【二合一】
- 1718 第270章:变局(三)【二合一】
- 1719 第271章:变局(四)【二合一】
- 1720 第272章:偷袭【二合一】
- 1721 第273章:戛止【二合一】
- 1722 第274章:岁末【二合一】
- 1723 第275章:昭武三年【补更30/40】
- 1724 第276章:赵宣回援【二合一】
- 1725 第277章:三月【二合一】
- 1726 第278章:三月(二)【补更31/40】
- 1727 第279章:道不同不相为谋【二合一】
- 1728 第280章:道不同不相为谋(二)【补更32/40】
- 1729 第281章:春季之战【二合一】
- 1730 第282章:敲打【补更33/40】
- 1731 第283章:相见与决战【二合一】
- 1732 第284章:联军的挣扎【补更34/40】
- 1733 第285章:暗示【二合一】
- 1734 第286章:决战之日【补更35/40】
- 1735 第287章:窥视【二合一】
- 1736 第288章:战前会面【补更36/40】
- 1737 第289章:风起【二合一】
- 1738 第290章:开战!【补更37/40】
- 1739 第291章:开战!(二)【二合一】
- 1740 第292章:渐进的战况【补更38/40】
- 1741 第293章:卫鲁倒戈【二合一】
- 1742 第294章:项末的决断【二合一】
- 1743 第295章:进击的项娈【补更39、40/40】
- 1744 第296章:陨落的豪杰【二合一】
- 1745 第297章:联军溃败【二合一】
- 1746 第298章:追击【二合一】
- 1747 第299章:闹剧【二合一】
- 1748 第300章:四月【二合一】
- 1749 第300章:四月(二)【二合一】
- 1750 第302章:夏【二合一】
- 1751 第303章:万中仅一的希望【二合一】
- 1752 第304章:李睦之死【二合一】
- 1753 第305章:游说【二合一】
- 1754 第306章:入秋【二合一】
- 1755 第307章:秦国反应【二合一】
- 1756 第308章:秦魏休战【二合一】
- 1757 第309章:抚恤与犒赏【二合一】
- 1758 第310章:诸将投魏【二合一】
- 1759 第311章:庆功筵【二合一】
- 1760 第312章:齐楚的对策【二合一】
- 1761 第313章:年末【二合一】
- 1762 第314章:昭武四年
- 1763 第315章:战火再起【二合一】
- 1764 第316章:因势利导【二合一】
- 1765 第317章:抢人【二合一】
- 1766 第318章:误会【二合一】
- 1767 第319章:误会(二)【二合一】
- 1768 第320章:巴蜀之地
- 1769 第321章:楚水君与相氏一族
- 1770 第322章:截阻
- 1771 第323章:巴王鷿
- 1772 第324章:北宫玉与樊氏一族
- 1773 第325章:推波助澜
- 1774 第326章:巴郡之战
- 1775 第327章:魏齐之战
- 1776 第328章:魏齐之战(二)
- 1777 第329章:魏齐之战(三)
- 1778 第330章:昭武八年
- 1779 第331章:秦楚休战
- 1780 第332章:借刀杀人
- 1781 第333章:借刀杀人(二)
- 1782 第334章:姐妹重逢
- 1783 第335章:魏楚之战爆发
- 1784 第336章:平舆之战
- 1785 第337章:平舆之战(二)
- 1786 第338章:五月
- 1787 第339章:楚国的溃势
- 1788 第340章:楚国的溃势(二)
- 1789 第341章:淡淡的孤独
- 1790 第342章:昭武十年
- 1791 第343章:越国归降
- 1792 第344章:魏秦之战!
- 1793 第345章:魏秦之战(二)
- 1794 第346章:楚国覆亡
- 1795 第347章:一统!
- 1796 第348章:昭武十三年
- 1797 第349章:秦王亲征
- 1798 第350章:重泉弃守
- 1799 第351章:两将博弈
- 1800 第352章:局势扭转
- 1801 第353章:抵达河西
- 1802 第354章:鏖战
- 1803 第355章:秦王亡故
- 1804 第356章:秦国覆亡
- 1805 第357章:功在千秋(大结局)
- 1806 关于新书
- 1807 新书《战国大司马》已发布~
- 1808 新书《赵氏虎子》已发,希望书友们收藏、推荐,多多支持
- 1809 新书《大国将相》已发,希望书友们收藏、推荐,多多支持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45章:第四日【补更29/40】
第245章:第四日【补更29/40】
『PS:昨晚等补更的读者对不住,昨晚太困了,我靠着椅子睡着了。另外,例行月末求月票~』
————以下正文————
当日撤兵之后,楚水君召集诸国联军的将领在帅帐议事,除了仍在进攻冶城的楚将新阳君项培与越国将领吴起以外,其余项末、项娈、田耽、仲孙胜、东郭昴、季武、桓虎、卫邵、卫郧、卫振等诸国联军的将领,皆陆陆续续来到帅帐。
见人差不多已到齐,楚水君一边命亲卫将那叠檄文取了出来,分发给在座的诸将,一边解释道:“此乃鄣阳君熊整大人从魏国的斥骑手中缴获的檄文,诸位且看一看。”
诸将皱着眉头仔细观阅手中的檄文,神色各异,面面相觑。
说实话,他们此前根本没料到魏国的君主赵润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居然还敢御驾亲征,他们都认为魏国这场仗输定了。
这不,前几日齐国的田耽以及鲁国的季武,都已经开始在保存实力,为日后做准备了。
然而就眼下看来,这场仗鹿死谁手,恐怕犹未可知——至少魏国的君主赵润还未肯承认战败,这就意味着魏国仍有绝地反扑的可能性。
“我想听听诸位的看法。”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楚水君的目光,却是看着田耽、仲孙胜、东郭昴等齐国将领。
是的,在诸国联军当中,楚国唯一需要笼络的,就是齐国,毕竟齐国目前承担着诸国联军的粮草供应,可万万不能得罪。
除此以外,鲁国的季武、桓虎,明显早就跟田耽私底下有了协议;至于卫国的将领嘛,他们能坐在这里,就已经是给了他们足够的面子了。
『在这种时候,居然御驾亲征……』
在仔细看罢手中的檄文后,齐国将领田耽暗自唏嘘。
这一刻,他由衷佩服赵润的胆魄与器量,并承认魏王赵润实乃天下百年罕见的豪杰,看看这檄文的内容,像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像什么「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纵使是作为敌对方,田耽亦被这篇檄文的豪迈感情激得热血沸腾,隐隐有种「大丈夫当如是」的感觉。
他环视了一眼在座的诸位将领,在思忖片刻后,沉声说道:“以田某对赵润的了解,这份檄文,绝非仅仅只是激励前线将士的手段,他会来的……既然他说了会来,那就一定会来。”说到这里,他与鲁国的季武互换了一个眼神,旋即对楚水君说道:“楚水君,田某建议君侯立刻加紧进攻大梁,务必要在魏王赵润率领援军抵达之前,攻克这座城池……”
言下之意,他决定暂时摒弃保存实力的态度,继续支持楚国征讨魏国,直到打败魏王赵润。
见田耽这么说,鲁国的将领季武亦点头附和道:“季某认为田耽将军所言极是。”
田耽的果断,让楚水君感到很满意,他点点头说道:“事实上,今日下午黄昏之前,待我看到这份檄文时,我便已加派了攻城的士卒,但后来诸位也见到了,大梁城内魏卒的士气,一下子就暴涨到了极致,纵使我投入多倍的兵力,亦无法再攻上城头……若是我所料不差的话,这份檄文,多半也已经送递到了城内,传遍全城,鼓舞了城内军民的士气……”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手中的檄文,神色莫名地感慨道:“真是了不起的威望,仅仅只是一份檄文,就让摇摇欲坠的大梁城发生了那般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愧是当年横扫中原的「魏公子润」呐。”
帐内诸将暗自点头。
不得不说,虽然身处敌我,但帐内的诸国将领,几乎没有厌恶魏王赵润的,尤其是在看到这份檄文中那有关于魏王赵润的豪迈之言后,他们由衷地佩服这位魏国君主的器量与胆魄——当然,这份敬佩或欣赏,并不妨碍他们为了击败这位魏国的雄主而全力以赴。
次日,也就是八月十四日,楚水君率领诸国联军四度进攻大梁城。
倘若说前几日的攻城战,楚水君还打着「围三厥一」的主意,希望城内的魏国军民主动弃守城池甚至直接投降,那么今日,楚水君已彻底放弃了这种将希望放在敌方身上的想法,决定对大梁城采取东南西北全方位的猛攻,仿佛要在一日之内,攻破这座城池。
为此,他早在昨日的军议中,便已部署了攻打大梁城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的主将:由齐国的田耽、仲孙胜、东郭昴,以及鲁国的季武、桓虎,负责攻打北城;楚水君自己,领着卫国的卫邵、卫郧、卫振攻打东城;由楚国的项末攻打南城;至于最后的西城门,则交予项末的弟弟项娈。
不夸张地说,刨除掉驻守在博浪沙的鄣阳君熊整,以及驻守在祥符港的彭蠡君熊益,以及目前仍然在攻打冶城的新阳君项培与越国的吴起,诸国联军今日可谓是倾巢而动。
近百万诸国联军倾巢而动,那是何等的景象?
倘若是对于局外人而言,这绝对数十年甚至难得一见的壮观,但是对于大梁城内的魏国军民而言,那足以让人感到绝望的恐怖兵力。
“咕……”
当得知今日诸国联军试图强攻大梁城的四个方向时,东城门守将周骥看着城外远处那接天连地的兵力,忍不住暗自咽了咽唾沫。
『联军攻打了城池三日,兵力损失不计其数,怎么仿佛丝毫没有影响似的?』
周骥忍不住瞅了瞅城外的遍地尸骸,若非城外依旧堆积着许许多多联军士卒的尸体,他甚至有些怀疑这三日艰辛防守是否只是一场梦,否则,怎么丝毫不见诸国联军的兵力出现减少呢?
他看了眼自己四周的麾下魏卒,发现这些士卒的脸上亦布满了惶恐与不安。
这是在所难免的,由于今日诸国联军暴露意图,企图同时攻打大梁城的四座城门,因此,城内的一万五千名禁卫军,不得不被分散安置在四个方向的城墙上——事实上,此刻城内的禁卫军人数,早已远远不到一万五千名,只剩下约一万两千左右。
这约一万两千名左右的士卒被分散部署在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就意味着每个方向的魏军仅仅只有约三千人左右,而城外的敌军却有多少?至少就周骥目测地来说,恐怕不止十几万。
三千人防守十几万敌军,一万两千余人防守几十万敌军,似这等悬殊的兵力差距,确实难免让人感到绝望。
深吸一口气,魏将周骥大声喊道:“弟兄们,打起精神来,别忘了,我等并非孤军作战,更非是被抛弃,我大魏君主亲自所率领的援军,正在赶来的路上……就像我昨日所说的,在陛下率军抵达大梁之前,我等就算是死,亦要守住这座城池!”
听到大魏君主这个词,城上的魏卒们逐渐振作精神,不得不说,在如此悬殊的你我兵力差距面前,这已经是能维持他们目前士气的唯一,若非对他魏国君主赵润抱持着极高的拥护与信赖,恐怕大梁城内的军民早已崩溃。
忽然,有一名士卒急匆匆地奔了城楼,对周骥说道:“将军,城内的李氏、王氏、陈氏等家族,献给了许多酒水,说是给将士们振作精神……已经搬到城墙下了。”
周骥愣了愣,走到城墙内侧往下瞧,果然瞧见城墙内侧不知何止停靠着几十辆人力拉车,车上装满了酒坛,并且,一名名民夫正试图将这些酒坛搬上城墙,只不过被周骥麾下的兵卒给拦下了。
『大战之前畅饮烈酒么?真是太疯狂了……』
周骥舔了舔嘴唇,大手一挥吩咐道:“叫他们搬上来罢。”
在经过周骥的允许后,那些民夫纷纷将酒坛搬上城墙,他们甚至还带来了许多碗,有瓷的、有瓦的,不一而足。
其中,有一名穿着华贵服饰的老者走到周骥面前,拱手说道:“老朽乃是城内王府街「李氏一门」的家主李昌,祖祖辈辈皆居住在此。经褚书礼大人的引荐,眼下由我李氏等几个家族,负责东城门这边将士的酒水、吃食所属……与城外的敌军作战,我等几家帮不上什么忙,但我等亦不会叫将士们饿着肚子与敌军交战!”
在他说话时,城墙下又走上许多穿着打扮像是家仆的人,一个个都提着装满了糕点、馒头、肉食等食物的篮子。
那喷香的气味,让人自咽口水。
“多谢老丈。”周骥抱拳回礼。
只见那位自称李昌的老者摇了摇头,正色说道:“是我等要感谢将军与诸位将士才是……”
看着这位老者诚恳的目光,周骥点点头,却没有再说什么。
可能曾几何时,他对城内这些世家并无太多好感,但今时今日,或许这些人会成为他们极好的后方助益。
“弟兄们,待吃饱喝足,再与敌军厮杀!”
周骥笑着下令道。
听闻此言,城墙上的魏卒们纷纷涌向那些搬着酒坛的民夫与提着篮子的家仆,左手抓着食物,右手端着盛满酒的大碗,吃一口,喝一口,好不畅快。
就连周骥本人,亦连饮了三大碗的烈酒,只感觉胸腔内仿佛有一团火焰在燃烧。
“呜呜——”
“呜呜——”
就在这时,城外的诸国军中响起了代表攻城的号角。
见此,只见周骥一口将碗内的酒水饮尽,旋即啪地一声将碗摔碎在地,大声喝道:“准备守城!”
“啪——”
“啪啪啪——”
一连串的破碎声响起,城墙上的魏卒们纷纷将手中的碗摔碎在地,握紧兵器,回到各自的防守区域。
可能是喝了酒的关系,只见这些魏卒们一个个精神亢奋,瞪着眼珠,看上去颇为狰狞。
“弟兄们,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今日,便是我等为国家尽忠之时!……击退敌军,我等再畅饮烈酒!”
“喔喔——!!”
————以下正文————
当日撤兵之后,楚水君召集诸国联军的将领在帅帐议事,除了仍在进攻冶城的楚将新阳君项培与越国将领吴起以外,其余项末、项娈、田耽、仲孙胜、东郭昴、季武、桓虎、卫邵、卫郧、卫振等诸国联军的将领,皆陆陆续续来到帅帐。
见人差不多已到齐,楚水君一边命亲卫将那叠檄文取了出来,分发给在座的诸将,一边解释道:“此乃鄣阳君熊整大人从魏国的斥骑手中缴获的檄文,诸位且看一看。”
诸将皱着眉头仔细观阅手中的檄文,神色各异,面面相觑。
说实话,他们此前根本没料到魏国的君主赵润在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居然还敢御驾亲征,他们都认为魏国这场仗输定了。
这不,前几日齐国的田耽以及鲁国的季武,都已经开始在保存实力,为日后做准备了。
然而就眼下看来,这场仗鹿死谁手,恐怕犹未可知——至少魏国的君主赵润还未肯承认战败,这就意味着魏国仍有绝地反扑的可能性。
“我想听听诸位的看法。”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楚水君的目光,却是看着田耽、仲孙胜、东郭昴等齐国将领。
是的,在诸国联军当中,楚国唯一需要笼络的,就是齐国,毕竟齐国目前承担着诸国联军的粮草供应,可万万不能得罪。
除此以外,鲁国的季武、桓虎,明显早就跟田耽私底下有了协议;至于卫国的将领嘛,他们能坐在这里,就已经是给了他们足够的面子了。
『在这种时候,居然御驾亲征……』
在仔细看罢手中的檄文后,齐国将领田耽暗自唏嘘。
这一刻,他由衷佩服赵润的胆魄与器量,并承认魏王赵润实乃天下百年罕见的豪杰,看看这檄文的内容,像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像什么「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纵使是作为敌对方,田耽亦被这篇檄文的豪迈感情激得热血沸腾,隐隐有种「大丈夫当如是」的感觉。
他环视了一眼在座的诸位将领,在思忖片刻后,沉声说道:“以田某对赵润的了解,这份檄文,绝非仅仅只是激励前线将士的手段,他会来的……既然他说了会来,那就一定会来。”说到这里,他与鲁国的季武互换了一个眼神,旋即对楚水君说道:“楚水君,田某建议君侯立刻加紧进攻大梁,务必要在魏王赵润率领援军抵达之前,攻克这座城池……”
言下之意,他决定暂时摒弃保存实力的态度,继续支持楚国征讨魏国,直到打败魏王赵润。
见田耽这么说,鲁国的将领季武亦点头附和道:“季某认为田耽将军所言极是。”
田耽的果断,让楚水君感到很满意,他点点头说道:“事实上,今日下午黄昏之前,待我看到这份檄文时,我便已加派了攻城的士卒,但后来诸位也见到了,大梁城内魏卒的士气,一下子就暴涨到了极致,纵使我投入多倍的兵力,亦无法再攻上城头……若是我所料不差的话,这份檄文,多半也已经送递到了城内,传遍全城,鼓舞了城内军民的士气……”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手中的檄文,神色莫名地感慨道:“真是了不起的威望,仅仅只是一份檄文,就让摇摇欲坠的大梁城发生了那般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愧是当年横扫中原的「魏公子润」呐。”
帐内诸将暗自点头。
不得不说,虽然身处敌我,但帐内的诸国将领,几乎没有厌恶魏王赵润的,尤其是在看到这份檄文中那有关于魏王赵润的豪迈之言后,他们由衷地佩服这位魏国君主的器量与胆魄——当然,这份敬佩或欣赏,并不妨碍他们为了击败这位魏国的雄主而全力以赴。
次日,也就是八月十四日,楚水君率领诸国联军四度进攻大梁城。
倘若说前几日的攻城战,楚水君还打着「围三厥一」的主意,希望城内的魏国军民主动弃守城池甚至直接投降,那么今日,楚水君已彻底放弃了这种将希望放在敌方身上的想法,决定对大梁城采取东南西北全方位的猛攻,仿佛要在一日之内,攻破这座城池。
为此,他早在昨日的军议中,便已部署了攻打大梁城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的主将:由齐国的田耽、仲孙胜、东郭昴,以及鲁国的季武、桓虎,负责攻打北城;楚水君自己,领着卫国的卫邵、卫郧、卫振攻打东城;由楚国的项末攻打南城;至于最后的西城门,则交予项末的弟弟项娈。
不夸张地说,刨除掉驻守在博浪沙的鄣阳君熊整,以及驻守在祥符港的彭蠡君熊益,以及目前仍然在攻打冶城的新阳君项培与越国的吴起,诸国联军今日可谓是倾巢而动。
近百万诸国联军倾巢而动,那是何等的景象?
倘若是对于局外人而言,这绝对数十年甚至难得一见的壮观,但是对于大梁城内的魏国军民而言,那足以让人感到绝望的恐怖兵力。
“咕……”
当得知今日诸国联军试图强攻大梁城的四个方向时,东城门守将周骥看着城外远处那接天连地的兵力,忍不住暗自咽了咽唾沫。
『联军攻打了城池三日,兵力损失不计其数,怎么仿佛丝毫没有影响似的?』
周骥忍不住瞅了瞅城外的遍地尸骸,若非城外依旧堆积着许许多多联军士卒的尸体,他甚至有些怀疑这三日艰辛防守是否只是一场梦,否则,怎么丝毫不见诸国联军的兵力出现减少呢?
他看了眼自己四周的麾下魏卒,发现这些士卒的脸上亦布满了惶恐与不安。
这是在所难免的,由于今日诸国联军暴露意图,企图同时攻打大梁城的四座城门,因此,城内的一万五千名禁卫军,不得不被分散安置在四个方向的城墙上——事实上,此刻城内的禁卫军人数,早已远远不到一万五千名,只剩下约一万两千左右。
这约一万两千名左右的士卒被分散部署在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就意味着每个方向的魏军仅仅只有约三千人左右,而城外的敌军却有多少?至少就周骥目测地来说,恐怕不止十几万。
三千人防守十几万敌军,一万两千余人防守几十万敌军,似这等悬殊的兵力差距,确实难免让人感到绝望。
深吸一口气,魏将周骥大声喊道:“弟兄们,打起精神来,别忘了,我等并非孤军作战,更非是被抛弃,我大魏君主亲自所率领的援军,正在赶来的路上……就像我昨日所说的,在陛下率军抵达大梁之前,我等就算是死,亦要守住这座城池!”
听到大魏君主这个词,城上的魏卒们逐渐振作精神,不得不说,在如此悬殊的你我兵力差距面前,这已经是能维持他们目前士气的唯一,若非对他魏国君主赵润抱持着极高的拥护与信赖,恐怕大梁城内的军民早已崩溃。
忽然,有一名士卒急匆匆地奔了城楼,对周骥说道:“将军,城内的李氏、王氏、陈氏等家族,献给了许多酒水,说是给将士们振作精神……已经搬到城墙下了。”
周骥愣了愣,走到城墙内侧往下瞧,果然瞧见城墙内侧不知何止停靠着几十辆人力拉车,车上装满了酒坛,并且,一名名民夫正试图将这些酒坛搬上城墙,只不过被周骥麾下的兵卒给拦下了。
『大战之前畅饮烈酒么?真是太疯狂了……』
周骥舔了舔嘴唇,大手一挥吩咐道:“叫他们搬上来罢。”
在经过周骥的允许后,那些民夫纷纷将酒坛搬上城墙,他们甚至还带来了许多碗,有瓷的、有瓦的,不一而足。
其中,有一名穿着华贵服饰的老者走到周骥面前,拱手说道:“老朽乃是城内王府街「李氏一门」的家主李昌,祖祖辈辈皆居住在此。经褚书礼大人的引荐,眼下由我李氏等几个家族,负责东城门这边将士的酒水、吃食所属……与城外的敌军作战,我等几家帮不上什么忙,但我等亦不会叫将士们饿着肚子与敌军交战!”
在他说话时,城墙下又走上许多穿着打扮像是家仆的人,一个个都提着装满了糕点、馒头、肉食等食物的篮子。
那喷香的气味,让人自咽口水。
“多谢老丈。”周骥抱拳回礼。
只见那位自称李昌的老者摇了摇头,正色说道:“是我等要感谢将军与诸位将士才是……”
看着这位老者诚恳的目光,周骥点点头,却没有再说什么。
可能曾几何时,他对城内这些世家并无太多好感,但今时今日,或许这些人会成为他们极好的后方助益。
“弟兄们,待吃饱喝足,再与敌军厮杀!”
周骥笑着下令道。
听闻此言,城墙上的魏卒们纷纷涌向那些搬着酒坛的民夫与提着篮子的家仆,左手抓着食物,右手端着盛满酒的大碗,吃一口,喝一口,好不畅快。
就连周骥本人,亦连饮了三大碗的烈酒,只感觉胸腔内仿佛有一团火焰在燃烧。
“呜呜——”
“呜呜——”
就在这时,城外的诸国军中响起了代表攻城的号角。
见此,只见周骥一口将碗内的酒水饮尽,旋即啪地一声将碗摔碎在地,大声喝道:“准备守城!”
“啪——”
“啪啪啪——”
一连串的破碎声响起,城墙上的魏卒们纷纷将手中的碗摔碎在地,握紧兵器,回到各自的防守区域。
可能是喝了酒的关系,只见这些魏卒们一个个精神亢奋,瞪着眼珠,看上去颇为狰狞。
“弟兄们,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今日,便是我等为国家尽忠之时!……击退敌军,我等再畅饮烈酒!”
“喔喔——!!”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