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17 第307章 回到安徽
- 318 第308章 曾国藩的疑问
- 319 第309章 李秀成的境况
- 320 第310章 借刀杀人
- 321 第311章 胜保
- 322 第312章 刀下留人
- 323 第313章 身份暴露
- 324 第314章 三国杀
- 325 第315章 苗李之死
- 326 第316章 左宗棠的要求
- 327 第317章 淮军
- 328 第318章 及时救援
- 329 第319章 常熟征粮
- 330 第320章 发现叛徒
- 331 第321章 诈降
- 332 第322章 苏州叛乱
- 333 第323章 苏州杀降
- 334 第324章 入天京
- 335 第325章 回家
- 336 第326章 上屋抽梯
- 337 第327章 英子之死
- 338 第328章 围攻赞王府
- 339 第329章 杀蒙得恩
- 340 第330章 资政新篇
- 341 第331章 干王交权
- 342 第332章 江心洲
- 343 第334章 城下大战
- 344 第334章 冯子材
- 345 第335章 连续的意外
- 346 第336章 幼天王
- 347 第337章 凉亭对话
- 348 预告一下非常精彩的中篇内容
- 349 第338章 准备总攻
- 350 第339章 天京失陷
- 351 第340章 天京大屠杀
- 352 第341章 突围
- 353 第342章 顾王来迎
- 354 第343章 侍王来接
- 355 第344章 继续向南
- 356 第345章 被捉做猪仔
- 357 第346章 到达秘鲁
- 358 第347章 胡安矿厂
- 359 第348章 矿井
- 360 第349章 食堂干架
- 361 第350章 佩德罗神父
- 362 第351章 翁得容
- 363 第352章 争取支持
- 364 第353章 变化
- 365 第354章 要罢工
- 366 第355章 变数
- 367 第356章 结拜
- 368 第357章 逃离矿厂
- 369 第358章 武装暴动
- 370 第359章 处死神父
- 371 第360章 马戏团
- 372 第361章 搬救兵
- 373 第362章 秘鲁太平军
- 374 第363章 正式建军
- 375 第364章 伏击战
- 376 第365章 战后
- 377 第366章 翁得容
- 378 第367章 奥罗家族
- 379 第368章 小奥罗
- 380 第369章 作战准备
- 381 第370章 夜袭
- 382 第371章 满载而归
- 383 第372章 凛冬将至
- 384 第373章 危机
- 385 第374章 山腰湖泊
- 386 第375章 最后的决战
- 387 第376章 水淹秘鲁军
- 388 第377章 谈判
- 389 第378章 亚马逊
- 390 第379章 转机
- 391 第380章 军纪
- 392 第381章 雇佣军
- 393 第382章 联合摩尔人
- 394 第383章 欢迎宴
- 395 第384章 白摩人
- 396 第385章 请战
- 397 第386章 中计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317章 淮军
第317章 淮军
再说太平天国的苏福省已经是一地稀泥,李秀成带着大军在天京和曾国荃的铁桶阵死磕,而李鸿章的淮军开始从上海反攻太平天国。
李鸿章刚开始组建淮军的时候还被讥笑为叫花子军,六千多人穿得破破烂烂,根本谈不上什么军容。但李鸿章这人非常油滑,极其擅长交际,他在曾国藩那边有些混不开,湘军多是不苟言笑的书生,不怎么喜欢他的油腔滑调。
但上海成就了李鸿章,就凭着他一张嘴,左忽悠右恐吓,生生从上海官绅那边“骗”得白银几十万两充作保护费武装淮军。《北京条约》签完后,洋人极力支持清政府。
这一下在上海的李鸿章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混壮了。淮军是今非昔比,清一色洋枪洋炮,各营还有洋人作为教习指挥作战,训练改用洋操,人数也从十三个营迅猛扩充到一百多个营五万多人。
此次李鸿章是精锐尽出,直插苏州北面与无锡的交界处,妄图隔断苏州与天京的联系,对苏州进行合围。
太平天国这边也动用了主力,苏州守将慕王谭绍光和从天京赶过来的侍王李世贤合兵一处共六万多人,共同抵抗淮军的这次包围苏州的行动。
慕王谭绍光,侍王李世贤一南一北隔着一条西塘河决心在这里阻击李鸿章的淮军。
让他们意外的是淮军竟然大摇大摆地当着他们的面渡河,似乎全然不怕太平军半渡而击。
李世贤和谭绍光都是猛将,最见不得淮军这样公然的蔑视,立刻让前锋对淮军进行进攻。
淮军渡河的队伍是最精锐的刘铭传部,他脸上有点麻子,在家排行第六,人称刘六麻子。他是李鸿章从安徽老家招募过来的一支地主团练,因为作战勇敢,打仗有头脑而深得李鸿章的信赖。他辖有左、中、右3 军,每军6 营,共18 营,另有炮营1 营,加上亲兵营及幕僚人员,铭部拥有9000多人,洋枪4000多支,成为淮军中的劲旅。
刘铭传看到太平军呼啸而来,连忙指挥炮营对其进行炮击。
此时的淮军的炮营用的不是以前的清廷老旧的开山炮了,而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开花炮。炮弹落地开花,一炸一大片,杀伤力比老的开山炮大很多。
“不能让他们过河。”李世贤看到前锋被炮弹所伤,不少人被打退了回来,心里发狠,带着主力就往上冲。
谭绍光和李世贤想法一样,也是带着主力往上冲。
太平军孤注一掷,数万人杀喊声如滚滚惊雷,大举杀来。太平军速度很快,离已经渡过河刚刚列阵的刘铭传部只有两百多米了,这个距离淮军是不敢开炮的,没有那么精准,会打到自己人。
“不要怕,用洋枪打他们的大旗手。”刘铭传面对太平军的全力一击,虽然脸色煞白,但他很能克制自己,拔出腰刀,向上一举,强装镇定地指挥道。
淮军的洋枪队虽然组建时间不长,但还是有了近代化军队的雏形,三段射击已经像模像样了。
刘铭传很坏,与太平军多次交手他总结出的经验就是对着旗手打,太平军能打的都是旗手,旗手一死整个小队就会溃散。
太平军伤亡很大,要是换到其他将领,恐怕队伍就会崩溃了,但李世贤和谭绍光都是亲自带兵向上冲,也只有他们的队伍面对这样的逆境还能继续作战。
如果不是遇到淮军,其实太平军也有洋枪,还是能打一打的,但淮军的洋枪都是统一型号的,武器装备都是成建制从洋人那边购进的。而太平军被英法等国禁运后,很难得到武器,大多都是高价走私来的,弹药奇缺,各种洋枪五花八门难以统一管理,李秀成虽然懂一点洋枪的阵法,那也是从杨小山那边学了点皮毛,他的手下就更别说了,与淮军用洋枪对射是会吃大亏的。
太平军付出数千人的代价终于和刘铭传的队伍遭遇,双方手刃相搏,进行惨烈的白刃战,一时间人仰马翻,鲜血四溅。
李世贤与刘铭传的右军厮杀在一起,他杀得兴起,接连把淮军的几个守备劈下马来,而谭绍光也不甘落后,面对人数较多的左军,银枪乱点好似火星四射,把好几个清将刺死,逼得清军连连后退。
刘铭传眼看左右两军陷入苦战,就要崩溃,连忙指挥中军四个营前去支援,清军不断通过浮桥,对前方进行援救。
刘铭传带着亲兵,站在河边,大吼道:“谁敢后退,杀无赦。”
任凭刘铭传怎么喊,太平军此刻已经占据了优势,如山洪一般直冲下来,一阵一阵把清兵拍死在岸边。
“太平天国侍王李”和“太平天国慕王谭”的大旗已经快要插到了西塘河边。
“刘总兵,我们还是撤吧,兄弟们顶不住了。”身边的一名参将苦苦哀求道。
“不行!要坚持住,我们还要再坚持一会。”刘铭传一脚踢开那名参将,眼中冒火发怒道。
他的亲兵营和退下来的一千多清兵,围成一圈,用尸体为肉墙,拼死阻击太平军的猛攻。太平军的帅旗离他越来越近,枪声、杀喊声、马蹄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支援怎么还没来?我命休矣。”刘铭传丢掉了打光子弹的手枪,摘下已经湿透了的红顶子,当场就要拔刀自尽。
猛然间,地动山摇,太平军背后出现了清军的炮队,密集的开花炮在太平军人群中爆炸,大批人倒在血泊中。
“终于来了,大家都爬下,别被误伤了。”刘铭传欣喜道。
原来一同前来的洋人组成的常胜军终于绕到了太平军的背后,这支全洋鬼子的组成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强,特别是他们的炮打得特别准。(常胜军原来叫洋枪队,李鸿章特意换了个名字,让其他人误以为是国人的队伍,掩人耳目。)
李世贤和谭绍光吃惊不已,回头观看,洋人的常胜军从背后成扇形铺开,要断太平军的后退,将他们包围起来,太平军形势危急万分。
李鸿章刚开始组建淮军的时候还被讥笑为叫花子军,六千多人穿得破破烂烂,根本谈不上什么军容。但李鸿章这人非常油滑,极其擅长交际,他在曾国藩那边有些混不开,湘军多是不苟言笑的书生,不怎么喜欢他的油腔滑调。
但上海成就了李鸿章,就凭着他一张嘴,左忽悠右恐吓,生生从上海官绅那边“骗”得白银几十万两充作保护费武装淮军。《北京条约》签完后,洋人极力支持清政府。
这一下在上海的李鸿章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混壮了。淮军是今非昔比,清一色洋枪洋炮,各营还有洋人作为教习指挥作战,训练改用洋操,人数也从十三个营迅猛扩充到一百多个营五万多人。
此次李鸿章是精锐尽出,直插苏州北面与无锡的交界处,妄图隔断苏州与天京的联系,对苏州进行合围。
太平天国这边也动用了主力,苏州守将慕王谭绍光和从天京赶过来的侍王李世贤合兵一处共六万多人,共同抵抗淮军的这次包围苏州的行动。
慕王谭绍光,侍王李世贤一南一北隔着一条西塘河决心在这里阻击李鸿章的淮军。
让他们意外的是淮军竟然大摇大摆地当着他们的面渡河,似乎全然不怕太平军半渡而击。
李世贤和谭绍光都是猛将,最见不得淮军这样公然的蔑视,立刻让前锋对淮军进行进攻。
淮军渡河的队伍是最精锐的刘铭传部,他脸上有点麻子,在家排行第六,人称刘六麻子。他是李鸿章从安徽老家招募过来的一支地主团练,因为作战勇敢,打仗有头脑而深得李鸿章的信赖。他辖有左、中、右3 军,每军6 营,共18 营,另有炮营1 营,加上亲兵营及幕僚人员,铭部拥有9000多人,洋枪4000多支,成为淮军中的劲旅。
刘铭传看到太平军呼啸而来,连忙指挥炮营对其进行炮击。
此时的淮军的炮营用的不是以前的清廷老旧的开山炮了,而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开花炮。炮弹落地开花,一炸一大片,杀伤力比老的开山炮大很多。
“不能让他们过河。”李世贤看到前锋被炮弹所伤,不少人被打退了回来,心里发狠,带着主力就往上冲。
谭绍光和李世贤想法一样,也是带着主力往上冲。
太平军孤注一掷,数万人杀喊声如滚滚惊雷,大举杀来。太平军速度很快,离已经渡过河刚刚列阵的刘铭传部只有两百多米了,这个距离淮军是不敢开炮的,没有那么精准,会打到自己人。
“不要怕,用洋枪打他们的大旗手。”刘铭传面对太平军的全力一击,虽然脸色煞白,但他很能克制自己,拔出腰刀,向上一举,强装镇定地指挥道。
淮军的洋枪队虽然组建时间不长,但还是有了近代化军队的雏形,三段射击已经像模像样了。
刘铭传很坏,与太平军多次交手他总结出的经验就是对着旗手打,太平军能打的都是旗手,旗手一死整个小队就会溃散。
太平军伤亡很大,要是换到其他将领,恐怕队伍就会崩溃了,但李世贤和谭绍光都是亲自带兵向上冲,也只有他们的队伍面对这样的逆境还能继续作战。
如果不是遇到淮军,其实太平军也有洋枪,还是能打一打的,但淮军的洋枪都是统一型号的,武器装备都是成建制从洋人那边购进的。而太平军被英法等国禁运后,很难得到武器,大多都是高价走私来的,弹药奇缺,各种洋枪五花八门难以统一管理,李秀成虽然懂一点洋枪的阵法,那也是从杨小山那边学了点皮毛,他的手下就更别说了,与淮军用洋枪对射是会吃大亏的。
太平军付出数千人的代价终于和刘铭传的队伍遭遇,双方手刃相搏,进行惨烈的白刃战,一时间人仰马翻,鲜血四溅。
李世贤与刘铭传的右军厮杀在一起,他杀得兴起,接连把淮军的几个守备劈下马来,而谭绍光也不甘落后,面对人数较多的左军,银枪乱点好似火星四射,把好几个清将刺死,逼得清军连连后退。
刘铭传眼看左右两军陷入苦战,就要崩溃,连忙指挥中军四个营前去支援,清军不断通过浮桥,对前方进行援救。
刘铭传带着亲兵,站在河边,大吼道:“谁敢后退,杀无赦。”
任凭刘铭传怎么喊,太平军此刻已经占据了优势,如山洪一般直冲下来,一阵一阵把清兵拍死在岸边。
“太平天国侍王李”和“太平天国慕王谭”的大旗已经快要插到了西塘河边。
“刘总兵,我们还是撤吧,兄弟们顶不住了。”身边的一名参将苦苦哀求道。
“不行!要坚持住,我们还要再坚持一会。”刘铭传一脚踢开那名参将,眼中冒火发怒道。
他的亲兵营和退下来的一千多清兵,围成一圈,用尸体为肉墙,拼死阻击太平军的猛攻。太平军的帅旗离他越来越近,枪声、杀喊声、马蹄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支援怎么还没来?我命休矣。”刘铭传丢掉了打光子弹的手枪,摘下已经湿透了的红顶子,当场就要拔刀自尽。
猛然间,地动山摇,太平军背后出现了清军的炮队,密集的开花炮在太平军人群中爆炸,大批人倒在血泊中。
“终于来了,大家都爬下,别被误伤了。”刘铭传欣喜道。
原来一同前来的洋人组成的常胜军终于绕到了太平军的背后,这支全洋鬼子的组成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强,特别是他们的炮打得特别准。(常胜军原来叫洋枪队,李鸿章特意换了个名字,让其他人误以为是国人的队伍,掩人耳目。)
李世贤和谭绍光吃惊不已,回头观看,洋人的常胜军从背后成扇形铺开,要断太平军的后退,将他们包围起来,太平军形势危急万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