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02 第一零一章周兴来了
- 803 第一零二章各过各的
- 804 第一零三章刀下留人
- 805 第一零四章毫无底线可言的李治
- 806 第一零五章李绩的老骥伏枥
- 807 第一零六章信任是一种冒险
- 808 第一零七章谁是消息最灵通的人
- 809 第一零八章粮食哪里去了
- 810 第一〇九章大浪滔天
- 811 第一一零章天命所归是假象
- 812 第一一一章没人愿意真正为国家考虑
- 813 第一一二章雪上空留马行处
- 814 第一一三章穷?是一种现象
- 815 第一一四章大局面下的小确幸
- 816 第一一五章不可偏私
- 817 第一一六章 乌合之众的好处
- 818 第一一七章十八般武艺
- 819 第一一八章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 820 第一一九章明见万里的李治
- 821 第一二零章不要追根问底
- 822 第一二一章 都是你的错
- 823 第一二二章这才是皇帝李治
- 824 第一二三章我不是酷吏
- 825 第一二四章欲壑难填
- 826 第一二五章周兴,农家兴盛的希望!
- 827 第一二六章天下第一人
- 828 第一二七章天无三日晴
- 829 第一二八章如何才能证明一个人是傻子?
- 830 第一二九章都是有志向的人
- 831 第一三零章脏唐臭汉名不虚传
- 832 第一三一章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 833 第一三二章龙种,贱种?
- 834 第一三三章世上哪来的什么大丈夫
- 835 第一三四章有眼不识金镶玉
- 836 第一三五章李氏手足相残的传统
- 837 第一三六章无处不在的太子教
- 838 第一三七章真不真的无所谓
- 839 第一三八章如何反向操作?
- 840 第一三九章决水灌大梁
- 841 第一四零章一心为公的云初
- 842 第一四一章牛不喝水强按头
- 843 第一四二章人间显圣,这不可能
- 844 第一四三章自由的蝼蚁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一零章天命所归是假象
第一一零章天命所归是假象
云初晚上宿营在成皋。
裴行检的前军,以及皇帝所在的中军已经离开了,他们走后,就给云初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成皋郡。
这里没有出现粮仓被火烧,或者粮食被淋上屎尿的怪异事情。
只不过,皇帝在离开的时候,带走了成皋郡粮库里的所有存粮。
皇帝做一些未雨绸缪的事情是很有必要的,只是,云初的后军可就倒霉了。
面对磕头如捣蒜的成皋地方官,云初没有选择裴行检要粮食的方法,他觉得总是从底层百姓口中抢夺粮食是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情。
于是,他选择找上成皋郡的富户们,派出一千大军连夜筹粮,等到天亮的时候,云初军中就多了不少的粮食,就是没有军粮那么整齐,粮食里多出来了许多的猪羊,鸡鸭鹅一类的东西。
云初不白拿那些富户们的粮食,还给他们写了一张张很规范的借条,那些富户将来可以拿着这些借条去洛阳兵部,换成钱财。
听起来这件事做的有始有终的,似乎很不错,但是呢,没有一个人,包括云初在内的人,都不觉得这些富户去洛阳兵部之后能拿到粮食款。
李思手里的粮食是人家的私产,不能动,至于那些富户们的粮食是不是私产,这就要看皇帝的认知了。
抢劫地方,强行征集军粮,这对大唐军队来说其实是一种很不起眼的日常行为。
身为大唐最重要的暴力集团,云初给出借条的行为会引来旁人耻笑的。
就这,还是因为大军在国内行走,做的不会太过分,一旦离开了过境,大唐府兵所到之处,将会有寸草不生的状况出现。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不讲道理的原因在于,府兵们的待遇很少被真正落实过。
每位府兵在被应征时,按规定都要准备好一张弓、三十只箭、一把横刀以毡帽、毡装,还要准备九斗小麦。
这些物资由折冲府代为保管,官府发给凭券,一旦发生战争时,凭券兑换。如果府兵防戍超过一年,官府则另外给予补助。
这种供军方式,给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
按道理来说,唐代府兵执役超过一年,每延长一年按理说就能得到绢布十二匹、栗十二石。
当然,按理说这三个字很有意思,只要是按理说的事情,基本上等于没有。
满大唐的六十万正规府兵,除过长安本地府兵没有按理说这个说法,每个延长执役时间的府兵能全额拿到按理说的报酬之外。
就只剩下三万名北衙禁军有军饷可以拿。
北衙禁军是皇帝的亲兵,是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他们的基本生活所需由朝廷供给,享有厨食、身粮、衣赐等待遇。
按理说的事情越多,军纪就越是败坏,军队的作风就越是趋于野蛮。
云初当然不会损害李思的利益去填补本身就会崩坏的府兵制度。
再加上皇帝此次东巡,原本制定的策略就是强硬,就是蛮横,唯有如此,才能让所有人都知晓皇帝的威严。
从高祖李渊开始,皇帝到哪里,大唐最精锐的军队就会在哪里,这是惯例。
云初要是一团和气的跟地方上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样,到了皇帝那里,就该云初自己不好了。
秋毫无犯这种事情,不适用于大唐府兵。
云初大军离开成皋郡的时候,一路上,富户们哭号连天,军司马想要派人去吓唬一下他们,要他们闭嘴。
云初却非常的理解这些人的痛苦。
都是好几代人积累的财富,如今一朝被军队给掠夺走了,哭一下是很正常的事情。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这句话本身就是在大唐时期出现的。
瑞春向李治禀报了云初在成皋的行为之后,虽然伤痛百姓受苦,还是对云初的劫掠行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
大势在前,余者不过是瑕疵而已。
不过,弹劾云初纵兵劫掠的弹章却没有断过,每一个御史都知晓这是云初的无奈之举,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放过这个很好的弹劾云初的机会。
才出门,就事事不顺利,皇帝的车驾停步在了郑州。
皇帝车驾停步郑州,云初后军就只好停步在荥阳。
荥阳的主体其实就是虎牢关,云初兵马进入虎牢关之后,就按照行军长史李绩的建议,封闭了整个虎牢关。
虎牢关,现在叫武牢关,之所以会改名字,跟李治的祖先李虎有关。
在云初眼中,这座武牢关算不得高大,夯土城墙也算不得结实,然而,李绩站在武牢关上,却似乎有无数的心事想说却说不出来。
李思出现在李绩身后的时候,不用问,就听李绩自言自语的道:“当年,高祖皇帝信不过太宗皇帝,取太宗皇帝所属交付裴寂迎战刘武周,结果,全军覆没,只有裴寂一人得脱,导致太宗皇帝麾下再无可战之兵,就连河东之地也尽数丢失,包括大唐龙兴之地晋阳。
时河北地的窦建德西进,准备与王世充联合,一鼓而灭大唐。”
李思轻声道:“那时候英公在谁的麾下?”
李绩道:“王世充麾下任小将军,某家本是瓦岗寨的一条好汉,王世充击败李密之后,我就成了王世充的人,当时还以为王世充是一个天命之人,谁能想到当时强大,富庶的王世充会在这虎牢关下,成就了你祖父的一战擒二王的旷世战功。”
李思笑道:“当时英公就投降了?”
李绩咬着牙道:“当时,你祖父手中兵马不足三万,还都是东拼西凑出来的杂兵,面对虎牢关坚城,功夺六日未曾损伤虎牢关分毫。
可以说天时地利都不在他,至于人和,只需从尉迟敬德进军虎牢关时期,地方百姓纷纷避走,也不愿意为大军提供军粮这一点就能知晓人和也不在他。”
李思抱着李绩的胳膊道:“可是祖父还是赢了啊。”
李绩的脸上浮现出一片浓烈的缅怀之色,口中赞叹道:“你高祖在刻意的剥夺你祖父的兵权,还杀了号称可以”免二死“的刘文静,就是为了剪除你祖父的羽翼。
手中精锐的关中,河东两部兵马又被裴寂葬送在了河东,手中只有三万乌合之众,却要面对窦建德的十万雄师,后背便是王世充的八万精锐。
丫头,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手中的时候,若是你,如何翻盘?”
李思咕唧一声笑了出来,然后骄傲的道:“百骑出击!”
李绩笑道:“是啊,百骑出击,太宗皇帝就是这么干的,奇怪的是,他赢了。”
李思仰头看着身材高大的李绩道:“赢了很奇怪吗?”
李绩点头道:“是啊,很奇怪,太宗成功了一次,也就成功一次而已,以后再也不能重现了。”
“你也不能吗?”
“不能,老夫戎马一生,无数次想要再成功一次,可惜,一直未能得偿所愿。
李思有些不了解李绩说的话,不过,她又觉得李绩说的话好像很重要,不要紧,先记住,回去问师傅就是了。
李绩显得很孤独,站在虎牢关城头上,似乎在缅怀过去的风云岁月。他不再说话的时候,这座虎牢关就像是他一个人的。
云初听完了李思的叙述,沉吟片刻就对李思道:“英公老了,他就开始思考天命这个东西了。”
李思道:“什么是天命?”
“天命”的意思是上天、自然的实体代表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众生命运,自然的规律、法则,人的自然寿命。
结合英公诉说太宗皇帝的往事,你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如果天命所归,他就能无往而不利。”
“怎么才能知晓自己是不是天命所归呢?”
“没人能够提前知晓自己是不是天命所归,人们只是经历了无数生存存亡的磨难之后,才隐约有些自觉,只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天命所归对他已经不重要了。”
“那些没通过那些考验的人是不是都死了?”
云初拍拍李思的发髻,点点头道:“没错,都死了,从无例外。”
“我父皇算不算天命所归?”
“算,因为他现在天下无敌。”
“我母后呢?”
“以前算是天命所归,现在有了你,就算不上天命所归了。”
“太子哥哥呢?”
“他正在验证自己是不是天命所归的路上。”
“我呢?”
“你不算,你只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我们不去争夺什么天命所归。”
“为啥不争取?”
“过程太痛苦了,我觉得不划算,这世上从来没有平白无故的收获,想要收获,就要拿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去换。”
李思眨巴着眼睛道:“确实不划算,我也不要了。”
云初瞅着李思连蹦带跳的去组织自己的生意去了,就对一直在烤火的温柔道:“你想不想试试?”
温柔摇头道:“最好的从来都轮不到我,如果强求,很可能会有我无法承受的灾难落在头上。”
云初没有再说话,坐在温柔对面,往茶壶里蓄满了水,两人看着火苗舔舐着茶壶底,片刻之后茶壶里的水就被火烧的吱吱作响。
狄仁杰带着一身寒气走进帐篷,脱掉大氅,搓着手来到炉子边上,接过温柔递过来的热茶水,抱在手心,对沉默的云初道:“事情很不对劲。”
温柔道:“有多严重?”
“有人在刻意的阻挠陛下去泰山行封禅大典。”
云初道:“陛下的十二万大军,可以踏平一切不臣,不满。”
狄仁杰喝一口热茶道:“他们没想着硬拦,光是这一路上的杀戮,就能让陛下此次封禅大典无疾而终。
偃师县的事情我调查过,最后发现,那个刘霖,其实就是一头牺牲。
人家好吃好喝的养了这么多年,就等着在被陛下宰杀的时候心无怨言,乖乖的挨上一刀。”
云初吃了一惊道:“这么凶狠的吗?”
狄仁杰掀开帐篷帘子,朝外看了一眼,又把脑袋缩回来,低声道:“山东人,河北人都不希望陛下东巡。”
温柔瞅着云初道:“我们怎么做才能避开这一场惊涛骇浪?”
狄仁杰道:“避不开,从陛下让云初担任后军统帅的那一刻起,我们就避不开了。
这么些年下来,天下十道中,唯有河南道,河北道依旧没有被大唐彻底的征服,表面上他们臣服于大唐,实际上与大唐离心离德,朝廷政令最难通达的便是这两个地方,尤其是州郡之下,朝廷的政令几乎无法通行。
甚至可以这样讲,在这两道中,朝廷真正占据的不过是州郡这些点,除过这些点之外,都是不臣之民。
只不过他们目前畏惧陛下的强大,不敢举兵造反而已,一旦大唐中枢开始变弱,他们举兵造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些天,我一直游走在乡下,路过一些荒僻的村子的时候,发现他们对于官家非常的警惕,不过,等我们换过衣衫之后,再与他们说话的时候,才发现,这些人只知道本地乡绅,眼中并无大唐官府。”
温柔摇摇头道:“大唐立国五十年,还不能收拢民心,真是怪哉。”
裴行检的前军,以及皇帝所在的中军已经离开了,他们走后,就给云初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成皋郡。
这里没有出现粮仓被火烧,或者粮食被淋上屎尿的怪异事情。
只不过,皇帝在离开的时候,带走了成皋郡粮库里的所有存粮。
皇帝做一些未雨绸缪的事情是很有必要的,只是,云初的后军可就倒霉了。
面对磕头如捣蒜的成皋地方官,云初没有选择裴行检要粮食的方法,他觉得总是从底层百姓口中抢夺粮食是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情。
于是,他选择找上成皋郡的富户们,派出一千大军连夜筹粮,等到天亮的时候,云初军中就多了不少的粮食,就是没有军粮那么整齐,粮食里多出来了许多的猪羊,鸡鸭鹅一类的东西。
云初不白拿那些富户们的粮食,还给他们写了一张张很规范的借条,那些富户将来可以拿着这些借条去洛阳兵部,换成钱财。
听起来这件事做的有始有终的,似乎很不错,但是呢,没有一个人,包括云初在内的人,都不觉得这些富户去洛阳兵部之后能拿到粮食款。
李思手里的粮食是人家的私产,不能动,至于那些富户们的粮食是不是私产,这就要看皇帝的认知了。
抢劫地方,强行征集军粮,这对大唐军队来说其实是一种很不起眼的日常行为。
身为大唐最重要的暴力集团,云初给出借条的行为会引来旁人耻笑的。
就这,还是因为大军在国内行走,做的不会太过分,一旦离开了过境,大唐府兵所到之处,将会有寸草不生的状况出现。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不讲道理的原因在于,府兵们的待遇很少被真正落实过。
每位府兵在被应征时,按规定都要准备好一张弓、三十只箭、一把横刀以毡帽、毡装,还要准备九斗小麦。
这些物资由折冲府代为保管,官府发给凭券,一旦发生战争时,凭券兑换。如果府兵防戍超过一年,官府则另外给予补助。
这种供军方式,给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
按道理来说,唐代府兵执役超过一年,每延长一年按理说就能得到绢布十二匹、栗十二石。
当然,按理说这三个字很有意思,只要是按理说的事情,基本上等于没有。
满大唐的六十万正规府兵,除过长安本地府兵没有按理说这个说法,每个延长执役时间的府兵能全额拿到按理说的报酬之外。
就只剩下三万名北衙禁军有军饷可以拿。
北衙禁军是皇帝的亲兵,是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他们的基本生活所需由朝廷供给,享有厨食、身粮、衣赐等待遇。
按理说的事情越多,军纪就越是败坏,军队的作风就越是趋于野蛮。
云初当然不会损害李思的利益去填补本身就会崩坏的府兵制度。
再加上皇帝此次东巡,原本制定的策略就是强硬,就是蛮横,唯有如此,才能让所有人都知晓皇帝的威严。
从高祖李渊开始,皇帝到哪里,大唐最精锐的军队就会在哪里,这是惯例。
云初要是一团和气的跟地方上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样,到了皇帝那里,就该云初自己不好了。
秋毫无犯这种事情,不适用于大唐府兵。
云初大军离开成皋郡的时候,一路上,富户们哭号连天,军司马想要派人去吓唬一下他们,要他们闭嘴。
云初却非常的理解这些人的痛苦。
都是好几代人积累的财富,如今一朝被军队给掠夺走了,哭一下是很正常的事情。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这句话本身就是在大唐时期出现的。
瑞春向李治禀报了云初在成皋的行为之后,虽然伤痛百姓受苦,还是对云初的劫掠行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
大势在前,余者不过是瑕疵而已。
不过,弹劾云初纵兵劫掠的弹章却没有断过,每一个御史都知晓这是云初的无奈之举,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放过这个很好的弹劾云初的机会。
才出门,就事事不顺利,皇帝的车驾停步在了郑州。
皇帝车驾停步郑州,云初后军就只好停步在荥阳。
荥阳的主体其实就是虎牢关,云初兵马进入虎牢关之后,就按照行军长史李绩的建议,封闭了整个虎牢关。
虎牢关,现在叫武牢关,之所以会改名字,跟李治的祖先李虎有关。
在云初眼中,这座武牢关算不得高大,夯土城墙也算不得结实,然而,李绩站在武牢关上,却似乎有无数的心事想说却说不出来。
李思出现在李绩身后的时候,不用问,就听李绩自言自语的道:“当年,高祖皇帝信不过太宗皇帝,取太宗皇帝所属交付裴寂迎战刘武周,结果,全军覆没,只有裴寂一人得脱,导致太宗皇帝麾下再无可战之兵,就连河东之地也尽数丢失,包括大唐龙兴之地晋阳。
时河北地的窦建德西进,准备与王世充联合,一鼓而灭大唐。”
李思轻声道:“那时候英公在谁的麾下?”
李绩道:“王世充麾下任小将军,某家本是瓦岗寨的一条好汉,王世充击败李密之后,我就成了王世充的人,当时还以为王世充是一个天命之人,谁能想到当时强大,富庶的王世充会在这虎牢关下,成就了你祖父的一战擒二王的旷世战功。”
李思笑道:“当时英公就投降了?”
李绩咬着牙道:“当时,你祖父手中兵马不足三万,还都是东拼西凑出来的杂兵,面对虎牢关坚城,功夺六日未曾损伤虎牢关分毫。
可以说天时地利都不在他,至于人和,只需从尉迟敬德进军虎牢关时期,地方百姓纷纷避走,也不愿意为大军提供军粮这一点就能知晓人和也不在他。”
李思抱着李绩的胳膊道:“可是祖父还是赢了啊。”
李绩的脸上浮现出一片浓烈的缅怀之色,口中赞叹道:“你高祖在刻意的剥夺你祖父的兵权,还杀了号称可以”免二死“的刘文静,就是为了剪除你祖父的羽翼。
手中精锐的关中,河东两部兵马又被裴寂葬送在了河东,手中只有三万乌合之众,却要面对窦建德的十万雄师,后背便是王世充的八万精锐。
丫头,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手中的时候,若是你,如何翻盘?”
李思咕唧一声笑了出来,然后骄傲的道:“百骑出击!”
李绩笑道:“是啊,百骑出击,太宗皇帝就是这么干的,奇怪的是,他赢了。”
李思仰头看着身材高大的李绩道:“赢了很奇怪吗?”
李绩点头道:“是啊,很奇怪,太宗成功了一次,也就成功一次而已,以后再也不能重现了。”
“你也不能吗?”
“不能,老夫戎马一生,无数次想要再成功一次,可惜,一直未能得偿所愿。
李思有些不了解李绩说的话,不过,她又觉得李绩说的话好像很重要,不要紧,先记住,回去问师傅就是了。
李绩显得很孤独,站在虎牢关城头上,似乎在缅怀过去的风云岁月。他不再说话的时候,这座虎牢关就像是他一个人的。
云初听完了李思的叙述,沉吟片刻就对李思道:“英公老了,他就开始思考天命这个东西了。”
李思道:“什么是天命?”
“天命”的意思是上天、自然的实体代表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众生命运,自然的规律、法则,人的自然寿命。
结合英公诉说太宗皇帝的往事,你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如果天命所归,他就能无往而不利。”
“怎么才能知晓自己是不是天命所归呢?”
“没人能够提前知晓自己是不是天命所归,人们只是经历了无数生存存亡的磨难之后,才隐约有些自觉,只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天命所归对他已经不重要了。”
“那些没通过那些考验的人是不是都死了?”
云初拍拍李思的发髻,点点头道:“没错,都死了,从无例外。”
“我父皇算不算天命所归?”
“算,因为他现在天下无敌。”
“我母后呢?”
“以前算是天命所归,现在有了你,就算不上天命所归了。”
“太子哥哥呢?”
“他正在验证自己是不是天命所归的路上。”
“我呢?”
“你不算,你只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我们不去争夺什么天命所归。”
“为啥不争取?”
“过程太痛苦了,我觉得不划算,这世上从来没有平白无故的收获,想要收获,就要拿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去换。”
李思眨巴着眼睛道:“确实不划算,我也不要了。”
云初瞅着李思连蹦带跳的去组织自己的生意去了,就对一直在烤火的温柔道:“你想不想试试?”
温柔摇头道:“最好的从来都轮不到我,如果强求,很可能会有我无法承受的灾难落在头上。”
云初没有再说话,坐在温柔对面,往茶壶里蓄满了水,两人看着火苗舔舐着茶壶底,片刻之后茶壶里的水就被火烧的吱吱作响。
狄仁杰带着一身寒气走进帐篷,脱掉大氅,搓着手来到炉子边上,接过温柔递过来的热茶水,抱在手心,对沉默的云初道:“事情很不对劲。”
温柔道:“有多严重?”
“有人在刻意的阻挠陛下去泰山行封禅大典。”
云初道:“陛下的十二万大军,可以踏平一切不臣,不满。”
狄仁杰喝一口热茶道:“他们没想着硬拦,光是这一路上的杀戮,就能让陛下此次封禅大典无疾而终。
偃师县的事情我调查过,最后发现,那个刘霖,其实就是一头牺牲。
人家好吃好喝的养了这么多年,就等着在被陛下宰杀的时候心无怨言,乖乖的挨上一刀。”
云初吃了一惊道:“这么凶狠的吗?”
狄仁杰掀开帐篷帘子,朝外看了一眼,又把脑袋缩回来,低声道:“山东人,河北人都不希望陛下东巡。”
温柔瞅着云初道:“我们怎么做才能避开这一场惊涛骇浪?”
狄仁杰道:“避不开,从陛下让云初担任后军统帅的那一刻起,我们就避不开了。
这么些年下来,天下十道中,唯有河南道,河北道依旧没有被大唐彻底的征服,表面上他们臣服于大唐,实际上与大唐离心离德,朝廷政令最难通达的便是这两个地方,尤其是州郡之下,朝廷的政令几乎无法通行。
甚至可以这样讲,在这两道中,朝廷真正占据的不过是州郡这些点,除过这些点之外,都是不臣之民。
只不过他们目前畏惧陛下的强大,不敢举兵造反而已,一旦大唐中枢开始变弱,他们举兵造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些天,我一直游走在乡下,路过一些荒僻的村子的时候,发现他们对于官家非常的警惕,不过,等我们换过衣衫之后,再与他们说话的时候,才发现,这些人只知道本地乡绅,眼中并无大唐官府。”
温柔摇摇头道:“大唐立国五十年,还不能收拢民心,真是怪哉。”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