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 第四章她想干什么?
- 5 第五章退婚
- 6 第六章又见韩雪
- 7 第七章韩大丫
- 8 第八章这…犯法吗?
- 9 第九章琢磨不透的锦囊
- 10 第十章好心办坏事
- 11 第十一章扮猪吃老虎?
- 12 第十二章黄老爷
- 13 第十三章乌衣巷李家
- 14 第十四章李母的心事
- 15 第十五章李家家宴(一)
- 16 第十六章李家家宴(二)
- 17 第十七章从军
- 18 第十八章王妈
- 19 第十九章北伐
- 20 第二十章尴尬场景
- 21 第二十一章战争、商机(一)
- 22 第二十二章战争、商机(二)
- 23 第二十三章战争、商机(三)
- 24 第二十四章山林中的蒙古人
- 25 第二十五章前去北平的路上
- 26 第二十六章刘彬
- 27 第二十七章谈议
- 28 第二十八章不凡的李大霄
- 29 第二十九章出事啦!
- 30 第三十章他,你动不得!
- 31 第三十一章护身符
- 32 第三十二章劫狱
- 33 第三十三章刘彬的的愤怒
- 34 第三十四章叛乱起!
- 35 第三十五章元军来袭(一)
- 36 第三十六章元军来袭(二)
- 37 第三十七章元军来袭(三)
- 38 第三十八章黑火药的威力
- 39 第三十九章朱棣的震惊
- 40 第四十章战争没有那么简单!
- 41 第四十一章刘彬的心思
- 42 第四十二章宣扬者——猴七
- 43 第四十三章白莲邱家
- 44 第四十四章圣女
- 45 第四十五章赏他什么呢?
- 46 第四十六章离别
- 47 第四十七章黄许的惊讶
- 48 第四十八章李元是谁?
- 49 第四十九章原来是他
- 50 第五十章无奈又如何
- 51 第五十一章话外之音
- 52 第五十二章元宝爵什么爵?
- 53 第五十四章有刺客
- 54 第五十三章亲情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十四章李母的心事
第十四章李母的心事
“哼,她好似就从来不知道还有我这个爹,还有你们这帮兄弟姐妹吧?”李虞邹着满是皱纹的脸很是不满的道。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毕竟年纪大了对于亲情他也是变的比以往看中的更多。因为是自己最小的女儿所以也尤为宠爱,现年已经七十九的李老家主想起她时,心中莫名的就涌起一抹感伤。
时间会磨平一切,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事情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散,唯有亲情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一想起那个特定的一个乃至一群人,心中就会涌起一阵甜蜜而温暖的感觉。
当年就曾说过不认这个不肖女,话都已经是说出口了,李老爷子也是没有那个脸面去收回这近三十年前的话。但是心中又实在对这个闺女想念的紧,李虞眼也不抬的就接着道:“她性子里的倔强也是随我,三十年了,当真也是没有再回到李家来看过我一眼。你们终究是亲兄妹,你要叫那便是叫来吧。不过不要说是我寻她来,她认为自己没错,我又如何能认错!”
当真是活得越老也越像小孩,李桓也是不点破,恭敬的鞠了一礼便退了下去。
……
天色未明,大都百姓还都还是在熟睡之中,而那朝堂之上却是已经上起了早朝。
文武百官,勋卿国戚跸集,皇帝升阶,坐定,百官膜拜。
虎已老迈,但威严尤在,朱元璋坐在高高的御座上,苍老的脸上仍然透着自信和主宰一切的坚毅。
享完文武百官的顶礼膜拜,又是细细听过各官员报备各州县的大小诸事,眼看天色已经不早,在朱元璋有意无意的推纵之下,这围绕的话题也是慢慢向着北伐推移而去。
不用说,那些个武将空前一致的团结在一起支持朱元璋北伐的决定,而那些文臣也是没有以往时候拿劳民伤财与国库粮饷不足的事情来推阻,虽未明确表态,但也是没有言辞拒绝了。
本来,朱元璋也就是没有想过要让朝堂安静一片,只有让各派系官员依据事理争论乃至打闹起来,他才是能够体现于皇权的作用,在这期间不断调节各势力,务求把它们给弄得平衡。
要不然以着朱元璋刚硬的性格,他决定了的事情,忽闻堂下毅然的反对之声,早就是祭起了那把沾染无数鲜血的屠刀了。
见着朝堂中再没有了反对声音,朱元璋便是道:“秋深粮足,也正是出征的好时候。趁着塞外还是一片冬雪之中,散乱的蒙古部落聚集一块过冬并未分散。命各地以最快的速度集结军队,于正月之间,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兵五万人,分三路出征。再以金陵为中枢,向着北伐军输送粮草,这件事我看就由太子朱标去完成吧……”
朱元璋已经下达了北征的命令与着出征人员,毫无疑问北伐的事情肯定是交给身经百战的诸位名将,而这后勤也是交给了一向亲近文官的朱标手中,这不就是等于把着后勤方面都给了文臣么?
自古以来,武将出兵塞外,文人掌管后勤,这也是皇帝的一种制衡方式。
朱元璋已经是把着后勤的权利送到了手边,武将一旦北伐成功,到封赏之时也自然是不会少了他们的好处。想想汉时的萧何,还有今朝的李善长,这不都是做后勤起家的么,以此看来朱元璋也不是那种只看眼前人丰功伟绩而不见身后劳苦功高的众人。
朱标第一位站出,高声道:“儿臣附议。”
文人武将瞪大眼睛相互看了一眼,便也都是跟着太子身后异口同声的说:“臣,附议。”
……
朝中早朝上着,也正是到了文武互相妥协,共同协商着粮草调度与四处征召士兵入境的事宜。朝堂上呈现了白热化的趋势,然而慢节奏的霞山村,在公鸡的叫唤下,在温暖晨曦的呼唤之中,村民们此时才不过是蹲坐在自家院落里刨着大碗之中的稀粥。
此时,李家院落内。李母挂着红彤彤如熟桃般的眼睛,为一家人做着今日早间的饭食。
虽然家中有了些钱,特别还是李元不再在街市上摆摊从而专为听书的黄老爷做首席说书人后,这待遇自然是哗哗的往上涨啦。而且也不用在嘈杂争论声中大声呼喊让他们安静下来,时常沙哑的喉咙也是能轻松许多。
特别还是把着那老爷给说的舒服了,那赏钱也自然是哗哗的流落道李元的口袋之中去。这说书只是在下午,说不过一个时辰黄老爷便会有事离去,赏钱又多又轻松,上哪里找那么好的差事去。
所以此时的李元卸下了肩膀上沉重的担子,也是渐渐变得有些胸无大志起来。睡觉一定是要睡到自然醒的,每天清晨都恨不得把村中那几只准时报信的大公鸡给活活掐死。
今日本来还是想要再赖一会儿床,但却是被明显感觉到李母不对劲的一大家子给叫唤了起来。因为李元赚来的钱财足够于家中花销,对家中的贡献也与他的地位成了正比,虽未成年但是他也已经有了李家顶梁柱的势头。
被家里人推搡着,又见李母神色憔悴的样子,李元心中不免的也有一些心疼:“娘,你这是怎么了?”
对于这越来越有本事的二儿的问话,李母只是强颜的笑了笑道:“为娘没事。元宝啊,去叫大家来吃饭了。”
自昨日傍晚收到来自族中的信件,自拿起那一张烫金的邀请函起,李母的眼泪便是止不住的流落下来。还真是如自己老爹所说,跟着身旁那一副老实相的丈夫,这一辈子还只能在村中做一个整日为衣食烦忧的村妇。
虽然这一切都是按着李老家主当年告诫她的预言在走,但是李母没有后悔,至少在这一生之中她真正为自己决定了一次,有了一个爱着自己的丈夫与麾下一群可爱的孩子。
当年赌咒发誓着再也不会回到金陵李家,知道一向刚硬的父亲不会原谅自己,李母又是怎会再让他为难而回去呢?所以对着那一份家书留了一夜的眼泪,在第二日早间她又是如常的开始为全家人做起了早饭来。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毕竟年纪大了对于亲情他也是变的比以往看中的更多。因为是自己最小的女儿所以也尤为宠爱,现年已经七十九的李老家主想起她时,心中莫名的就涌起一抹感伤。
时间会磨平一切,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事情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散,唯有亲情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一想起那个特定的一个乃至一群人,心中就会涌起一阵甜蜜而温暖的感觉。
当年就曾说过不认这个不肖女,话都已经是说出口了,李老爷子也是没有那个脸面去收回这近三十年前的话。但是心中又实在对这个闺女想念的紧,李虞眼也不抬的就接着道:“她性子里的倔强也是随我,三十年了,当真也是没有再回到李家来看过我一眼。你们终究是亲兄妹,你要叫那便是叫来吧。不过不要说是我寻她来,她认为自己没错,我又如何能认错!”
当真是活得越老也越像小孩,李桓也是不点破,恭敬的鞠了一礼便退了下去。
……
天色未明,大都百姓还都还是在熟睡之中,而那朝堂之上却是已经上起了早朝。
文武百官,勋卿国戚跸集,皇帝升阶,坐定,百官膜拜。
虎已老迈,但威严尤在,朱元璋坐在高高的御座上,苍老的脸上仍然透着自信和主宰一切的坚毅。
享完文武百官的顶礼膜拜,又是细细听过各官员报备各州县的大小诸事,眼看天色已经不早,在朱元璋有意无意的推纵之下,这围绕的话题也是慢慢向着北伐推移而去。
不用说,那些个武将空前一致的团结在一起支持朱元璋北伐的决定,而那些文臣也是没有以往时候拿劳民伤财与国库粮饷不足的事情来推阻,虽未明确表态,但也是没有言辞拒绝了。
本来,朱元璋也就是没有想过要让朝堂安静一片,只有让各派系官员依据事理争论乃至打闹起来,他才是能够体现于皇权的作用,在这期间不断调节各势力,务求把它们给弄得平衡。
要不然以着朱元璋刚硬的性格,他决定了的事情,忽闻堂下毅然的反对之声,早就是祭起了那把沾染无数鲜血的屠刀了。
见着朝堂中再没有了反对声音,朱元璋便是道:“秋深粮足,也正是出征的好时候。趁着塞外还是一片冬雪之中,散乱的蒙古部落聚集一块过冬并未分散。命各地以最快的速度集结军队,于正月之间,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兵五万人,分三路出征。再以金陵为中枢,向着北伐军输送粮草,这件事我看就由太子朱标去完成吧……”
朱元璋已经下达了北征的命令与着出征人员,毫无疑问北伐的事情肯定是交给身经百战的诸位名将,而这后勤也是交给了一向亲近文官的朱标手中,这不就是等于把着后勤方面都给了文臣么?
自古以来,武将出兵塞外,文人掌管后勤,这也是皇帝的一种制衡方式。
朱元璋已经是把着后勤的权利送到了手边,武将一旦北伐成功,到封赏之时也自然是不会少了他们的好处。想想汉时的萧何,还有今朝的李善长,这不都是做后勤起家的么,以此看来朱元璋也不是那种只看眼前人丰功伟绩而不见身后劳苦功高的众人。
朱标第一位站出,高声道:“儿臣附议。”
文人武将瞪大眼睛相互看了一眼,便也都是跟着太子身后异口同声的说:“臣,附议。”
……
朝中早朝上着,也正是到了文武互相妥协,共同协商着粮草调度与四处征召士兵入境的事宜。朝堂上呈现了白热化的趋势,然而慢节奏的霞山村,在公鸡的叫唤下,在温暖晨曦的呼唤之中,村民们此时才不过是蹲坐在自家院落里刨着大碗之中的稀粥。
此时,李家院落内。李母挂着红彤彤如熟桃般的眼睛,为一家人做着今日早间的饭食。
虽然家中有了些钱,特别还是李元不再在街市上摆摊从而专为听书的黄老爷做首席说书人后,这待遇自然是哗哗的往上涨啦。而且也不用在嘈杂争论声中大声呼喊让他们安静下来,时常沙哑的喉咙也是能轻松许多。
特别还是把着那老爷给说的舒服了,那赏钱也自然是哗哗的流落道李元的口袋之中去。这说书只是在下午,说不过一个时辰黄老爷便会有事离去,赏钱又多又轻松,上哪里找那么好的差事去。
所以此时的李元卸下了肩膀上沉重的担子,也是渐渐变得有些胸无大志起来。睡觉一定是要睡到自然醒的,每天清晨都恨不得把村中那几只准时报信的大公鸡给活活掐死。
今日本来还是想要再赖一会儿床,但却是被明显感觉到李母不对劲的一大家子给叫唤了起来。因为李元赚来的钱财足够于家中花销,对家中的贡献也与他的地位成了正比,虽未成年但是他也已经有了李家顶梁柱的势头。
被家里人推搡着,又见李母神色憔悴的样子,李元心中不免的也有一些心疼:“娘,你这是怎么了?”
对于这越来越有本事的二儿的问话,李母只是强颜的笑了笑道:“为娘没事。元宝啊,去叫大家来吃饭了。”
自昨日傍晚收到来自族中的信件,自拿起那一张烫金的邀请函起,李母的眼泪便是止不住的流落下来。还真是如自己老爹所说,跟着身旁那一副老实相的丈夫,这一辈子还只能在村中做一个整日为衣食烦忧的村妇。
虽然这一切都是按着李老家主当年告诫她的预言在走,但是李母没有后悔,至少在这一生之中她真正为自己决定了一次,有了一个爱着自己的丈夫与麾下一群可爱的孩子。
当年赌咒发誓着再也不会回到金陵李家,知道一向刚硬的父亲不会原谅自己,李母又是怎会再让他为难而回去呢?所以对着那一份家书留了一夜的眼泪,在第二日早间她又是如常的开始为全家人做起了早饭来。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