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5 第25章 活佛灌顶
- 26 第26章 千里传音
- 27 第27章 白尽梨园弟子头
- 28 第28章 神枪
- 29 第29章 贼刀
- 30 第30章 直至身毁始甘心
- 31 第31章 高人
- 32 第32章 九歌
- 33 第33章 狐狸精
- 34 第34章 五岳真形图
- 35 第35章 兰亭序帖
- 36 第36章 降妖咒
- 37 第37章 达摩恩
- 38 第38章 虚龙假凤
- 39 第39章 广宁不孝生
- 40 第40章 百二山河在掌中
- 41 第41章 自叹自感乃垂头
- 42 第42章 暗伤潜恨涂青山
- 43 第43章 千年灵芝
- 44 第44章 猕猴桃
- 45 第45章 紫金檀体
- 46 第46章 青龙
- 47 第47章 白虎
- 48 第48章 云雨难忘山河新
- 49 第49章 锁麟囊
- 50 第50章 宇宙节拍
- 51 第51章 可能千载永悠悠
- 52 第52章 后记:兵书医书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35章 兰亭序帖
第35章 兰亭序帖
何安下喝着米酒,段远晨将酒杯一顿:“给你看看高人真正的精品。”
掀开一条地板,取出一个卷轴。打开,只觉墨香扑鼻,是书法拓片。在没有复印、照片的情况下,为传播书法,古人发明了拓法,双钩笔形刻于碑上,湿宣纸贴于碑面,用蘸墨的布捶打一遍,因为字形凹槽,所以会得到一张黑底白字的拓片。
如果拓法精巧,好像用白粉写在黑纸上,用笔的力度、笔锋的转折都可表达。
面前无疑是上佳拓片,段远晨说是北宋所拓,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醉酒所书草稿,有几处涂改,酒醒后重写却再也写不过草稿,王羲之意识到神妙,将正经写的撕掉,独留草稿。
《兰亭序》为唐太宗李世民得到,一见便成最爱,立下遗嘱作为殉葬品。为了让世间留此绝技,命唐代一流书法家临摹,留下了三个墨迹临摹本和两个碑刻。
北宋年间,赵氏皇族将三个墨迹临摹本也双钩刻碑,加上两个唐代刻碑,翻成五版拓片。
段远晨手中所拿的,便是《兰亭序》北宋合集。
何安下:“这等珍贵东西,官员怎么舍得给高人?”
段远晨:“当今官员,几个是有文化的?”
汉文化的传承方式是世家,世家是同时具备财力、势力、文化力的家族,春秋诸国便各有各的世家。
秦朝、汉朝是大一统帝国,世家经过调整,在西汉中期缩减成大家族数个、小家族数十个,造成“改朝不换代”的格局,垄断了官僚技术,不管谁当皇帝,都要用这些家族的人做官,所谓“任人唯亲”,“亲”指的是世家子弟。
曹操提出“任人唯贤”的口号,招揽平民为官,为打压世家势力。但曹操最终失败,创立的魏国只传了两代,便被司马氏篡权,改魏朝为晋朝,司马氏是世家子弟,复原了世家模式。
唐朝断了世家命脉,李世民确立科举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否定世家血统。唐室打压世家,为避免大权旁落。
但世家是文化高端,世家一衰败,全国文化必然衰败。唐太宗打压世家,结果是连书法都失传了,汉字仅存字形而无运笔之法。
唐太宗的补救措施,是引入印度文化、西域风俗,鼓励书法家造新的运笔法——唐法。唐代八大书法家,沿袭魏晋古法的仅虞世南一人,其他都是新法。
唐太宗鼓励新法,晚年却为东晋世家子弟王羲之的书法倾倒,常深夜对着《兰亭序》忏悔。王羲之笔法的失传,关系他一生的痛点,所以将此作了陪葬品。
汉族一贯是扩张性的,但唐代大兴佛教后,便不断受外族侵略。宋代流传“佛教兴,国脉弱”的话,认为是引入的印度文化不好。其实与佛教无关,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衰败了,大唐盛世不过是强撑起的热闹罢了。
段远晨:“世家的存在,令文化人有了可以自重的余地。明清科举制度,则夺取了文化人的退路,不做官便没有尊严,做了官便没有自由。”
何安下:“你是世家子弟?”
段远晨虚笑,“我家只是乡绅,万不敢称世家。世家是千年形成的,一旦断灭便没有续生的可能,所以唐之后的官宦大家族只是权贵,在经济政治上缺乏独立性,在文化上没有根基。”从酒壶里掏口酒糟吃,“我虽非世家,却知道王羲之的笔法。笔法就是枪法,枪杆就是笔杆。”
史料记载,王羲之写字是“入木三分”。古代的字是写在木条、硬纸板、竹简上的,王羲之写字的墨迹可渗透到木条深层,说明书法是与枪法相通,出现了武功的效果。
段远晨说在五个版本中,冯承素临摹版最受推崇,其实冯承素摹本过于花哨,笔锋张扬,而笔力疲软,将这样的字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汉文化的耻辱。
段远晨翻到第三辑拓片,要何安下仔细看,是虞世南临摹版,第一眼看去觉得笔画纤细,越看越觉得笔力雄劲,因为以运枪之法写就。虞世南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弟子,乃一脉真传,却被世俗忽略。
何安下认真看去,小字里有三米长的大枪在扎来挑去。《兰亭序帖》三百二十个字,犹如三百二十位形意拳老师,要教自己。
《兰亭序帖》最后两字为“斯文”,看完这两字,何安下抬头,见室内大亮,已是第二天中午。
掀开一条地板,取出一个卷轴。打开,只觉墨香扑鼻,是书法拓片。在没有复印、照片的情况下,为传播书法,古人发明了拓法,双钩笔形刻于碑上,湿宣纸贴于碑面,用蘸墨的布捶打一遍,因为字形凹槽,所以会得到一张黑底白字的拓片。
如果拓法精巧,好像用白粉写在黑纸上,用笔的力度、笔锋的转折都可表达。
面前无疑是上佳拓片,段远晨说是北宋所拓,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醉酒所书草稿,有几处涂改,酒醒后重写却再也写不过草稿,王羲之意识到神妙,将正经写的撕掉,独留草稿。
《兰亭序》为唐太宗李世民得到,一见便成最爱,立下遗嘱作为殉葬品。为了让世间留此绝技,命唐代一流书法家临摹,留下了三个墨迹临摹本和两个碑刻。
北宋年间,赵氏皇族将三个墨迹临摹本也双钩刻碑,加上两个唐代刻碑,翻成五版拓片。
段远晨手中所拿的,便是《兰亭序》北宋合集。
何安下:“这等珍贵东西,官员怎么舍得给高人?”
段远晨:“当今官员,几个是有文化的?”
汉文化的传承方式是世家,世家是同时具备财力、势力、文化力的家族,春秋诸国便各有各的世家。
秦朝、汉朝是大一统帝国,世家经过调整,在西汉中期缩减成大家族数个、小家族数十个,造成“改朝不换代”的格局,垄断了官僚技术,不管谁当皇帝,都要用这些家族的人做官,所谓“任人唯亲”,“亲”指的是世家子弟。
曹操提出“任人唯贤”的口号,招揽平民为官,为打压世家势力。但曹操最终失败,创立的魏国只传了两代,便被司马氏篡权,改魏朝为晋朝,司马氏是世家子弟,复原了世家模式。
唐朝断了世家命脉,李世民确立科举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否定世家血统。唐室打压世家,为避免大权旁落。
但世家是文化高端,世家一衰败,全国文化必然衰败。唐太宗打压世家,结果是连书法都失传了,汉字仅存字形而无运笔之法。
唐太宗的补救措施,是引入印度文化、西域风俗,鼓励书法家造新的运笔法——唐法。唐代八大书法家,沿袭魏晋古法的仅虞世南一人,其他都是新法。
唐太宗鼓励新法,晚年却为东晋世家子弟王羲之的书法倾倒,常深夜对着《兰亭序》忏悔。王羲之笔法的失传,关系他一生的痛点,所以将此作了陪葬品。
汉族一贯是扩张性的,但唐代大兴佛教后,便不断受外族侵略。宋代流传“佛教兴,国脉弱”的话,认为是引入的印度文化不好。其实与佛教无关,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衰败了,大唐盛世不过是强撑起的热闹罢了。
段远晨:“世家的存在,令文化人有了可以自重的余地。明清科举制度,则夺取了文化人的退路,不做官便没有尊严,做了官便没有自由。”
何安下:“你是世家子弟?”
段远晨虚笑,“我家只是乡绅,万不敢称世家。世家是千年形成的,一旦断灭便没有续生的可能,所以唐之后的官宦大家族只是权贵,在经济政治上缺乏独立性,在文化上没有根基。”从酒壶里掏口酒糟吃,“我虽非世家,却知道王羲之的笔法。笔法就是枪法,枪杆就是笔杆。”
史料记载,王羲之写字是“入木三分”。古代的字是写在木条、硬纸板、竹简上的,王羲之写字的墨迹可渗透到木条深层,说明书法是与枪法相通,出现了武功的效果。
段远晨说在五个版本中,冯承素临摹版最受推崇,其实冯承素摹本过于花哨,笔锋张扬,而笔力疲软,将这样的字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汉文化的耻辱。
段远晨翻到第三辑拓片,要何安下仔细看,是虞世南临摹版,第一眼看去觉得笔画纤细,越看越觉得笔力雄劲,因为以运枪之法写就。虞世南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弟子,乃一脉真传,却被世俗忽略。
何安下认真看去,小字里有三米长的大枪在扎来挑去。《兰亭序帖》三百二十个字,犹如三百二十位形意拳老师,要教自己。
《兰亭序帖》最后两字为“斯文”,看完这两字,何安下抬头,见室内大亮,已是第二天中午。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