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67 第三七一章 欲使远尘为前卒
- 368 第三七二章 簌野有疑欲解惑
- 369 第三七三章 天干地支定对阵
- 370 第三七四章 议事堂换阄选敌
- 371 第三七五章 谁知桃花不是劫(一)
- 372 第三七六章 谁知桃花不是劫(二)
- 373 第三七七章 谁知桃花不是劫(三)
- 374 第三七八章 簌野始知徐家事(一)
- 375 第三七九章 簌野始知徐家事(二)
- 376 第三八〇章 缘谊难料深与浅
- 377 第三八一章 未露狰狞也惊人(一)
- 378 第三八二章 未露狰狞也惊人(二)
- 379 第三八三章 家门安危大于天
- 380 第三八四章 初生牛犊不畏虎(一)
- 381 第三八五章 初生牛犊不畏虎(二)
- 382 第三八六章 初生牛犊不畏虎(三)
- 383 第三八七章 天下多少谋局人(一)
- 384 第三八八章 天下多少谋局人(二)
- 385 第三八九章 天下多少谋局人(三)
- 386 第三九〇章 又是都城噩耗来
- 387 第三九一章 仍有遗念在人间
- 388 第三九二章 忧倾心憾失武校
- 389 第三九三章 半点无尤却相杀
- 390 第三九四章 生死夜把盏贪欢
- 391 第三九五章 疑无路只争朝夕
- 392 第三九六章 愿以我命换国安
- 393 第三九七章 上船同舟岂共济
- 394 第三九八章 大华之乱始若州(一)
- 395 第三九九章 大华之乱始若州(二)
- 396 第四〇〇章 大华之乱始若州(三)
- 397 第四〇一章 大华之乱始若州(四)
- 398 第四〇二章 大华之乱始若州(五)
- 399 第四〇三章 大华之乱始若州(六)
- 400 第四〇四章 大华之乱始若州(七)
- 401 第四〇五章 大华之乱始若州(八)
- 402 第四〇六章 大华之乱始若州(九)
- 403 第四〇七章 大华之乱始若州(十)
- 404 第四〇八章 请以国恩释家仇(一)
- 405 第四〇九 请以国恩释家仇(二)
- 406 第四一〇章 请以国恩释家仇(三)
- 407 第四一一章 请以国恩释家仇(四)
- 408 第四一二章 命危之际御风至(一)
- 409 第四一三章 命危之际御风至(二)
- 410 第四一四章 命危之际御风至(三)
- 411 第四一五章 命危之际御风至(四)
- 412 第四一六章 命危之际御风至(五)
- 413 第四一七 命危之际御风至(六)
- 414 第四一八章 命危之际御风至(七)
- 415 第四一九章 情爱来时本无声
- 416 第四二〇章 泓石湾畔殊死战(一)
- 417 第四二一章 泓石湾畔殊死战(二)
- 418 第四二二章 泓石湾畔殊死战(三)
- 419 第四二三章 泓石湾畔殊死战(四)
- 420 第四二四章 大难不死必有福(一)
- 421 第四二五章 大难不死必有福(二)
- 422 第四二六章 大难不死必有福(三)
- 423 第四二七章 大难不死必有福(四)
- 424 第四二八章 大难不死必有福(五)
- 425 第四二九章 败鳞残甲满天飞
- 426 第四三〇章 谋局者尽用人事
- 427 第四三一章 心有所系总需归
- 428 第四三二章 吾妹之重逾泰山(一)
- 429 第四三三章 吾妹之重逾泰山(二)
- 430 第四三四章 千言亦难诉衷肠
- 431 第四三五章 疏阔轻狂非本意
- 432 第四三六章 尔心安处是我家
- 433 第四三七章 梦若干草随风起
- 434 第四三八章 山穷水复见新路
- 435 第四三九章 君子有能当许国
- 436 第四四〇章 借酒求仁竟得仁
- 437 第四四一章 叹君天生帝王相
- 438 第四四二章 两心相交无几人
- 439 第四四三章 为寻灵药计南北
- 440 第四四四章 向来情事多难为
- 441 第四四五章 身虽死旧情未凉
- 442 第四四六章 天柱山谢恩偶遇
- 443 第四四七章 心怀柔善世家子
- 444 第四四八章 遗者报仇先寻亲
- 445 第四四九章 重塑命格见新机
- 446 第四五〇章 赐汝新名始新生
- 447 第四五一章 身为人兄多顾虑
- 448 第四五二章 临行赠君天子剑
- 449 第四五三 何吝绝学倾囊授
- 450 第四五四章 与子偕行论道武
- 451 第四五五章 心虽向仁势难为
- 452 第四五六章 大府宅拜门有途
- 453 第四五七章 缘来真武一家亲
- 454 第四五九章 奇师徒伙房论道
- 455 第四六〇章 非是寻常婢人家(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八〇章 缘谊难料深与浅
第三八〇章 缘谊难料深与浅
有智者云:人之际遇,天定七分。
徐簌野出身显贵,天资超群,无论修文习武皆是人中极品,从无敌手,这多少有些助成他狷介、狂悖的性情。
长大成人后,他更自肆无束了,行止几凭喜恶,鲜少顾及宗族里的亲长。
其实,有一个这样的儿子,徐啸衣也宝贝得很,嘴里虽不曾说心里却极其疼爱,向来不愿过多管束。
“我徐啸衣的儿子,性子高傲一些、恣意一些又有甚么打紧?江湖上有哪个风云之人是孺孺弱弱、因循守旧的?他又不是不知是非,不明事理,不思进取。”
以徐家在武林中、在下河郡的地位和势力,他们的确可以不仰仗任何人的鼻息。作为徐家家主的长子,徐簌野有狂妄、胆大的底气。
何况,在云晓濛横空出世前的数年间,他一直是大华公允排第一的少年高手。不到弱冠之年,他便进了摘星阁的高手榜,和一众江湖门派的掌门人相提并论,甚至能与他们一较长短。
数风流人物,天下谁不知若州的徐二公子!
二十七年来,他一直相信自己是天之骄子,得尽仙宠,直到今日,直到刚刚。
去了一趟大伯的小院,他的人生已有了翻天覆地,且无法逆转的变化。
进来之前,他是大华若州徐家的徐簌野。
出去之后,他成了厥国皇室留在故土遗脉的一员。
他曾引以为傲的“徐”,再不是他的姓。
“我不姓徐,我姓端木。我不叫徐簌野,我叫端木簌野。”
回去的路上,徐簌野压低着头,一遍又一遍地默念。虽然每念一遍都伴随着撕心裂肺的痛,但他仍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这是他对自己得惩罚,更是对命运的抗争。
从今往后,他成了自己往日里的敌人。
“二公子?”易布衣看到迎面走来一人,努眼细究后,乃轻声唤了出来。
他刚拉着妹妹从“门庭”出来,一路犹豫着要不要说她几句,话还未出口便在此间遇上了徐簌野。
“二公子,真是你啊!”易布衣看清了他的身形,笑着迎上前。
正值武林会盟,府上客苑满住,以徐家的家底自不会在日常用度上吝啬,各院小径的石灯笼每日都要照到子时。
夜黑则黑矣,烛光之下,数丈外仍视物清明。
听有人叫自己,徐簌野茫然抬起头,见是易布衣和易倾心,勉强笑了笑,也对向行了过去。
抬头那一瞬,易布衣分明看见了他两眼的泪花在昏黄的光亮中闪烁。
“布衣公子、倾心姑娘!”
他不知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他只记得自己一路低头信步而行,每行一步便默念一遍“我不姓徐,我姓端木。我不叫徐簌野,我叫端木簌野。”
脱胎......洗髓......换骨......易心......无人知晓他正经历的一切。
看到易倾心望向自己,脸上还隐约挂着笑,徐簌野心下一窒,仿佛脑海中开了一个豁口,她的身影正一步一步走进去。
他身材颀长,面容清俊,性子有些乖张却从不恃势欺人,论武功,更是鹤立鸡群,实算得上是武林中难得的豪门佳公子。
徐啸衣的原配王氏早逝,徐簌野的姻亲一直是两位伯母在张罗,六、七年下来,下河郡上得了台面人家的小姐,几乎都给说了个遍,却被他一一却拒了。也因着这一桩事,两位伯母对他多少都是有些怨言的,这两年已经消停了下来。
易布衣见他面带苦色,还道他是在为明日武校之事发愁,乃安慰道:“湛明道长乃国观掌门,必是当今世上一等一的高手,你即便输给他也没人会说甚么,又何必执着于胜负?且以二公子的武功,奋力一战,未必便没有半点胜机。”
二人虽不算熟识,但易布衣一直对他感观甚善,颇有相交之意。
徐簌野没想到他会安慰自己,更未想到他会从旁鼓励。
徐、易两家同为武林中的大宗门,虽算不上敌对,交情却也不深,尤其是年轻人之间,顶多也就是叫得出对方名字罢。此次武林会盟,两家对盟主之位都势在必得,乃是实打实的对手。有这个渊源在前,易家上至易麒麟,下至易布衣、易倾心却都对自己表露过善意,这令在家族中向来有些格格不入的徐簌野深为感动。
然,他听了之后,只是笑而不语。
易倾心这会儿心愿得偿,巴不得每个人都跟着自己喜乐,见他强笑实悲的样子,忍不住想劝慰道:“我听爷爷他们讲过你,他们都说你武功极高,当世少有。明日一战,你抛开胜负之念,施展毕生所学便是了。”
她的声音轻柔,笑靥甜美,徐簌野不由得心头一荡。
“倾心姑娘......明日簌野武校,姑娘可否来台上一观?”他向来是真性情,既已生出了爱慕之意,自然而然地有了些许表露。
他的神目清明,令人看不到一点轻浮。
饶是如此,易倾心也没有立时应答。她无心向武,江湖之事知之甚少,却也明白易家与真武观虽未结盟,论关系却要比徐家亲密得多。
更重要的是,湛明是梅远尘的师兄,甚至算得上他的亲人。
“二公子,明日武校我自然会去看,但我也不能为你助威,望你理会才好。”易倾心想了想,轻声回道。
她以为徐簌野会有些失望,心里不免生出一丝愧疚,没想到他哈哈笑道:“这是自然!徐、易两家眼下乃是对敌,簌野自不敢提那等非分之请,只想求姑娘到场一观罢!”
听他那么说,易倾心脸上一松,笑道:“那便好,明日武校我自然会去的。”
其实,她还有一句话未说出口————“我远尘哥哥明日也有一场武校呢!”
徐簌野可不知那许多,见佳人允了自己所请,心泛喜意,一时竟忘却了“易祖”之痛。
“既如此,便就此别过了。”见二人已说定,易布衣乃谓徐簌野道,“爷爷还在厅上等着我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他从旁看着,已发现了一些端倪,不禁心底暗叹:“唉,这徐二公子实在是时运不济......”
徐簌野出身显贵,天资超群,无论修文习武皆是人中极品,从无敌手,这多少有些助成他狷介、狂悖的性情。
长大成人后,他更自肆无束了,行止几凭喜恶,鲜少顾及宗族里的亲长。
其实,有一个这样的儿子,徐啸衣也宝贝得很,嘴里虽不曾说心里却极其疼爱,向来不愿过多管束。
“我徐啸衣的儿子,性子高傲一些、恣意一些又有甚么打紧?江湖上有哪个风云之人是孺孺弱弱、因循守旧的?他又不是不知是非,不明事理,不思进取。”
以徐家在武林中、在下河郡的地位和势力,他们的确可以不仰仗任何人的鼻息。作为徐家家主的长子,徐簌野有狂妄、胆大的底气。
何况,在云晓濛横空出世前的数年间,他一直是大华公允排第一的少年高手。不到弱冠之年,他便进了摘星阁的高手榜,和一众江湖门派的掌门人相提并论,甚至能与他们一较长短。
数风流人物,天下谁不知若州的徐二公子!
二十七年来,他一直相信自己是天之骄子,得尽仙宠,直到今日,直到刚刚。
去了一趟大伯的小院,他的人生已有了翻天覆地,且无法逆转的变化。
进来之前,他是大华若州徐家的徐簌野。
出去之后,他成了厥国皇室留在故土遗脉的一员。
他曾引以为傲的“徐”,再不是他的姓。
“我不姓徐,我姓端木。我不叫徐簌野,我叫端木簌野。”
回去的路上,徐簌野压低着头,一遍又一遍地默念。虽然每念一遍都伴随着撕心裂肺的痛,但他仍一遍又一遍地默念着,这是他对自己得惩罚,更是对命运的抗争。
从今往后,他成了自己往日里的敌人。
“二公子?”易布衣看到迎面走来一人,努眼细究后,乃轻声唤了出来。
他刚拉着妹妹从“门庭”出来,一路犹豫着要不要说她几句,话还未出口便在此间遇上了徐簌野。
“二公子,真是你啊!”易布衣看清了他的身形,笑着迎上前。
正值武林会盟,府上客苑满住,以徐家的家底自不会在日常用度上吝啬,各院小径的石灯笼每日都要照到子时。
夜黑则黑矣,烛光之下,数丈外仍视物清明。
听有人叫自己,徐簌野茫然抬起头,见是易布衣和易倾心,勉强笑了笑,也对向行了过去。
抬头那一瞬,易布衣分明看见了他两眼的泪花在昏黄的光亮中闪烁。
“布衣公子、倾心姑娘!”
他不知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他只记得自己一路低头信步而行,每行一步便默念一遍“我不姓徐,我姓端木。我不叫徐簌野,我叫端木簌野。”
脱胎......洗髓......换骨......易心......无人知晓他正经历的一切。
看到易倾心望向自己,脸上还隐约挂着笑,徐簌野心下一窒,仿佛脑海中开了一个豁口,她的身影正一步一步走进去。
他身材颀长,面容清俊,性子有些乖张却从不恃势欺人,论武功,更是鹤立鸡群,实算得上是武林中难得的豪门佳公子。
徐啸衣的原配王氏早逝,徐簌野的姻亲一直是两位伯母在张罗,六、七年下来,下河郡上得了台面人家的小姐,几乎都给说了个遍,却被他一一却拒了。也因着这一桩事,两位伯母对他多少都是有些怨言的,这两年已经消停了下来。
易布衣见他面带苦色,还道他是在为明日武校之事发愁,乃安慰道:“湛明道长乃国观掌门,必是当今世上一等一的高手,你即便输给他也没人会说甚么,又何必执着于胜负?且以二公子的武功,奋力一战,未必便没有半点胜机。”
二人虽不算熟识,但易布衣一直对他感观甚善,颇有相交之意。
徐簌野没想到他会安慰自己,更未想到他会从旁鼓励。
徐、易两家同为武林中的大宗门,虽算不上敌对,交情却也不深,尤其是年轻人之间,顶多也就是叫得出对方名字罢。此次武林会盟,两家对盟主之位都势在必得,乃是实打实的对手。有这个渊源在前,易家上至易麒麟,下至易布衣、易倾心却都对自己表露过善意,这令在家族中向来有些格格不入的徐簌野深为感动。
然,他听了之后,只是笑而不语。
易倾心这会儿心愿得偿,巴不得每个人都跟着自己喜乐,见他强笑实悲的样子,忍不住想劝慰道:“我听爷爷他们讲过你,他们都说你武功极高,当世少有。明日一战,你抛开胜负之念,施展毕生所学便是了。”
她的声音轻柔,笑靥甜美,徐簌野不由得心头一荡。
“倾心姑娘......明日簌野武校,姑娘可否来台上一观?”他向来是真性情,既已生出了爱慕之意,自然而然地有了些许表露。
他的神目清明,令人看不到一点轻浮。
饶是如此,易倾心也没有立时应答。她无心向武,江湖之事知之甚少,却也明白易家与真武观虽未结盟,论关系却要比徐家亲密得多。
更重要的是,湛明是梅远尘的师兄,甚至算得上他的亲人。
“二公子,明日武校我自然会去看,但我也不能为你助威,望你理会才好。”易倾心想了想,轻声回道。
她以为徐簌野会有些失望,心里不免生出一丝愧疚,没想到他哈哈笑道:“这是自然!徐、易两家眼下乃是对敌,簌野自不敢提那等非分之请,只想求姑娘到场一观罢!”
听他那么说,易倾心脸上一松,笑道:“那便好,明日武校我自然会去的。”
其实,她还有一句话未说出口————“我远尘哥哥明日也有一场武校呢!”
徐簌野可不知那许多,见佳人允了自己所请,心泛喜意,一时竟忘却了“易祖”之痛。
“既如此,便就此别过了。”见二人已说定,易布衣乃谓徐簌野道,“爷爷还在厅上等着我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他从旁看着,已发现了一些端倪,不禁心底暗叹:“唉,这徐二公子实在是时运不济......”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