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0 第41章 儿女情态
- 41 第42章 阿圆发作
- 42 第43章 初探心意
- 43 第44章 东厢细语
- 44 第45章 互不容让
- 45 第46章 甘为玉碎
- 46 第47章 双姝相会
- 47 第48章 平安团圆
- 48 第49章 长街并行
- 49 第50章 起笔落纸
- 50 第51章 开元祈福
- 51 第52章 捕风捉影
- 52 第53章 言语偏差
- 53 第54章 明珠耀眼
- 54 第55章 圆分左右
- 55 第56章 无伤大雅
- 56 第57章 醉酒探情
- 57 第58章 信由心生
- 58 第59章 至亲蒙蔽
- 59 第60章 一朝相逢
- 60 第61章 漏之鱼
- 61 第62章 树静风动
- 62 第63章 我为鱼肉
- 63 第64章 丝络绕指
- 64 第65章
- 65 第66章 清茶微苦
- 66 第67章 花开始艳
- 67 第68章 恃宠生娇
- 68 第69章 谨小慎微
- 69 第70章 初画紫薇
- 70 第71章 袁家三姝
- 71 第72章 子夜问心
- 72 第73章 时日长久
- 73 第74章 静日绵绵
- 74 第75章 酒肆胡舞
- 75 第76章 气走六娘
- 76 第77章 书山寻旧
- 77 第78章 阴差阳错
- 78 第79章 今昔比对
- 79 第80章 十年银盏
- 80 第81章 心怀鬼胎
- 81 第32章 东方拂晓
- 82 第82章 计出连环
- 83 第83章 剥丝抽茧
- 84 第84章 往事开封
- 85 第85章 大雪初晴
- 86 第86章 占君心
- 87 第87章 温暖如春
- 88 第88章 共饮屠苏
- 89 第89章 尚家营外
- 90 第90章 雪地猎鹿
- 91 第91章 瓶中红梅
- 92 第92章
- 93 第93章
- 94 第94章
- 95 第95章
- 96 第96章
- 97 第97章
- 98 第98章
- 99 第99章
- 100 第99章 突遇嫣然
- 101 第100章 辞别上京
- 102 第101章 荒野疑兵
- 103 第102章 枯草暖阳
- 104 第103章 步步逼近
- 105 第104章 初理后宅
- 106 第105章 子君获释
- 107 第106章 相识相知
- 108 第107章
- 109 第108章
- 110 第108章 我心至上
- 111 第109章 凉州酷寒
- 112 第110章
- 113 第111章 互相依靠
- 114 第112章 又一年春
- 115 第113章 喜讯初临
- 116 第114章 王不留行
- 117 第115章
- 118 第116章
- 119 第117章
- 120 第118章
- 121 第119章
- 122 第120章
- 123 第121章
- 124 第122章
- 125 第123章
- 126 第124章
- 127 第125章
- 128 第126章
- 129 第127章
- 130 第128章
- 131 第129章
- 132 第130章
- 133 第131章
- 134 第132章
- 135 第133章
- 136 第134章
- 137 第135章
- 138 第136章
- 139 第137章
- 140 第138章
- 141 第139章
- 142 第138章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51章 开元祈福
第51章 开元祈福
大长公主上山进香非同小可,尚府的亲卫们并大长公主府的郎官们提前几日来回奔波于京城与开元寺之间,穿棱往来的马蹄声响彻上京城大街小巷,衣着光鲜的郎君面罩金甲虎虎生威。
京中一处酒楼雅屋中,青衣凭栏向下望,目送一拔拔的尚府兵丁从他眼皮子底下经过。前两日阿萝回家,哭哭泣泣说武英侯要带阿圆上开元寺放生祈福,青衣差点以为自己听岔,武英侯的为人会心怀慈悯?
难道真是为了阿圆?他咽下一缕苦涩,耐心劝妹妹趁早打消念头,找个借口从大长公主府脱身出来,他一定会为她寻个稳当殷实的人家。
阿萝尚不曾说什么,阿娘在旁跳脚不干,啰里啰嗦,夸着世上除了尚家再没别人。
心底窜上火,青衣也毫不客气指摘娘亲的攀附心理,并放下狠话不准阿萝再回城北尚家。
冯姨妈倒地大声嚎哭,阿萝也斩钉截铁绝不愿就此回家,一场争执,最终以青衣的失败而告终。
“冯兄”,身后有人轻拍青衣的肩膀打断他的思绪,回头相望,同样一个年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儒生,再看雅间内其余四五人也都是年轻有为的仕子们,青衣回报微笑。
对方紧接着问道:“尚家打着上香的幌子,背地里不知又有什么勾当?”
看着一队人马从大长公主府方向直奔城门,青衣低语:“是有些古怪。”
那人准备再说什么,雅室门推开,一位华贵清俊的青年郎君现身,头束金冠,眉目清秀,温笑可亲,拱手致歉:“各位久等,倒是本王来迟了。”
青衣不及细看传说中学富五车温文而雅的裕王,跟着其他人一起行礼见过。
“免礼”,裕王抬手,迈步进屋,身后雅室门合上,几人畅谈至晚方散。
恭送裕王回府,青衣和几个同伴慢步走回家,听别人问起裕王如何,他很小心斟酌用词:“首次谋面,裕王果真学识渊博。”
那人笑青衣太过小心,临分别时再三叮嘱:“后日去开元寺,冯兄一定要守约同去,不然我在裕王面前难为,他可是很看中冯兄的才学。”
微不可察点点头,青衣朗声应下约定,告别同伴,转身走向紫桐街方向,脑中响过裕王的话——尚氏怀不轨之心久矣,已在各地屯下私兵数万,皇室恐危。
裕王的话言过其实,可尚氏这棵树真是过于茂盛,枝干遮阳,是该到修剪的时候。
******
七夕女儿节前夕,晋阳大长公主领着静安长公主,带着尚坤和忆君,一行四人赶早出门,两副公主仪驾浩浩荡荡向城外开元寺而去。
尚坤骑马亲自护送祖母和母亲,前头两驾公主的六驱马车过后,即是挂有武英侯徽记的黑楠木马车。
平时出门不觉得,今日一比对,尚坤觉得该给阿圆新制一驾香车,黑色太沉,不适合她。
武英侯英姿勃发,神采奕奕,黛色云纹锦衣,俊颜若玉,跨下紫骅骝更非凡品,根根毛色油亮发亮,马首高昂,同它的主人一样藐视众生。一人一骑所到之处十分招人眼目,有那胆大的女郎高声呼喊武英侯,此起彼伏,声音从长街这头一直蔓延到城门口。
两位公主春风满面笑得自豪,有子如此,谁不眼馋都是假话。
听见满街的娇呼,忆君吩咐道:“放下帘子。”
阿苒窃笑,“若放下,郎君一会过来瞧不到夫人,又该上火。”见夫人不改心意,她挑落四面纱帘,这样里面的人能瞧见外面,外面的人难以看到车内。
忆君无聊拨拉着腕上瞬紫环,心想最好别再见到尚坤,她躲着他已经有两三天,他也不恼,每日过来逗她微怒,又笑着离开。
恶人!她暗暗骂道。
说曹操,曹操就到。尚坤拿马刺轻敲车厢,命令阿苒把帘子收起来,透过缕空雕花格,看见阿圆扭过头不看他,不由心下好笑。
车中人儿露出小女儿情态,娇憨的样子,落在尚坤眼里,触到他心底柔软的一块田地,落地生根发芽。
“阿圆,可是想出来跟我一同骑马。”尚坤格外好脾气。
有侍女在,忆君不好太下他的面子,硬声回一句:“我怕见风,还是坐在车里。”
尚坤轻笑,催马赶到前头母亲和祖母的车驾旁,一一问平安。
世子夫人十分想去,又顾忌国公府没人坐镇,她刚当家做主,万不敢生出变故,首先老国公那里不能放生人进去,次者还有一个包袱没甩出门。
皇家和尚氏商议好,过了七夕裕王再接柳嫣然过府,没剩几天的功夫,世子夫人不能叫人砸在自己手里,万一柳嫣然想不开寻死觅活出个差池,她不好交待。
她不去,也不能把珍娘交给别人,两层婆婆难得有心情出趟门,带上一个一岁的小孩儿,倒叫她们费心。
到得开元寺山门石级下,开元寺主持觉光大师率领徒子徒孙们亲迎,见到晋阳大长公主,他双手合十轻诵:“经年不见,檀越容光胜往昔,可喜可贺。”
晋阳大长公主笑骂,“你这老和尚睁眼说瞎话,本宫明明老得快走不动,哪点可喜哪里可贺。”
觉光面色不改,花白胡须微抖,“檀越心生明镜,洞察世心,焉不可喜!”
“大师一张巧嘴好会说。”晋阳大长公主插诨过去,拉来尚坤请觉光点评。
那老尚闭目低吟,“将军非常人,老纳不敢正视。”
这下别说晋阳大长公主,静安长公主也忍俊不禁掩口而笑。
忆君站在后面,寻思这和尚不愧是神棍,张口就来。她这样当面编排,觉光定没有通神眼觉察到。
“不许说大师坏话。”一个声音在头顶沉沉道,吓忆君一大跳,她不用抬头也知道是谁,任由他牵着自己的手登上台阶,手指不安分在他手心里做怪。
尚坤回眸,她瞪眼装无辜。他再转身向上走,她又暗底里使坏,用指甲抠他手心。他手下微用力握紧不许她动,忆君就拽着不肯走。上百石阶,两人走出不少花样。
山门笔陡,晋阳大长公主走到一半停下喘口气,回首一望,孙儿拉着他的小阿圆,两人粘粘乎乎,这般扭捏真是瞧不过去。
“这平安奴你算是白生他了,撇下我们两个老不死的,又去哄他的阿圆开心。”晋阳大长公主偏心,没觉得孙儿有不对的地方,反倒开心平安奴时常露出笑脸,只因那个名叫阿圆小女郎。
为着孙儿,她也赐下去不少稀罕物,今天又应景来寺里,等会儿放生,她先来,再是侄女静安长公主,最后便是尚坤领着阿圆。
依她说,自己不缺那些金银,大长公主府光一年的封邑进项就十分可观,即使宠上天一个女孩儿,也花费不了什么,只要换来平安奴高兴。
静安长公主微微不赞同,儿子喜欢一个女孩儿生出变化,落在她眼也是万分欣喜,她现在惟觉次子宠得太过,将来正经的儿媳妇进门很难理正后宅。
一行人上过香,分别放生祈愿,尚坤嚷着要带阿圆去观景,禅房只剩姑侄两人,静安长公主隐晦提起:“阿娘,坤儿的婚事也该张罗,先定好人家,过几年迎进门,说不准泰宁那边也有了好消息。”
靠在蒲团上,晋阳大长公主昏昏欲睡,随口问道:“你可是有中意的女郎?”
见勾起兴趣,静安长公主趁热打铁,俯耳轻语:“洛阳城的七姑母,她老人家膝下有几个孙女都不错,以前就托人递来话,正好有两个女孩儿才及笄,还没有合适的人家相配。”
细细回想远在洛阳的同父异母胞妹,晋阳大长公主不置可否,“回头再说罢,今天既然来了,别让平安奴扫兴。他这会子一心念着阿圆,给他再塞个天仙也无用。”
静安长公主会意,服侍姑母小睡,她也出来寻到自己落脚的禅房里偷闲休息。
******
以前子君跟着大军出征的时候,忆君和罗大婶每隔几个月都要来开元寺上香供奉,在前殿烧完香,人也就回去。今天尚坤带她到后山,领略难得一见的风景,始知开元寺另有一番洞天。
正午时分,后山仍是云雾缭绕,浓白的山霭遮住青山翠峰,若隐若现,幻如仙境。石阶隐在山间,露一分遮三分,仅容两人并行。
尚坤将她护在内侧,一同走住后山凉亭,笔直的峭壁下,山涧深不见底,扔下一块碎石,许久后才能听见水声。
尚坤只带了两名亲卫,领着阿圆上会仙台,只为这里景色奇美。
半搂着人,他轻声问道:“好不好?”
听见那人的心跳稳健,忆君莫名生出安宁,不再躲着他。有的事注定逃不脱,她已经迎难而上,为何要半途做逃兵。
“好”,她小声回道,抬首看向尚坤。他就等着她的抬眸,脉脉注视,回以会心一笑。
为了阿圆,他恪守一回佛门净地的规矩,清心寡欲,放下俗世尘扰,此间惟他两人。
尚显小跑奔向后山,行在山腰处,抬目看到郎君与阿圆并肩而立,风吹动衣袂,如神仙眷侣那样的般配。
自觉这里说话郎君可以听见,他轻咳一声回禀道:“郎君,裕王带着人刚赶到寺里。”
尚坤回首,勾唇微笑,他想清静,别人偏不让,就别怪他出手。
京中一处酒楼雅屋中,青衣凭栏向下望,目送一拔拔的尚府兵丁从他眼皮子底下经过。前两日阿萝回家,哭哭泣泣说武英侯要带阿圆上开元寺放生祈福,青衣差点以为自己听岔,武英侯的为人会心怀慈悯?
难道真是为了阿圆?他咽下一缕苦涩,耐心劝妹妹趁早打消念头,找个借口从大长公主府脱身出来,他一定会为她寻个稳当殷实的人家。
阿萝尚不曾说什么,阿娘在旁跳脚不干,啰里啰嗦,夸着世上除了尚家再没别人。
心底窜上火,青衣也毫不客气指摘娘亲的攀附心理,并放下狠话不准阿萝再回城北尚家。
冯姨妈倒地大声嚎哭,阿萝也斩钉截铁绝不愿就此回家,一场争执,最终以青衣的失败而告终。
“冯兄”,身后有人轻拍青衣的肩膀打断他的思绪,回头相望,同样一个年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儒生,再看雅间内其余四五人也都是年轻有为的仕子们,青衣回报微笑。
对方紧接着问道:“尚家打着上香的幌子,背地里不知又有什么勾当?”
看着一队人马从大长公主府方向直奔城门,青衣低语:“是有些古怪。”
那人准备再说什么,雅室门推开,一位华贵清俊的青年郎君现身,头束金冠,眉目清秀,温笑可亲,拱手致歉:“各位久等,倒是本王来迟了。”
青衣不及细看传说中学富五车温文而雅的裕王,跟着其他人一起行礼见过。
“免礼”,裕王抬手,迈步进屋,身后雅室门合上,几人畅谈至晚方散。
恭送裕王回府,青衣和几个同伴慢步走回家,听别人问起裕王如何,他很小心斟酌用词:“首次谋面,裕王果真学识渊博。”
那人笑青衣太过小心,临分别时再三叮嘱:“后日去开元寺,冯兄一定要守约同去,不然我在裕王面前难为,他可是很看中冯兄的才学。”
微不可察点点头,青衣朗声应下约定,告别同伴,转身走向紫桐街方向,脑中响过裕王的话——尚氏怀不轨之心久矣,已在各地屯下私兵数万,皇室恐危。
裕王的话言过其实,可尚氏这棵树真是过于茂盛,枝干遮阳,是该到修剪的时候。
******
七夕女儿节前夕,晋阳大长公主领着静安长公主,带着尚坤和忆君,一行四人赶早出门,两副公主仪驾浩浩荡荡向城外开元寺而去。
尚坤骑马亲自护送祖母和母亲,前头两驾公主的六驱马车过后,即是挂有武英侯徽记的黑楠木马车。
平时出门不觉得,今日一比对,尚坤觉得该给阿圆新制一驾香车,黑色太沉,不适合她。
武英侯英姿勃发,神采奕奕,黛色云纹锦衣,俊颜若玉,跨下紫骅骝更非凡品,根根毛色油亮发亮,马首高昂,同它的主人一样藐视众生。一人一骑所到之处十分招人眼目,有那胆大的女郎高声呼喊武英侯,此起彼伏,声音从长街这头一直蔓延到城门口。
两位公主春风满面笑得自豪,有子如此,谁不眼馋都是假话。
听见满街的娇呼,忆君吩咐道:“放下帘子。”
阿苒窃笑,“若放下,郎君一会过来瞧不到夫人,又该上火。”见夫人不改心意,她挑落四面纱帘,这样里面的人能瞧见外面,外面的人难以看到车内。
忆君无聊拨拉着腕上瞬紫环,心想最好别再见到尚坤,她躲着他已经有两三天,他也不恼,每日过来逗她微怒,又笑着离开。
恶人!她暗暗骂道。
说曹操,曹操就到。尚坤拿马刺轻敲车厢,命令阿苒把帘子收起来,透过缕空雕花格,看见阿圆扭过头不看他,不由心下好笑。
车中人儿露出小女儿情态,娇憨的样子,落在尚坤眼里,触到他心底柔软的一块田地,落地生根发芽。
“阿圆,可是想出来跟我一同骑马。”尚坤格外好脾气。
有侍女在,忆君不好太下他的面子,硬声回一句:“我怕见风,还是坐在车里。”
尚坤轻笑,催马赶到前头母亲和祖母的车驾旁,一一问平安。
世子夫人十分想去,又顾忌国公府没人坐镇,她刚当家做主,万不敢生出变故,首先老国公那里不能放生人进去,次者还有一个包袱没甩出门。
皇家和尚氏商议好,过了七夕裕王再接柳嫣然过府,没剩几天的功夫,世子夫人不能叫人砸在自己手里,万一柳嫣然想不开寻死觅活出个差池,她不好交待。
她不去,也不能把珍娘交给别人,两层婆婆难得有心情出趟门,带上一个一岁的小孩儿,倒叫她们费心。
到得开元寺山门石级下,开元寺主持觉光大师率领徒子徒孙们亲迎,见到晋阳大长公主,他双手合十轻诵:“经年不见,檀越容光胜往昔,可喜可贺。”
晋阳大长公主笑骂,“你这老和尚睁眼说瞎话,本宫明明老得快走不动,哪点可喜哪里可贺。”
觉光面色不改,花白胡须微抖,“檀越心生明镜,洞察世心,焉不可喜!”
“大师一张巧嘴好会说。”晋阳大长公主插诨过去,拉来尚坤请觉光点评。
那老尚闭目低吟,“将军非常人,老纳不敢正视。”
这下别说晋阳大长公主,静安长公主也忍俊不禁掩口而笑。
忆君站在后面,寻思这和尚不愧是神棍,张口就来。她这样当面编排,觉光定没有通神眼觉察到。
“不许说大师坏话。”一个声音在头顶沉沉道,吓忆君一大跳,她不用抬头也知道是谁,任由他牵着自己的手登上台阶,手指不安分在他手心里做怪。
尚坤回眸,她瞪眼装无辜。他再转身向上走,她又暗底里使坏,用指甲抠他手心。他手下微用力握紧不许她动,忆君就拽着不肯走。上百石阶,两人走出不少花样。
山门笔陡,晋阳大长公主走到一半停下喘口气,回首一望,孙儿拉着他的小阿圆,两人粘粘乎乎,这般扭捏真是瞧不过去。
“这平安奴你算是白生他了,撇下我们两个老不死的,又去哄他的阿圆开心。”晋阳大长公主偏心,没觉得孙儿有不对的地方,反倒开心平安奴时常露出笑脸,只因那个名叫阿圆小女郎。
为着孙儿,她也赐下去不少稀罕物,今天又应景来寺里,等会儿放生,她先来,再是侄女静安长公主,最后便是尚坤领着阿圆。
依她说,自己不缺那些金银,大长公主府光一年的封邑进项就十分可观,即使宠上天一个女孩儿,也花费不了什么,只要换来平安奴高兴。
静安长公主微微不赞同,儿子喜欢一个女孩儿生出变化,落在她眼也是万分欣喜,她现在惟觉次子宠得太过,将来正经的儿媳妇进门很难理正后宅。
一行人上过香,分别放生祈愿,尚坤嚷着要带阿圆去观景,禅房只剩姑侄两人,静安长公主隐晦提起:“阿娘,坤儿的婚事也该张罗,先定好人家,过几年迎进门,说不准泰宁那边也有了好消息。”
靠在蒲团上,晋阳大长公主昏昏欲睡,随口问道:“你可是有中意的女郎?”
见勾起兴趣,静安长公主趁热打铁,俯耳轻语:“洛阳城的七姑母,她老人家膝下有几个孙女都不错,以前就托人递来话,正好有两个女孩儿才及笄,还没有合适的人家相配。”
细细回想远在洛阳的同父异母胞妹,晋阳大长公主不置可否,“回头再说罢,今天既然来了,别让平安奴扫兴。他这会子一心念着阿圆,给他再塞个天仙也无用。”
静安长公主会意,服侍姑母小睡,她也出来寻到自己落脚的禅房里偷闲休息。
******
以前子君跟着大军出征的时候,忆君和罗大婶每隔几个月都要来开元寺上香供奉,在前殿烧完香,人也就回去。今天尚坤带她到后山,领略难得一见的风景,始知开元寺另有一番洞天。
正午时分,后山仍是云雾缭绕,浓白的山霭遮住青山翠峰,若隐若现,幻如仙境。石阶隐在山间,露一分遮三分,仅容两人并行。
尚坤将她护在内侧,一同走住后山凉亭,笔直的峭壁下,山涧深不见底,扔下一块碎石,许久后才能听见水声。
尚坤只带了两名亲卫,领着阿圆上会仙台,只为这里景色奇美。
半搂着人,他轻声问道:“好不好?”
听见那人的心跳稳健,忆君莫名生出安宁,不再躲着他。有的事注定逃不脱,她已经迎难而上,为何要半途做逃兵。
“好”,她小声回道,抬首看向尚坤。他就等着她的抬眸,脉脉注视,回以会心一笑。
为了阿圆,他恪守一回佛门净地的规矩,清心寡欲,放下俗世尘扰,此间惟他两人。
尚显小跑奔向后山,行在山腰处,抬目看到郎君与阿圆并肩而立,风吹动衣袂,如神仙眷侣那样的般配。
自觉这里说话郎君可以听见,他轻咳一声回禀道:“郎君,裕王带着人刚赶到寺里。”
尚坤回首,勾唇微笑,他想清静,别人偏不让,就别怪他出手。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