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1章 正阳门下
- 2 第2章 满室生辉
- 3 第3章 贵客登门
- 4 第4章 至亲姐妹
- 5 第5章 青萝犯错
- 6 第6章 静安公主
- 7 第7章 东说西话
- 8 第8章 曲河畔
- 9 第9章 名驹纤离
- 10 第10章 柳氏嫣然
- 11 第11章 白起聆风
- 12 第12章 尚氏祖孙
- 13 第13章 如鲠在喉
- 14 第14章 心仪紫薇
- 15 第15章 模棱两可
- 16 第16章 飞来横祸
- 17 第17章 襄王无意
- 18 第18章 骅骝收围
- 19 第19章 暗夜脱困
- 20 第20章 锦心流年
- 21 第21章 月牙传音
- 22 第22章 望而生怜
- 23 第23章 以讹传讹
- 24 第24章 瞬紫雪腕
- 25 第25章 心魔萦绕
- 26 第26章 月夜朦胧
- 27 第27章 长夜相望
- 28 第28章 不堪重负
- 29 第29章 小楼西风
- 30 第30章 一场闹剧
- 31 第31章 花开无声
- 32 第33章 人心叵测
- 33 第34章 伊人临水
- 34 第35章 厌生两相
- 35 第36章 娇娥乔装
- 36 第37章 香漫轩室
- 37 第38章 萝梦萦风
- 38 第39章 光影交错
- 39 第40章 扑朔迷离
- 40 第41章 儿女情态
- 41 第42章 阿圆发作
- 42 第43章 初探心意
- 43 第44章 东厢细语
- 44 第45章 互不容让
- 45 第46章 甘为玉碎
- 46 第47章 双姝相会
- 47 第48章 平安团圆
- 48 第49章 长街并行
- 49 第50章 起笔落纸
- 50 第51章 开元祈福
- 51 第52章 捕风捉影
- 52 第53章 言语偏差
- 53 第54章 明珠耀眼
- 54 第55章 圆分左右
- 55 第56章 无伤大雅
- 56 第57章 醉酒探情
- 57 第58章 信由心生
- 58 第59章 至亲蒙蔽
- 59 第60章 一朝相逢
- 60 第61章 漏之鱼
- 61 第62章 树静风动
- 62 第63章 我为鱼肉
- 63 第64章 丝络绕指
- 64 第65章
- 65 第66章 清茶微苦
- 66 第67章 花开始艳
- 67 第68章 恃宠生娇
- 68 第69章 谨小慎微
- 69 第70章 初画紫薇
- 70 第71章 袁家三姝
- 71 第72章 子夜问心
- 72 第73章 时日长久
- 73 第74章 静日绵绵
- 74 第75章 酒肆胡舞
- 75 第76章 气走六娘
- 76 第77章 书山寻旧
- 77 第78章 阴差阳错
- 78 第79章 今昔比对
- 79 第80章 十年银盏
- 80 第81章 心怀鬼胎
- 81 第32章 东方拂晓
- 82 第82章 计出连环
- 83 第83章 剥丝抽茧
- 84 第84章 往事开封
- 85 第85章 大雪初晴
- 86 第86章 占君心
- 87 第87章 温暖如春
- 88 第88章 共饮屠苏
- 89 第89章 尚家营外
- 90 第90章 雪地猎鹿
- 91 第91章 瓶中红梅
- 92 第92章
- 93 第93章
- 94 第94章
- 95 第95章
- 96 第96章
- 97 第97章
- 98 第98章
- 99 第99章
- 100 第99章 突遇嫣然
- 101 第100章 辞别上京
- 102 第101章 荒野疑兵
- 103 第102章 枯草暖阳
- 104 第103章 步步逼近
- 105 第104章 初理后宅
- 106 第105章 子君获释
- 107 第106章 相识相知
- 108 第107章
- 109 第108章
- 110 第108章 我心至上
- 111 第109章 凉州酷寒
- 112 第110章
- 113 第111章 互相依靠
- 114 第112章 又一年春
- 115 第113章 喜讯初临
- 116 第114章 王不留行
- 117 第115章
- 118 第116章
- 119 第117章
- 120 第118章
- 121 第119章
- 122 第120章
- 123 第121章
- 124 第122章
- 125 第123章
- 126 第124章
- 127 第125章
- 128 第126章
- 129 第127章
- 130 第128章
- 131 第129章
- 132 第130章
- 133 第131章
- 134 第132章
- 135 第133章
- 136 第134章
- 137 第135章
- 138 第136章
- 139 第137章
- 140 第138章
- 141 第139章
- 142 第138章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3章 贵客登门
第3章 贵客登门
忆君还在愣神,都忘了张口叫阿兄。
那厢子君毫不客气,一把捞起才睡醒的妹妹,不忘在她脸蛋上掐两下,完了搓着手指满有成就感道:“不错,阿圆终于长出点肉。来,快叫阿兄,我有好东西给你。”
那口气就像对小狗、小猫说话,或者像是对四五岁的小小孩说话的态度。
忆君不满,怪声怪气喊了一声阿兄。
子君这才满意地放下妹妹,半蹲下身子在她对面仔细端详,星眼亮晶晶,皮肤也晒得黝黑,整个人同两年前大不相同。
罗大婶偷偷抹着泪在儿子身后为他拍打衣襟上的土,门外有个婆子探了探头,大概是想喊子君洗澡换衣裳,见罗大婶摆了摆手,婆子又把头缩了回去。
过了好久,子君笑吟吟直起腰,声音朗朗道:“阿娘,儿子给你和阿圆囤了一些好东西,等明天再出城一趟取来。有上好的丝绸,好几样珠花,还有些香料,把咱们的阿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边说着话,他又掐了两把妹妹那嫩得能掐出水来的脸蛋。
忆君捂着脸惊呼一声,惹得子君又笑了,扶着罗大婶坐在床边,他也搬了把椅子坐在对面,神情庄重问道:“阿娘,你还好罢?”
罗大婶想笑又笑不出来,想落泪又不敢哭出声,嘴皮轻抖点头道:“好,能吃能睡还有什么不好的。阿圆也好,你看她现在活蹦乱跳,又学会了绣花,能做出两样针线活计,谁不夸她懂事。”
忆君很配合地点点头。
子君静静的看着母亲和妹妹许久,露齿一笑:“那就好。”
话头说开,罗大婶的啰嗦劲又上来,絮絮叨叨问了许多,又说起京里头的人和事,“你这回出去多亏了你十九姨在那边府里照应,抽空了去谢谢人家。”
罗大婶未出阁时在族中排行十七娘,起先与几个族姐妹也处得好,当中就有一个十九娘自小进了宫,在静安长公主身边服侍,后来又跟着公主出宫到了尚府,平时对罗家也是多有照顾。
子君当然应下,受人恩惠不敢轻言忘记,后面罗大婶说出的话差点让他跳脚。
“儿啊,你也不小了,趁着机会赶紧把亲事定下。赶明儿咱们到你冯姨妈家走一遭,你嘴甜点,哄得你姨妈高兴,这事就有八成准。”
罗大婶谈兴正盛,全然没看到儿子变了脸色。
一旁的忆君可看得清楚,出声为兄长解围:“阿娘,冯家表姐同阿兄脾气也不合,两人一见面就吵嘴。光姨妈同意有什么用,表姐心里不情愿,将来可怎么过好日子。”
罗大婶沉下脸,眼神严厉扫向一双儿女,“你们的阿爹去得早,罗家就你一棵独苗,子嗣为大这个理你也该知道。你阿爹在时,两家就约好了结为儿女亲家,咱们不能做出失信的事。”
子君原本笑着的脸板得方正,站起来恭谨应声好。
忆君很是同情地看向兄长,以孝为大,罗大婶带大两个孩子不容易,子君看似没心没肺,实际上最孝顺,可近亲结婚让人心里总不爽。
罗大婶与冯姨妈可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妹,冯家家境比罗家要稍好一些,家里头有个做着七品官的姨父,也是一儿一女,住在离青鱼巷不远的紫桐街。
罗大婶动怒发了话,再是不情愿,子君也要走一遭。总归不甘心,他滴溜着眼珠子拖延时间,又是拉出他家将军也没娶妻,又说他身上受了伤要在家养几天,最后扯出妹妹也该嫁人,不如把机会先留给她。
听说儿子受了伤,罗大婶要立刻检查,她边解着子君身上的甲衣,压低噪门骂道:“你家将军做侯爷,你怎么不做去。他不成亲,京里头多少人家想把女儿往尚府送找不到大门,你呢?”
“少扯你妹妹,她才养好身子,我还想多留两年。”罗大婶骂骂咧咧的话嘎然而止,她看见儿子肩背上的刀剑伤疤,足有三四道,这下她真的落了泪,搂着儿子轻声啜泣。
方才见子君一副严防死守的样子,忆君还觉得可笑,等罗大婶硬扒下他上身的衣衫,伤疤落入她眼,也湿了眼眶。
子君本来想诳得母亲改主意,不曾想被扒了个现形,他有些手足无措,手忙脚乱束好衣衫,拿出好话哄道:“阿娘,不碍事,只被轻轻划了一下,两天就养好。您再别哭,看都吓着阿圆了。”
忆君从小体弱多病,一直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子君这招果然管用,罗大婶抹了泪,先去看女儿,又打发儿子回屋漱洗。
待次日天不亮,子君骑马出城,午时才回来,马上驮着两个大包袱,不显眼的青蓝碎花布包着,等打开来一看,倒还真有几样上好的东西。
子君挑了一条镶着猫眼的颈链亲自戴到妹妹脖子上,左右打量一番笑着说:“来时路上猜阿圆戴上一定好看,果然不出所料。”
忆君刮脸羞他,悄悄耳语道:“阿兄,这是谢礼吗?”
经昨天子君的功劳,忆君脸上青了好几块,一看就是掐得狠了。罗大婶抄起鸡毛掸子抽了儿子两下,决定等忆君好了再去冯家。
子君知道妹妹在说什么,轻咳一声故意做严肃状,却又板不住,也笑出了声。
他从小就想欺负妹妹两下,可那时她跟和病猫没什么两样,说话都有气无力,子君再有捉弄的心思,也不敢动瘦弱的妹妹一下。
现在妹妹身子骨大好,子君总想把小时候恶作剧的再补回来,他变个鬼脸又来吓唬她。
一双儿女打闹嬉戏,罗大婶对着半屋的衣裳料子怅然若失,看情形又想起了早逝的罗父。子君乖巧,说他备好了香烛纸钱,明天就出城拜祭亡父,这才哄得罗大婶转愁为喜。
子君归家忙忙碌碌,还未得空去尚府拜见十九姨,这日下午罗家迎来一位意外之客。
青绸黑釉双驾马车停在青鱼巷口,罗家宅院外候着两个侍卫两个婆子,再往里正屋檐下守着六个丫头,他们不也嫌弃罗家的寒酸,全都垂手静候。
好姐妹亲自登门,罗大婶好生忙活,命丫头去煮好茶,又觉得家里没什么可以拿出来招待贵客,一脸窘态。
这位十九姨在长公主府上做着大管事,府里人都尊称她为尚大姑,她随意寻了椅子款款坐下,止住罗大婶忙乱的行径,亲热地说话:“十七姐快坐下,咱们老姐妹说一会儿话,快莫忙乎。”
罗大婶有些讪讪的,挪动脚步坐到尚大姑身边。她用眼角偷瞄对方的穿戴,一水浅茜色衣裙织着暗花,虽不夺目可也能一眼瞧出不俗;再看面庞白净细腻,说双十年华都有人相信;水葱一样的手,保准没干过活。
尚大姑也在打量罗家,就进门这一会儿功夫底细摸得八|九不离十,她放下茶碗笑语:“怎么不见大郎和阿圆?”
“出去了”,罗大婶陪笑道:“阿圆想打秋千,大郎不放心,也跟着去了。”
“哦”,尚大姑颔首。能想着打秋千,说明身体真正是好了。
闲说几句后,尚大姑携了罗大婶的手轻拍道:“你也知道,长公主没生下女儿,平日最喜欢这些小丫头。外面的孩子又不知根不知底,她想挑一个家里亲戚家的女孩,认做干女儿。有这种好事,我怎么会忘了你家阿圆。”
天上掉馅饼,罗大婶先惊后喜,脑子里转了几个圈,又有几分疑惑,追问一句:“公主怎么知道阿圆,尚家里里外外的女孩儿少说也有好几十号人?”
尚大姑唇边漾着一丝浅笑,那样温婉亲和,语调也温柔:“正是,这月十五公主在府里邀大家一起赏花,人都齐了,她挑一个可心的留在身边养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别让阿圆错过。”
话说完留下几样礼,尚大姑施然离去,留下罗大婶在屋里回味啄磨。对着桌上少女所用的衣衫料子、珠花、香粉,她心里直犯嘀咕,凭着直觉不大对劲,又说不上哪里出问题。
阿圆以前是个病胎子,没人会理罗家一个快要死的小丫头。随着女儿病好,越长愈发水灵,学什么也是一点即通,罗大婶既高兴又有点不敢相信,她总怕是一时回光返照。眼看阿圆也快及笄嫁人,她这颗心才能安定,确定女儿真的康复。
嫁人!罗大婶脑中灵光一现,尚府还有位侯爷没娶妻,难道是她摇摇头,不可能,尚府是何等人家,莫说娶妻,纳小也要挑高门的庶女更甚者是嫡女们。
算了,全当她多想。
顺手挑起桌上的新衣衫,罗大婶猜度女儿穿上它的样子,不知觉眼睛笑得弯弯的。
等忆君香汗淋漓回了家,又被罗大婶拉着试新衣服。
对着铜镜模糊的镜面,她倒没觉得什么,可瞧着一旁罗大婶和子君眼中满是赞叹,大概是尚家送来的衣服太美罢!
忆君穿着七彩罗衣转了两个圈,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眉眼舒畅,她从心里头喜欢这样的家人。
罗大婶当即拍板,三日后去冯家,忆君就穿着新衣,看有人还会说她的女儿是个快要死的病秧子!
那厢子君毫不客气,一把捞起才睡醒的妹妹,不忘在她脸蛋上掐两下,完了搓着手指满有成就感道:“不错,阿圆终于长出点肉。来,快叫阿兄,我有好东西给你。”
那口气就像对小狗、小猫说话,或者像是对四五岁的小小孩说话的态度。
忆君不满,怪声怪气喊了一声阿兄。
子君这才满意地放下妹妹,半蹲下身子在她对面仔细端详,星眼亮晶晶,皮肤也晒得黝黑,整个人同两年前大不相同。
罗大婶偷偷抹着泪在儿子身后为他拍打衣襟上的土,门外有个婆子探了探头,大概是想喊子君洗澡换衣裳,见罗大婶摆了摆手,婆子又把头缩了回去。
过了好久,子君笑吟吟直起腰,声音朗朗道:“阿娘,儿子给你和阿圆囤了一些好东西,等明天再出城一趟取来。有上好的丝绸,好几样珠花,还有些香料,把咱们的阿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边说着话,他又掐了两把妹妹那嫩得能掐出水来的脸蛋。
忆君捂着脸惊呼一声,惹得子君又笑了,扶着罗大婶坐在床边,他也搬了把椅子坐在对面,神情庄重问道:“阿娘,你还好罢?”
罗大婶想笑又笑不出来,想落泪又不敢哭出声,嘴皮轻抖点头道:“好,能吃能睡还有什么不好的。阿圆也好,你看她现在活蹦乱跳,又学会了绣花,能做出两样针线活计,谁不夸她懂事。”
忆君很配合地点点头。
子君静静的看着母亲和妹妹许久,露齿一笑:“那就好。”
话头说开,罗大婶的啰嗦劲又上来,絮絮叨叨问了许多,又说起京里头的人和事,“你这回出去多亏了你十九姨在那边府里照应,抽空了去谢谢人家。”
罗大婶未出阁时在族中排行十七娘,起先与几个族姐妹也处得好,当中就有一个十九娘自小进了宫,在静安长公主身边服侍,后来又跟着公主出宫到了尚府,平时对罗家也是多有照顾。
子君当然应下,受人恩惠不敢轻言忘记,后面罗大婶说出的话差点让他跳脚。
“儿啊,你也不小了,趁着机会赶紧把亲事定下。赶明儿咱们到你冯姨妈家走一遭,你嘴甜点,哄得你姨妈高兴,这事就有八成准。”
罗大婶谈兴正盛,全然没看到儿子变了脸色。
一旁的忆君可看得清楚,出声为兄长解围:“阿娘,冯家表姐同阿兄脾气也不合,两人一见面就吵嘴。光姨妈同意有什么用,表姐心里不情愿,将来可怎么过好日子。”
罗大婶沉下脸,眼神严厉扫向一双儿女,“你们的阿爹去得早,罗家就你一棵独苗,子嗣为大这个理你也该知道。你阿爹在时,两家就约好了结为儿女亲家,咱们不能做出失信的事。”
子君原本笑着的脸板得方正,站起来恭谨应声好。
忆君很是同情地看向兄长,以孝为大,罗大婶带大两个孩子不容易,子君看似没心没肺,实际上最孝顺,可近亲结婚让人心里总不爽。
罗大婶与冯姨妈可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妹,冯家家境比罗家要稍好一些,家里头有个做着七品官的姨父,也是一儿一女,住在离青鱼巷不远的紫桐街。
罗大婶动怒发了话,再是不情愿,子君也要走一遭。总归不甘心,他滴溜着眼珠子拖延时间,又是拉出他家将军也没娶妻,又说他身上受了伤要在家养几天,最后扯出妹妹也该嫁人,不如把机会先留给她。
听说儿子受了伤,罗大婶要立刻检查,她边解着子君身上的甲衣,压低噪门骂道:“你家将军做侯爷,你怎么不做去。他不成亲,京里头多少人家想把女儿往尚府送找不到大门,你呢?”
“少扯你妹妹,她才养好身子,我还想多留两年。”罗大婶骂骂咧咧的话嘎然而止,她看见儿子肩背上的刀剑伤疤,足有三四道,这下她真的落了泪,搂着儿子轻声啜泣。
方才见子君一副严防死守的样子,忆君还觉得可笑,等罗大婶硬扒下他上身的衣衫,伤疤落入她眼,也湿了眼眶。
子君本来想诳得母亲改主意,不曾想被扒了个现形,他有些手足无措,手忙脚乱束好衣衫,拿出好话哄道:“阿娘,不碍事,只被轻轻划了一下,两天就养好。您再别哭,看都吓着阿圆了。”
忆君从小体弱多病,一直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子君这招果然管用,罗大婶抹了泪,先去看女儿,又打发儿子回屋漱洗。
待次日天不亮,子君骑马出城,午时才回来,马上驮着两个大包袱,不显眼的青蓝碎花布包着,等打开来一看,倒还真有几样上好的东西。
子君挑了一条镶着猫眼的颈链亲自戴到妹妹脖子上,左右打量一番笑着说:“来时路上猜阿圆戴上一定好看,果然不出所料。”
忆君刮脸羞他,悄悄耳语道:“阿兄,这是谢礼吗?”
经昨天子君的功劳,忆君脸上青了好几块,一看就是掐得狠了。罗大婶抄起鸡毛掸子抽了儿子两下,决定等忆君好了再去冯家。
子君知道妹妹在说什么,轻咳一声故意做严肃状,却又板不住,也笑出了声。
他从小就想欺负妹妹两下,可那时她跟和病猫没什么两样,说话都有气无力,子君再有捉弄的心思,也不敢动瘦弱的妹妹一下。
现在妹妹身子骨大好,子君总想把小时候恶作剧的再补回来,他变个鬼脸又来吓唬她。
一双儿女打闹嬉戏,罗大婶对着半屋的衣裳料子怅然若失,看情形又想起了早逝的罗父。子君乖巧,说他备好了香烛纸钱,明天就出城拜祭亡父,这才哄得罗大婶转愁为喜。
子君归家忙忙碌碌,还未得空去尚府拜见十九姨,这日下午罗家迎来一位意外之客。
青绸黑釉双驾马车停在青鱼巷口,罗家宅院外候着两个侍卫两个婆子,再往里正屋檐下守着六个丫头,他们不也嫌弃罗家的寒酸,全都垂手静候。
好姐妹亲自登门,罗大婶好生忙活,命丫头去煮好茶,又觉得家里没什么可以拿出来招待贵客,一脸窘态。
这位十九姨在长公主府上做着大管事,府里人都尊称她为尚大姑,她随意寻了椅子款款坐下,止住罗大婶忙乱的行径,亲热地说话:“十七姐快坐下,咱们老姐妹说一会儿话,快莫忙乎。”
罗大婶有些讪讪的,挪动脚步坐到尚大姑身边。她用眼角偷瞄对方的穿戴,一水浅茜色衣裙织着暗花,虽不夺目可也能一眼瞧出不俗;再看面庞白净细腻,说双十年华都有人相信;水葱一样的手,保准没干过活。
尚大姑也在打量罗家,就进门这一会儿功夫底细摸得八|九不离十,她放下茶碗笑语:“怎么不见大郎和阿圆?”
“出去了”,罗大婶陪笑道:“阿圆想打秋千,大郎不放心,也跟着去了。”
“哦”,尚大姑颔首。能想着打秋千,说明身体真正是好了。
闲说几句后,尚大姑携了罗大婶的手轻拍道:“你也知道,长公主没生下女儿,平日最喜欢这些小丫头。外面的孩子又不知根不知底,她想挑一个家里亲戚家的女孩,认做干女儿。有这种好事,我怎么会忘了你家阿圆。”
天上掉馅饼,罗大婶先惊后喜,脑子里转了几个圈,又有几分疑惑,追问一句:“公主怎么知道阿圆,尚家里里外外的女孩儿少说也有好几十号人?”
尚大姑唇边漾着一丝浅笑,那样温婉亲和,语调也温柔:“正是,这月十五公主在府里邀大家一起赏花,人都齐了,她挑一个可心的留在身边养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别让阿圆错过。”
话说完留下几样礼,尚大姑施然离去,留下罗大婶在屋里回味啄磨。对着桌上少女所用的衣衫料子、珠花、香粉,她心里直犯嘀咕,凭着直觉不大对劲,又说不上哪里出问题。
阿圆以前是个病胎子,没人会理罗家一个快要死的小丫头。随着女儿病好,越长愈发水灵,学什么也是一点即通,罗大婶既高兴又有点不敢相信,她总怕是一时回光返照。眼看阿圆也快及笄嫁人,她这颗心才能安定,确定女儿真的康复。
嫁人!罗大婶脑中灵光一现,尚府还有位侯爷没娶妻,难道是她摇摇头,不可能,尚府是何等人家,莫说娶妻,纳小也要挑高门的庶女更甚者是嫡女们。
算了,全当她多想。
顺手挑起桌上的新衣衫,罗大婶猜度女儿穿上它的样子,不知觉眼睛笑得弯弯的。
等忆君香汗淋漓回了家,又被罗大婶拉着试新衣服。
对着铜镜模糊的镜面,她倒没觉得什么,可瞧着一旁罗大婶和子君眼中满是赞叹,大概是尚家送来的衣服太美罢!
忆君穿着七彩罗衣转了两个圈,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眉眼舒畅,她从心里头喜欢这样的家人。
罗大婶当即拍板,三日后去冯家,忆君就穿着新衣,看有人还会说她的女儿是个快要死的病秧子!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