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26 第四百二十七章 天崩地裂(十二)
- 427 第四百二十八章 天崩地裂(十三)
- 428 第四百二十九章 天崩地裂(完)
- 429 第四百三十章 夫妻闲话
- 430 第四百三十一章 玉米、番薯和土豆
- 431 第四百三十二章 鞑子密使
- 432 第四百三十三章 鞑子的底线
- 433 第四百三十四章 勤王军
- 434 第四百三十五章 联姻
- 435 第四百三十六章 鼎革大计(上)
- 436 第四百三十七章 鼎革大计(中)
- 437 第四百三十八章 鼎革大计(下)
- 438 第四百三十九章 寻金小分队和餐前祈祷
- 439 第四百四十章 陷阱
- 440 第四百四十一章 报信
- 441 第四百四十二章 遍地狼烟
- 442 第四百四十三章 承天门
- 443 第四百四十四章 少女心事
- 444 第四百四十五章 两只拳头
- 445 第四百四十六章 漏网之鱼
- 446 第四百四十七章 戒备森严的高丽行宫
- 447 第四百四十八章 好色的书办
- 448 第四百四十九章 双岛之殇(一)
- 449 第四百五十章 双岛之殇(二)
- 450 第四百五十一章 双岛之殇(三)
- 451 第四百五十二章 双岛之殇(四)
- 452 第四百五十三章 双岛之殇(五)
- 453 第四百五十四章 双岛之殇(六)
- 454 第四百五十五章 双岛之殇(完)
- 455 第四百五十六章 先遣队和童子营
- 456 第四百五十七章 董浩然
- 457 第四百五十八章 楚门弟子
- 458 第四百五十九章 家中规矩
- 459 第四百六十章 进山上香
- 460 四百六十一章 设伏(上)
- 461 第四百六十二章 伏击(中)
- 462 第四百六十三章 伏击(下)
- 463 第四百六十四章 坠落
- 464 第四百六十五章 星主是个大麻烦
- 465 第四百六十六章 关心则乱
- 466 第四百六十七章 你是我的女人
- 467 第四百六十八章 天子之怒
- 468 第四百六十九章 瓜蔓抄
- 469 第四百七十章 娶女王的麻烦
- 470 第四百七十一章 暴风雨中的先遣队
- 471 第四百七十二章 休整完毕
- 472 第四百七十三章 夜行路上
- 473 第四百七十四章 炒面和羊肠袋
- 474 第四百七十五章 城头闹剧
- 475 第四百七十六章 骗门
- 476 第四百七十七章 想要自戕的光海君
- 477 第四百七十八章 援军
- 478 第四百七十九章 救人
- 479 第四百八十章 阻击
- 480 第四百八十一章 临敌变阵
- 481 无标题章节
- 482 第四百八十三章 日渐繁荣的瀛洲城
- 483 第四百八十四章 姐夫?
- 484 第四百八十五章 心底的藤蔓
- 485 第四百八十六章 读书人的愤懑
- 486 第四百八十七章 南宫娘娘
- 487 第四百八十八章 鸽处
- 488 第四百八十九章 推不动的私盐官卖
- 489 第四百九十章 外书房(上)
- 490 第四百九十一章 外书房(下)
- 491 第四百九十二章 教与学(上)
- 492 第四百九十三章 教与学(中)
- 493 第四百九十四章 教与学(下)
- 494 第四百九十五章 抓狂的先知
- 495 第四百九十六章 郑家船队
- 496 第四百九十七章 郑家来求援
- 497 第四百九十八章 误会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四百三十七章 鼎革大计(中)
第四百三十七章 鼎革大计(中)
相比起朝廷体制的小敲小打来,耽罗国的地方体制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在郡、县之下增设了镇一级,而且这镇长虽是从九品,却也是个流内官,这让宋献策感觉到了楚凡加强乡间控制的决心;不仅如此,镇长之下尚有督教专员、税务所长、县警察局的派出所长、兵役所长四个经制吏员,换句话说,这四人和镇长一样,都是从户曹直接领薪俸的!
督教专员负责督办全镇小学堂建设,有权征发镇上的民伕修建学堂;税务所长负责全镇夏秋两税的征收,而派出所长则负责全镇治安;最牛的是这兵役所长,他可以征调若干青壮,组建本镇的民兵队,忙时耕作,闲时操练,关键时刻还得协助征税和治安。
宋献策不用算都知道,若是按照这样的构架,耽罗朝廷的开支将增加多大的负担——每个镇除了一官四吏的薪俸之外,他们的手下比如税丁、警察、民兵教官等等,这些人的薪俸同样是由镇上从税收的提留中支付,而镇一级的提留为税收总额的二成;换句话说,仍然是由朝廷在养活他们。
不仅镇一级如此,郡县两级官员和经制吏员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了。
以县为例,原来从户曹领薪俸的只有四个人,即知县、县丞、主薄、典史,其下的各房书办都只能算吏员,是从县征税收入给付薪俸的;现在可好,各房书办经过调整后全都变成了流内官:礼房书办升为正九品,专司县内教化;户房书办同样正九品,其下还多了税务、商务、转运三科,其科长为从九品;刑房书办改称警察局长,也是正九品;其他三房的书办均为从九品,职责大体不变。
经制吏员的范围更是扩大了数倍:各房吏员再不加区别,全部归入经制吏范围,根据等级从县提留中领取薪俸;同样从县提留中领取薪俸的,还有所有学堂的校长和教师,而且这些人的薪俸还得优先安排,如果一县之力无法满足,就从户曹拨给;还有一块大的开支是县里的内卫部队——内卫部队人员主要来自因伤退役的复辽军战士,以及各镇训练中表现优异的民兵——这些人都是全脱产的,其日常给养和薪俸同样需要从县提留中支出。
同镇一样,县提留也是税收的两成,而郡一级则是一成,剩下的五成全部归入户曹;但宋献策觉得,户曹估计从一开张就只能收到一堆借条——以他对济州岛一府两县历年赋税征收的情况看,只怕两年的收入还满足不了新朝廷一年的支出。
更何况楚凡对他初步拟定的各品级的薪俸标准很不满意,要求必须达到这样一个让他抓狂的标准:最低等级的经制吏员,收入足以养活一个四口之家,而流内官就更夸张了,一个七品知县的收入能养活十来口人,到了从三品以上,如果家里只有十几二十口人的话,就能过上极为体面阔气的生活了。
这样算下来,可以肯定耽罗朝廷一年的收入连官吏们薪俸的零头都够不上,但楚凡仍然坚持。
宋献策当然知道东印度公司是棵财源滚滚的摇钱树,耽罗朝廷的亏空自然会从中贴补,但他却想不通楚凡为什么要这么坚持,直到楚凡说出了四个字——********——才让他恍然大悟!
楚凡告诫他,作为一个朝廷的奠基者,切不可像明太祖那般鼠目寸光——指望那些每年几万几十万两银子过手的官吏只拿仅可糊口的薪俸帮朝廷办事,那是愚不可及!大明立国两百余年,任用的官吏数以百万计,真正靠薪俸过日子的,唯海瑞海刚峰一人而已!
为了防止各种“陋规”、“积习”、“潜规则”,********是必须的前提——踏踏实实为朝廷做事,就能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如果拿了这么多钱还要贪*腐,那时的“剥皮萱草”才真正有了震慑力,这就叫理儿!
宋献策当然不知道楚凡这些理论,都是后世总结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却让他听得如醉如痴——什么叫经世济国?这才叫经世济国的宏论!
震惊归震惊,宋献策粗略算了一下之后,还是为这笔庞大的开销惊掉了下巴,更为日后户曹的银库捏了把汗——一个朝廷草创之后,其官吏的数量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多,更别说耽罗国目前只有这小小的济州岛,日后真要扩张到朝鲜去,官吏数量更是会暴涨,薪俸会不会成为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
当他把这个疑问向楚凡提出来后,后者并没有回答,只是让他好好研读一下《宋史》的“食货志”,并好好想想靖康之乱后,南宋在土地丁口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为何还能豢养比北宋更庞大的官吏集团?
宋献策将信将疑的把《宋史》“食货志”反复看了几遍,却没看出太多端倪,唯一有点印象的就是南宋的税收似乎一直在增加,可为什么增加他却一无所知了。
“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东印度公司不会补贴户曹!”当他带着更大的迷惑再次出现在楚凡面前时,后者微笑着回答道,脸上带着无比的自信和从容不迫,“但是东印度公司会纳税!……不仅是东印度公司,耽罗国国土上所有的商铺、矿山、作坊等等,都要纳税!……南宋之所以能支撑那么庞大的官僚集团,就是因为他们遵循了一个基本的经济规律——流动的钱才是钱,窖藏起来的银子就跟石头一样毫无价值!”
这第一句话便听得宋献策云里雾里——什么叫“流动”?藏起来的银子怎么就跟石头一样,难道不能买东西吗?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楚凡不厌其烦的给他解释了一大堆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名词,什么“价值”、“价格”、什么“生产”、“消费”、什么“流动”、“货币”……
这三天宋献策听得头昏脑涨,却还是无法完全领会楚凡的意图,到最后他就记住了一句话。
给官吏们发多少钱不是关键,关键是要想办法让这些钱流动起来;只要钱一直在流动,户曹的银库就绝不会空空如也!(未完待续。)
最大的变化是在郡、县之下增设了镇一级,而且这镇长虽是从九品,却也是个流内官,这让宋献策感觉到了楚凡加强乡间控制的决心;不仅如此,镇长之下尚有督教专员、税务所长、县警察局的派出所长、兵役所长四个经制吏员,换句话说,这四人和镇长一样,都是从户曹直接领薪俸的!
督教专员负责督办全镇小学堂建设,有权征发镇上的民伕修建学堂;税务所长负责全镇夏秋两税的征收,而派出所长则负责全镇治安;最牛的是这兵役所长,他可以征调若干青壮,组建本镇的民兵队,忙时耕作,闲时操练,关键时刻还得协助征税和治安。
宋献策不用算都知道,若是按照这样的构架,耽罗朝廷的开支将增加多大的负担——每个镇除了一官四吏的薪俸之外,他们的手下比如税丁、警察、民兵教官等等,这些人的薪俸同样是由镇上从税收的提留中支付,而镇一级的提留为税收总额的二成;换句话说,仍然是由朝廷在养活他们。
不仅镇一级如此,郡县两级官员和经制吏员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了。
以县为例,原来从户曹领薪俸的只有四个人,即知县、县丞、主薄、典史,其下的各房书办都只能算吏员,是从县征税收入给付薪俸的;现在可好,各房书办经过调整后全都变成了流内官:礼房书办升为正九品,专司县内教化;户房书办同样正九品,其下还多了税务、商务、转运三科,其科长为从九品;刑房书办改称警察局长,也是正九品;其他三房的书办均为从九品,职责大体不变。
经制吏员的范围更是扩大了数倍:各房吏员再不加区别,全部归入经制吏范围,根据等级从县提留中领取薪俸;同样从县提留中领取薪俸的,还有所有学堂的校长和教师,而且这些人的薪俸还得优先安排,如果一县之力无法满足,就从户曹拨给;还有一块大的开支是县里的内卫部队——内卫部队人员主要来自因伤退役的复辽军战士,以及各镇训练中表现优异的民兵——这些人都是全脱产的,其日常给养和薪俸同样需要从县提留中支出。
同镇一样,县提留也是税收的两成,而郡一级则是一成,剩下的五成全部归入户曹;但宋献策觉得,户曹估计从一开张就只能收到一堆借条——以他对济州岛一府两县历年赋税征收的情况看,只怕两年的收入还满足不了新朝廷一年的支出。
更何况楚凡对他初步拟定的各品级的薪俸标准很不满意,要求必须达到这样一个让他抓狂的标准:最低等级的经制吏员,收入足以养活一个四口之家,而流内官就更夸张了,一个七品知县的收入能养活十来口人,到了从三品以上,如果家里只有十几二十口人的话,就能过上极为体面阔气的生活了。
这样算下来,可以肯定耽罗朝廷一年的收入连官吏们薪俸的零头都够不上,但楚凡仍然坚持。
宋献策当然知道东印度公司是棵财源滚滚的摇钱树,耽罗朝廷的亏空自然会从中贴补,但他却想不通楚凡为什么要这么坚持,直到楚凡说出了四个字——********——才让他恍然大悟!
楚凡告诫他,作为一个朝廷的奠基者,切不可像明太祖那般鼠目寸光——指望那些每年几万几十万两银子过手的官吏只拿仅可糊口的薪俸帮朝廷办事,那是愚不可及!大明立国两百余年,任用的官吏数以百万计,真正靠薪俸过日子的,唯海瑞海刚峰一人而已!
为了防止各种“陋规”、“积习”、“潜规则”,********是必须的前提——踏踏实实为朝廷做事,就能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如果拿了这么多钱还要贪*腐,那时的“剥皮萱草”才真正有了震慑力,这就叫理儿!
宋献策当然不知道楚凡这些理论,都是后世总结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却让他听得如醉如痴——什么叫经世济国?这才叫经世济国的宏论!
震惊归震惊,宋献策粗略算了一下之后,还是为这笔庞大的开销惊掉了下巴,更为日后户曹的银库捏了把汗——一个朝廷草创之后,其官吏的数量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多,更别说耽罗国目前只有这小小的济州岛,日后真要扩张到朝鲜去,官吏数量更是会暴涨,薪俸会不会成为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
当他把这个疑问向楚凡提出来后,后者并没有回答,只是让他好好研读一下《宋史》的“食货志”,并好好想想靖康之乱后,南宋在土地丁口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为何还能豢养比北宋更庞大的官吏集团?
宋献策将信将疑的把《宋史》“食货志”反复看了几遍,却没看出太多端倪,唯一有点印象的就是南宋的税收似乎一直在增加,可为什么增加他却一无所知了。
“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东印度公司不会补贴户曹!”当他带着更大的迷惑再次出现在楚凡面前时,后者微笑着回答道,脸上带着无比的自信和从容不迫,“但是东印度公司会纳税!……不仅是东印度公司,耽罗国国土上所有的商铺、矿山、作坊等等,都要纳税!……南宋之所以能支撑那么庞大的官僚集团,就是因为他们遵循了一个基本的经济规律——流动的钱才是钱,窖藏起来的银子就跟石头一样毫无价值!”
这第一句话便听得宋献策云里雾里——什么叫“流动”?藏起来的银子怎么就跟石头一样,难道不能买东西吗?
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楚凡不厌其烦的给他解释了一大堆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名词,什么“价值”、“价格”、什么“生产”、“消费”、什么“流动”、“货币”……
这三天宋献策听得头昏脑涨,却还是无法完全领会楚凡的意图,到最后他就记住了一句话。
给官吏们发多少钱不是关键,关键是要想办法让这些钱流动起来;只要钱一直在流动,户曹的银库就绝不会空空如也!(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