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25 第四百二十六章 天崩地裂(十一)
- 426 第四百二十七章 天崩地裂(十二)
- 427 第四百二十八章 天崩地裂(十三)
- 428 第四百二十九章 天崩地裂(完)
- 429 第四百三十章 夫妻闲话
- 430 第四百三十一章 玉米、番薯和土豆
- 431 第四百三十二章 鞑子密使
- 432 第四百三十三章 鞑子的底线
- 433 第四百三十四章 勤王军
- 434 第四百三十五章 联姻
- 435 第四百三十六章 鼎革大计(上)
- 436 第四百三十七章 鼎革大计(中)
- 437 第四百三十八章 鼎革大计(下)
- 438 第四百三十九章 寻金小分队和餐前祈祷
- 439 第四百四十章 陷阱
- 440 第四百四十一章 报信
- 441 第四百四十二章 遍地狼烟
- 442 第四百四十三章 承天门
- 443 第四百四十四章 少女心事
- 444 第四百四十五章 两只拳头
- 445 第四百四十六章 漏网之鱼
- 446 第四百四十七章 戒备森严的高丽行宫
- 447 第四百四十八章 好色的书办
- 448 第四百四十九章 双岛之殇(一)
- 449 第四百五十章 双岛之殇(二)
- 450 第四百五十一章 双岛之殇(三)
- 451 第四百五十二章 双岛之殇(四)
- 452 第四百五十三章 双岛之殇(五)
- 453 第四百五十四章 双岛之殇(六)
- 454 第四百五十五章 双岛之殇(完)
- 455 第四百五十六章 先遣队和童子营
- 456 第四百五十七章 董浩然
- 457 第四百五十八章 楚门弟子
- 458 第四百五十九章 家中规矩
- 459 第四百六十章 进山上香
- 460 四百六十一章 设伏(上)
- 461 第四百六十二章 伏击(中)
- 462 第四百六十三章 伏击(下)
- 463 第四百六十四章 坠落
- 464 第四百六十五章 星主是个大麻烦
- 465 第四百六十六章 关心则乱
- 466 第四百六十七章 你是我的女人
- 467 第四百六十八章 天子之怒
- 468 第四百六十九章 瓜蔓抄
- 469 第四百七十章 娶女王的麻烦
- 470 第四百七十一章 暴风雨中的先遣队
- 471 第四百七十二章 休整完毕
- 472 第四百七十三章 夜行路上
- 473 第四百七十四章 炒面和羊肠袋
- 474 第四百七十五章 城头闹剧
- 475 第四百七十六章 骗门
- 476 第四百七十七章 想要自戕的光海君
- 477 第四百七十八章 援军
- 478 第四百七十九章 救人
- 479 第四百八十章 阻击
- 480 第四百八十一章 临敌变阵
- 481 无标题章节
- 482 第四百八十三章 日渐繁荣的瀛洲城
- 483 第四百八十四章 姐夫?
- 484 第四百八十五章 心底的藤蔓
- 485 第四百八十六章 读书人的愤懑
- 486 第四百八十七章 南宫娘娘
- 487 第四百八十八章 鸽处
- 488 第四百八十九章 推不动的私盐官卖
- 489 第四百九十章 外书房(上)
- 490 第四百九十一章 外书房(下)
- 491 第四百九十二章 教与学(上)
- 492 第四百九十三章 教与学(中)
- 493 第四百九十四章 教与学(下)
- 494 第四百九十五章 抓狂的先知
- 495 第四百九十六章 郑家船队
- 496 第四百九十七章 郑家来求援
- 497 第四百九十八章 误会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四百三十六章 鼎革大计(上)
第四百三十六章 鼎革大计(上)
“宋军师,这个……单子,我……觉得这些人……可以用,请你……呃,过目。”
“好的,辛苦你啦,知远兄。”
济州府衙二堂上,许知远恭谨地把一沓纸放在宋献策案头,一句简简单单的汉话被他怪腔怪调说得磕磕巴巴——大战之后,济州城内掀起了一股学汉话写汉字的热潮,许知远就是最狂热的代表;努力就会有回报,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他已经能听懂简单的日常用语,也能说一些最简单的句子了。
深深鞠了一躬后,许知远转身出去了,出门时一不小心在门槛上绊了个趔趄,差点摔了一跤。
宋献策看着他的背影不禁苦笑,他知道许知远这是和他一样,困得实在不行了——他们在这济州府衙没日没夜赶工,已经半个多月了;每天都是连轴转,能抽个空子打上个把时辰的盹儿已经是种奢望了。
不过再怎么疲劳困顿,宋献策都觉得值,因为他们在做的,是一件注定青史留名的大事。
那就是组建一个朝廷!耽罗******!
这是楚凡重点抓的第二件大事,而具体负责实施的,便是宋献策、许知远二人。
说实话,当初楚凡告诉宋献策要组建这么一个朝廷时,宋献策是心有不甘的——复辽军辛辛苦苦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完败朝鲜大军,最后却要建立一个耽罗国,这不是帮他人做嫁衣吗?
不仅他想不通,复辽军包括明水洞那些福建人也都有类似的想法,为此楚凡不得不几次召集大伙儿开会,这才做通了众人的思想工作。
其实这事儿吧,点透了也就两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
形势发展到这一步,楚凡率领的这个团队——包括复辽军和东印度公司——已经成长为一股颇具实力的政治力量,要想再往前发展,就必须完善制度,设立等级分明的职官、名爵,这样才能通过升迁体系保持整个团队向上的活力,换句话说,便是所谓“建牙开府”。
既然要开府,那么到底该开什么样的府呢?按照大伙儿原来的想法,就该设立一个类似于“复辽大将军府”或是“复辽大都督府”这样的衙门;但这样一来,这个团队就算是公然举旗造反了,因为很明显大明朝廷绝不会承认这么不明不白的一股力量的——朝中那帮子老官僚们对名分这种事一向敏感得很!
而一旦和大明朝廷彻底闹掰,这个团队立刻就会陷入巨大的危机中——东印度公司的很多原材料可都是来自大明,而产品也大多销往大明内地的,没了这财源,拿什么支撑复辽军的巨额开支?
而耽罗国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古国曾经得到过唐、宋等中原正统的承认和册封,换句话说,这是体制内的一个组织,只不过曾经解散过,现在重新恢复而已,在大义的名分上挑不出半点不是。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济州岛上明人的数量虽然一直在增长,但比起数万原住民来仍是少数,想要有效地统治这些人,用耽罗国的名义远比用什么大将军府要更容易让他们接受,能大大降低反抗的阻力。
“叫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实际控制者!”
“我们现在最大的麻烦,是人手不足,白白放着这几万人不用,大家不觉得可惜吗?”
“所谓‘狄夷入中国则中国之’,只要我们大力办学校、兴教化,岛上野人也能变得和我们一样。”
……
宋献策是最早被楚凡说服的,因为这些循循善诱的话至今都还在他耳边回响;私底下楚凡甚至跟他说得更深——如果济州岛的原住民都不能很好的纳入统治的话,那么未来进军朝鲜,朝鲜人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最后宋献策是欣然接受了这个重任,与许知远一起开始搭建耽罗朝廷的构架。
总的构架不用说基本都是参照大明,六部九卿内阁负责,当然耽罗只是王国,所以名称上略有差别,比如六部都称曹,礼曹、吏曹等等,其长官为判书,其下为左、右参判;而通政使司则称通政局,长官为通政,大理寺、都察院不变,其长官分别是大理寺正和总御史长,其他部门的变化就更繁多而琐碎了。
变化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在逐条审定各衙门的职权管辖范围时,楚凡经常会亲自增删。
比如礼曹,虽然原来的主要任务——开科取士还保留着,却在进士之外增加了四科:算学、实学、史学、地理;县、乡、会、殿四级考试依旧,但其成绩却都是五科的总成绩,而进士科的考试也大大简化,以保证一个时辰之内能完成;另外国子监被撤销,并入了礼曹之中,要求每县在县学之下,再设若干官办小学堂,以施行基础教育;而在郡一级,除了郡学之外,还将开办诸如师范学堂、农学堂、机械学堂、矿业学堂等专业学堂;而国子监则改成中央大学堂,延请各科各派的佼佼者担当教授。
在这一块宋献策注意到楚凡特意加了一条,“举凡学堂,言必用汉语,书必用汉字,如有违抗者,除其学籍。”宋献策一看就明白了,这不就是“狄夷入中国则中国之”的具体手段嘛——想要当官?先把汉语汉字学好!
除了礼曹,其他各曹也都或多或少有改变。户曹可谓面目全非,不再按照地区分司,而统一为税务、商务、转运、预算、市舶5个局;兵曹同样变化巨大,原来的四个司全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参谋、训练、后勤、军工、情报5个局,这个曹的几乎所有重要职位都是复辽军的人担任,可谓是复辽军的总部了;刑曹最大的变化则是增加了一个警察总署,让宋献策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个警察是个什么东西?
除了中央有变化之外,地方也有变化,而这变化让宋献策感觉有些胆寒心裂。(未完待续。)
“好的,辛苦你啦,知远兄。”
济州府衙二堂上,许知远恭谨地把一沓纸放在宋献策案头,一句简简单单的汉话被他怪腔怪调说得磕磕巴巴——大战之后,济州城内掀起了一股学汉话写汉字的热潮,许知远就是最狂热的代表;努力就会有回报,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他已经能听懂简单的日常用语,也能说一些最简单的句子了。
深深鞠了一躬后,许知远转身出去了,出门时一不小心在门槛上绊了个趔趄,差点摔了一跤。
宋献策看着他的背影不禁苦笑,他知道许知远这是和他一样,困得实在不行了——他们在这济州府衙没日没夜赶工,已经半个多月了;每天都是连轴转,能抽个空子打上个把时辰的盹儿已经是种奢望了。
不过再怎么疲劳困顿,宋献策都觉得值,因为他们在做的,是一件注定青史留名的大事。
那就是组建一个朝廷!耽罗******!
这是楚凡重点抓的第二件大事,而具体负责实施的,便是宋献策、许知远二人。
说实话,当初楚凡告诉宋献策要组建这么一个朝廷时,宋献策是心有不甘的——复辽军辛辛苦苦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完败朝鲜大军,最后却要建立一个耽罗国,这不是帮他人做嫁衣吗?
不仅他想不通,复辽军包括明水洞那些福建人也都有类似的想法,为此楚凡不得不几次召集大伙儿开会,这才做通了众人的思想工作。
其实这事儿吧,点透了也就两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不可慕虚名而处实祸”。
形势发展到这一步,楚凡率领的这个团队——包括复辽军和东印度公司——已经成长为一股颇具实力的政治力量,要想再往前发展,就必须完善制度,设立等级分明的职官、名爵,这样才能通过升迁体系保持整个团队向上的活力,换句话说,便是所谓“建牙开府”。
既然要开府,那么到底该开什么样的府呢?按照大伙儿原来的想法,就该设立一个类似于“复辽大将军府”或是“复辽大都督府”这样的衙门;但这样一来,这个团队就算是公然举旗造反了,因为很明显大明朝廷绝不会承认这么不明不白的一股力量的——朝中那帮子老官僚们对名分这种事一向敏感得很!
而一旦和大明朝廷彻底闹掰,这个团队立刻就会陷入巨大的危机中——东印度公司的很多原材料可都是来自大明,而产品也大多销往大明内地的,没了这财源,拿什么支撑复辽军的巨额开支?
而耽罗国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古国曾经得到过唐、宋等中原正统的承认和册封,换句话说,这是体制内的一个组织,只不过曾经解散过,现在重新恢复而已,在大义的名分上挑不出半点不是。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济州岛上明人的数量虽然一直在增长,但比起数万原住民来仍是少数,想要有效地统治这些人,用耽罗国的名义远比用什么大将军府要更容易让他们接受,能大大降低反抗的阻力。
“叫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实际控制者!”
“我们现在最大的麻烦,是人手不足,白白放着这几万人不用,大家不觉得可惜吗?”
“所谓‘狄夷入中国则中国之’,只要我们大力办学校、兴教化,岛上野人也能变得和我们一样。”
……
宋献策是最早被楚凡说服的,因为这些循循善诱的话至今都还在他耳边回响;私底下楚凡甚至跟他说得更深——如果济州岛的原住民都不能很好的纳入统治的话,那么未来进军朝鲜,朝鲜人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最后宋献策是欣然接受了这个重任,与许知远一起开始搭建耽罗朝廷的构架。
总的构架不用说基本都是参照大明,六部九卿内阁负责,当然耽罗只是王国,所以名称上略有差别,比如六部都称曹,礼曹、吏曹等等,其长官为判书,其下为左、右参判;而通政使司则称通政局,长官为通政,大理寺、都察院不变,其长官分别是大理寺正和总御史长,其他部门的变化就更繁多而琐碎了。
变化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在逐条审定各衙门的职权管辖范围时,楚凡经常会亲自增删。
比如礼曹,虽然原来的主要任务——开科取士还保留着,却在进士之外增加了四科:算学、实学、史学、地理;县、乡、会、殿四级考试依旧,但其成绩却都是五科的总成绩,而进士科的考试也大大简化,以保证一个时辰之内能完成;另外国子监被撤销,并入了礼曹之中,要求每县在县学之下,再设若干官办小学堂,以施行基础教育;而在郡一级,除了郡学之外,还将开办诸如师范学堂、农学堂、机械学堂、矿业学堂等专业学堂;而国子监则改成中央大学堂,延请各科各派的佼佼者担当教授。
在这一块宋献策注意到楚凡特意加了一条,“举凡学堂,言必用汉语,书必用汉字,如有违抗者,除其学籍。”宋献策一看就明白了,这不就是“狄夷入中国则中国之”的具体手段嘛——想要当官?先把汉语汉字学好!
除了礼曹,其他各曹也都或多或少有改变。户曹可谓面目全非,不再按照地区分司,而统一为税务、商务、转运、预算、市舶5个局;兵曹同样变化巨大,原来的四个司全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参谋、训练、后勤、军工、情报5个局,这个曹的几乎所有重要职位都是复辽军的人担任,可谓是复辽军的总部了;刑曹最大的变化则是增加了一个警察总署,让宋献策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个警察是个什么东西?
除了中央有变化之外,地方也有变化,而这变化让宋献策感觉有些胆寒心裂。(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