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84 第183章 三倍诊金
- 185 第184章 谁是庸医
- 186 第185章 吐舌头
- 187 第186章 鬼门十三针
- 188 第187章 疯狂的太医
- 189 第188章 大黄太医
- 190 第189章 儿媳妇改嫁
- 191 第190章 剖尸
- 192 第191章 屎罐子
- 193 第192章 都是好吃惹的祸
- 194 第193章 一代吃货
- 195 第194章 文豪摆摊
- 196 第195章 悬赏
- 197 第196章 一药值百金
- 198 第197章 小媳妇病了
- 199 第198章 治咳嗽的方子
- 200 第199章 女鬼哭
- 201 第200章 一线希望
- 202 第201章 鬼神同路
- 203 第202章 懊悔
- 204 第203章 雄鸽
- 205 第204章 肚子胀
- 206 第205章 砸场子的屁
- 207 第206章 骂出来的癫狂
- 208 第207章 圆梦
- 209 第208章 小别胜新婚
- 210 第209章 进京求医
- 211 第210章 实诚人
- 212 第211章 逆推
- 213 第212章 三大高手齐出马
- 214 第213章 牛犊的方子
- 215 第214章 歪打正着
- 216 第215章 双宿双飞
- 217 第216章 赚钱去大理
- 218 第217章 吆喝
- 219 第218章 好人有好报
- 220 第219章 吃饭不着急
- 221 第220章 段云逸
- 222 第221章 重逢
- 223 第222章 又见瘟疫
- 224 第223章 死亡
- 225 第224章 多变的瘟疫
- 226 第225章 漫天的蝴蝶
- 227 第226章 逃
- 228 第227章 夜半竹楼
- 229 第228章 恐怖瘟疫
- 230 第229章 卖果子的村姑
- 231 第230章 京城瘟疫
- 232 第231章 天赐良机
- 233 第232章 突围
- 234 第233 神秘失踪
- 235 第234章 迷宫鬼影
- 236 第235章 龙国和烧饼国
- 237 第236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238 第237章 孤注一掷
- 239 第238章 脱困
- 240 第239章 死城
- 241 第240章 山村炊烟
- 242 第241章 自取灭亡
- 243 第242章 小河边
- 244 第243章 一根断头香
- 245 第244章 丢得久
- 246 第245章 赚一个
- 247 第246章 谁带来的瘟疫
- 248 第247章 诡异的空城
- 249 第248章 山高皇帝远
- 250 第249章 破釜沉舟
- 251 第250章 广收门徒
- 252 第251章 一起死吧
- 253 第252章 弦断人不归
- 254 第253章 瘟疫来了
- 255 第254章 血腥京城
- 256 第255章 让开
- 257 第256章 洪涛余生
- 258 第257章 避暑山庄
- 259 第258章 本草之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193章 一代吃货
第193章 一代吃货
陈承也是北宋名医,在中医史上也留下了一笔的,他靠一己之力,完成了一部药物学典籍《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只不过,他现在还只是一个学生。
来了之后,陈承就有些傻眼了,只见病人面色苍黑,肚子胀得好象一只四脚朝天的肥猪。身子也反转不了。这种病他从来没有见过,心中揣揣,把前医方子都那来看了一遍,能用的泻药方子都用过了,可是都一概无效。自己还能用什么方子呢?
陈承想了半天,无方可用,看来,只有针灸一条路了。
陈承在少年中脘穴上一口气连着灸了三十个艾炷,可是,少年还是不见半点好转。
陈承泄气了,把老者叫到了外面,低声说道:“你家公子这病,已经没治,不出三天,必死无疑!”
一听这话,老者捶胸顿足,号啕大哭,陈承急忙劝解。老者一边哭一边道:“我们老爷让我陪伴少爷出川游历,少爷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回去给老爷交代啊!说不得,一头撞死。跟着少爷去了吧!”
陈承吓了一跳,见这老者伤心成这个样子,只怕当真会跟着那少年死去,那就太惨了。当下略一沉吟,道:“有一个人,或许能救你们少爷,不过也不好说,只是有一份希望吧!”
“谁啊?”老者一听还有希望。不由瞪大了眼睛,急声问道。
“知秋国舅!”陈承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把这个名字说了出来。
他曾经在课堂上跟叶知秋发生过争执,也曾认为叶知秋只不过是靠裙带关系才能进入太医局学习,所以看不起他。等到后来,叶知秋无偿传授仙方给全城大夫,最终靠这些仙方治好了肆虐全城的丹毒温病。这之后,便有叶知秋是神仙的弟子,擅长医治各种疑难杂症的传说。也不断传出叶知秋医治种种别的大夫治不好的怪病的事情。陈承建议老者去请叶知秋来看病,便是因此。
当然,他是不怎么相信叶知秋有这种能耐的,但是,他自己已经束手无策,又不能眼睁睁看着少年死去,所以提出这个建议,也算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那老者一抹眼泪,道:“这个知秋国舅我知道。我们少爷生病那天,在四里飘香酒楼曾经见过。当时他在给一个每天大便七八十次的孩子治病,那孩子的病也是很多郎中都看过。差不多十年了,都没有治好。”
“是!听说他很擅长治疗各种怪病,如果连他都治不好,那就真的没有救了。”
“好,我马上去请。他在哪里?”
“知秋医馆!”
老者谢过陈承,乘车来到知秋医馆。一进门,就看见了叶知秋正在给人看病,医馆里病人不少,那知秋国舅面前的最多。
老者紧忙分开众人,咕咚跪倒,磕头道:“国舅爷,求求你,救救我们少爷吧,人家说,他只有三天的命了!”
叶知秋一听是急症,忙起身将他拉了起来,问怎么回事。越是急症就越不能乱,问清楚了,好准备急救药物和治疗手段。
老者急忙把事情经过都说了。还说了那天在四里飘香酒楼看见叶知秋他们给人治病的事情。叶知秋这才知道,当时他们竟然也在场。又听说是太医局学生陈承郎中推荐的。很是有些意外。当时这个陈承对自己的态度可不怎么样,现在居然推荐病人来找自己看病。看来,这人心胸还是很宽广的。
叶知秋当即乘车跟着老者来到了那客栈,上楼进屋,却看见了陈承。
原来,陈承离开客栈之后,又返回来了,他对这个病案很好奇,想看看叶知秋是如何医治。便等在那里。
看见叶知秋,陈承稍稍有些尴尬,没等他开口,叶知秋已经先拱手为礼道:“陈兄!”
陈承忙长揖一礼,道:“拜见国舅爷!”
叶知秋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用这么客气,咱们不是同班同学吗!走,一起会诊一下这个病案。你的医术可是很了不起的,如果你都没用办法,那这个病案还真是很棘手啊,咱们一起想想办法吧!”
陈承好生看了看叶知秋的神色,不没有讥讽的意思,不觉心中颇为感动。想不到叶知秋对自己如此推崇。他却不知道,若干年之后,他将成为北宋一代名医,流芳千古。叶知秋这位后世穿越而来的,自然知道他。
两人进屋之后,来到床前,老者撩开帷帐,叶知秋看见少年这模样,也是大吃一惊。也不着急着诊脉望舌,那过凳子坐下,问发病经过。
老者悲声道:“那天在四里飘香酒楼,那里的鳗鱼肉卷饼味道十分鲜美,我们少爷又是特别的喜欢美食,看见美食就不要命一般,那天一连吃了八份!加上别的吃食,吃的肚子滚圆,再也装不下了,这才离开。回来就不舒服,找了个铃医给看,铃医给了大黄、芒硝,说是停食了,只要拉下来就能好,可是,吃了一点都没用,接着又请了一个大夫,用的也是泻药,还是没用。刚才这位太医局的郎中,治了之后,说不行,只有三天的命了,我这可怎么给老爷交代啊!还不如……”
“别着急”陈承忙打断了他后面的话“现在专门治疗疑难杂症的知秋国舅在此,正在想办法呢,若是国舅想到了办法,你们公子也就不会三天就死了。”
老者一听有理,忙擦了眼泪望着叶知秋。
叶知秋诊脉望舌,沉吟片刻,道:“他这病最先是停食,这个没错,只是,前医一直用泻下药,这就错了,搞成了现在这种坏证!如果再不得到正确治疗,就跟陈兄你说的一样,的确活不过三日!”
陈承听叶知秋认可他的断言,却没有半点得意,反而焦急地问道:“停食用泻下药,不对吗?”
叶知秋道:“当然对,只是,用得早了。”
陈承疑惑地望着他。
叶知秋道:“病人生病是因为吃得太多了,伤食了,这个时候,食物是在上鬲,要想把多吃的食物排出来,应该用吐法,吐出来就好了。但是,前医没有用吐法,而是用了泻法,这就麻烦了,因为这个时候食物还没有到肠子,用了泻下药,没有东西可拉,反而把脾胃给伤了。脾胃内伤,运化失司,食物都堵在胃,无法消化。而前医一个劲用泻药,肠子里又没有可以拉的东西,只能是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进一步受损。而且,这些乱七八糟的汤药灌进去,却下不去,全部都堵在上鬲了。当然就成了恶性循环,越吃泻药越胀。”
陈承听完,恍然大悟,连连点头,道:“是这么个道理。那现在用吐法还有用吗?”
叶知秋道:“现脾胃受伤太厉害,不能冒然用吐法了,应该先醒脾,把脾胃的运化功能恢复了,然后再用吐法把前边吃进去的乱七八糟的食物汤药都吐出来。才有可能治好这个病。”
旁边老者一听,到底是大名鼎鼎的知秋国舅,一上来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到了治疗的办法,看来,少爷一条小命有救了!”
可是,老者高兴得早了点,接下来,叶知秋说的话,又让他心凉了半截。只见叶知秋站起身,在屋里转了几个圈,沉吟着慢慢说道:“现在有个很危险的问题,病人吃了这么多泻药,都聚集在〖体〗内,一旦上下通了,一起发作起来,那时候,便如同决堤的洪水,奔涌而下,只怕等不到三天,就会活活拉死!”
床上少年已经奄奄一息,不过神志还是清醒的,听了这话,不禁苦笑,道:“想不到,我苏轼大好男儿,竟然死于吃食!可悲可叹!”
叶知秋正要坐回凳子,一听这话,屁股一歪差点坐到地上。幸亏旁边陈承一把把他拉住:“国舅小心!”
叶知秋挪了挪屁股,在凳子上坐稳,瞪眼瞧着那少年:“你,你叫,苏轼?”
少年点点头,有些疑惑地瞧着他。
叶知秋喜道:“眉州眉山有位文豪名叫苏洵,你知道吗?”
这个时候,苏轼年纪还小,还没有成名,如果眼前这位真的就是文学家苏轼,那就只能提他父亲苏洵,而不能直接提他,否则不好解释自己究竟怎么知道的。
这少年,正是一代文豪苏轼苏东坡!这是才十五岁,奉父亲之命,带着老仆出川游离天下,增长见闻。来到京城,不想因为贪吃,又遇到庸医,差点把小命给送了。
那少年听到他提到父亲的,面露喜色,道:“苏洵就是家父。——国舅爷认识家父?”
叶知秋笑了,心想〖中〗国人哪位不知道你们苏家三位大文豪?就算不知道你,只要读过《三字经》,也知道“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啊,这位大器晚成的文豪,就是你的老爹,唐宋八大家,你们家就占了三位!就算不认识字的人,也知道“东坡肘子”这道菜,这也是你的招牌啊!还有你拼死吃河豚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就难怪你这次吃撑着,你本来就是个美食家,或者说是个吃货。
来了之后,陈承就有些傻眼了,只见病人面色苍黑,肚子胀得好象一只四脚朝天的肥猪。身子也反转不了。这种病他从来没有见过,心中揣揣,把前医方子都那来看了一遍,能用的泻药方子都用过了,可是都一概无效。自己还能用什么方子呢?
陈承想了半天,无方可用,看来,只有针灸一条路了。
陈承在少年中脘穴上一口气连着灸了三十个艾炷,可是,少年还是不见半点好转。
陈承泄气了,把老者叫到了外面,低声说道:“你家公子这病,已经没治,不出三天,必死无疑!”
一听这话,老者捶胸顿足,号啕大哭,陈承急忙劝解。老者一边哭一边道:“我们老爷让我陪伴少爷出川游历,少爷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回去给老爷交代啊!说不得,一头撞死。跟着少爷去了吧!”
陈承吓了一跳,见这老者伤心成这个样子,只怕当真会跟着那少年死去,那就太惨了。当下略一沉吟,道:“有一个人,或许能救你们少爷,不过也不好说,只是有一份希望吧!”
“谁啊?”老者一听还有希望。不由瞪大了眼睛,急声问道。
“知秋国舅!”陈承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把这个名字说了出来。
他曾经在课堂上跟叶知秋发生过争执,也曾认为叶知秋只不过是靠裙带关系才能进入太医局学习,所以看不起他。等到后来,叶知秋无偿传授仙方给全城大夫,最终靠这些仙方治好了肆虐全城的丹毒温病。这之后,便有叶知秋是神仙的弟子,擅长医治各种疑难杂症的传说。也不断传出叶知秋医治种种别的大夫治不好的怪病的事情。陈承建议老者去请叶知秋来看病,便是因此。
当然,他是不怎么相信叶知秋有这种能耐的,但是,他自己已经束手无策,又不能眼睁睁看着少年死去,所以提出这个建议,也算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那老者一抹眼泪,道:“这个知秋国舅我知道。我们少爷生病那天,在四里飘香酒楼曾经见过。当时他在给一个每天大便七八十次的孩子治病,那孩子的病也是很多郎中都看过。差不多十年了,都没有治好。”
“是!听说他很擅长治疗各种怪病,如果连他都治不好,那就真的没有救了。”
“好,我马上去请。他在哪里?”
“知秋医馆!”
老者谢过陈承,乘车来到知秋医馆。一进门,就看见了叶知秋正在给人看病,医馆里病人不少,那知秋国舅面前的最多。
老者紧忙分开众人,咕咚跪倒,磕头道:“国舅爷,求求你,救救我们少爷吧,人家说,他只有三天的命了!”
叶知秋一听是急症,忙起身将他拉了起来,问怎么回事。越是急症就越不能乱,问清楚了,好准备急救药物和治疗手段。
老者急忙把事情经过都说了。还说了那天在四里飘香酒楼看见叶知秋他们给人治病的事情。叶知秋这才知道,当时他们竟然也在场。又听说是太医局学生陈承郎中推荐的。很是有些意外。当时这个陈承对自己的态度可不怎么样,现在居然推荐病人来找自己看病。看来,这人心胸还是很宽广的。
叶知秋当即乘车跟着老者来到了那客栈,上楼进屋,却看见了陈承。
原来,陈承离开客栈之后,又返回来了,他对这个病案很好奇,想看看叶知秋是如何医治。便等在那里。
看见叶知秋,陈承稍稍有些尴尬,没等他开口,叶知秋已经先拱手为礼道:“陈兄!”
陈承忙长揖一礼,道:“拜见国舅爷!”
叶知秋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用这么客气,咱们不是同班同学吗!走,一起会诊一下这个病案。你的医术可是很了不起的,如果你都没用办法,那这个病案还真是很棘手啊,咱们一起想想办法吧!”
陈承好生看了看叶知秋的神色,不没有讥讽的意思,不觉心中颇为感动。想不到叶知秋对自己如此推崇。他却不知道,若干年之后,他将成为北宋一代名医,流芳千古。叶知秋这位后世穿越而来的,自然知道他。
两人进屋之后,来到床前,老者撩开帷帐,叶知秋看见少年这模样,也是大吃一惊。也不着急着诊脉望舌,那过凳子坐下,问发病经过。
老者悲声道:“那天在四里飘香酒楼,那里的鳗鱼肉卷饼味道十分鲜美,我们少爷又是特别的喜欢美食,看见美食就不要命一般,那天一连吃了八份!加上别的吃食,吃的肚子滚圆,再也装不下了,这才离开。回来就不舒服,找了个铃医给看,铃医给了大黄、芒硝,说是停食了,只要拉下来就能好,可是,吃了一点都没用,接着又请了一个大夫,用的也是泻药,还是没用。刚才这位太医局的郎中,治了之后,说不行,只有三天的命了,我这可怎么给老爷交代啊!还不如……”
“别着急”陈承忙打断了他后面的话“现在专门治疗疑难杂症的知秋国舅在此,正在想办法呢,若是国舅想到了办法,你们公子也就不会三天就死了。”
老者一听有理,忙擦了眼泪望着叶知秋。
叶知秋诊脉望舌,沉吟片刻,道:“他这病最先是停食,这个没错,只是,前医一直用泻下药,这就错了,搞成了现在这种坏证!如果再不得到正确治疗,就跟陈兄你说的一样,的确活不过三日!”
陈承听叶知秋认可他的断言,却没有半点得意,反而焦急地问道:“停食用泻下药,不对吗?”
叶知秋道:“当然对,只是,用得早了。”
陈承疑惑地望着他。
叶知秋道:“病人生病是因为吃得太多了,伤食了,这个时候,食物是在上鬲,要想把多吃的食物排出来,应该用吐法,吐出来就好了。但是,前医没有用吐法,而是用了泻法,这就麻烦了,因为这个时候食物还没有到肠子,用了泻下药,没有东西可拉,反而把脾胃给伤了。脾胃内伤,运化失司,食物都堵在胃,无法消化。而前医一个劲用泻药,肠子里又没有可以拉的东西,只能是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进一步受损。而且,这些乱七八糟的汤药灌进去,却下不去,全部都堵在上鬲了。当然就成了恶性循环,越吃泻药越胀。”
陈承听完,恍然大悟,连连点头,道:“是这么个道理。那现在用吐法还有用吗?”
叶知秋道:“现脾胃受伤太厉害,不能冒然用吐法了,应该先醒脾,把脾胃的运化功能恢复了,然后再用吐法把前边吃进去的乱七八糟的食物汤药都吐出来。才有可能治好这个病。”
旁边老者一听,到底是大名鼎鼎的知秋国舅,一上来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到了治疗的办法,看来,少爷一条小命有救了!”
可是,老者高兴得早了点,接下来,叶知秋说的话,又让他心凉了半截。只见叶知秋站起身,在屋里转了几个圈,沉吟着慢慢说道:“现在有个很危险的问题,病人吃了这么多泻药,都聚集在〖体〗内,一旦上下通了,一起发作起来,那时候,便如同决堤的洪水,奔涌而下,只怕等不到三天,就会活活拉死!”
床上少年已经奄奄一息,不过神志还是清醒的,听了这话,不禁苦笑,道:“想不到,我苏轼大好男儿,竟然死于吃食!可悲可叹!”
叶知秋正要坐回凳子,一听这话,屁股一歪差点坐到地上。幸亏旁边陈承一把把他拉住:“国舅小心!”
叶知秋挪了挪屁股,在凳子上坐稳,瞪眼瞧着那少年:“你,你叫,苏轼?”
少年点点头,有些疑惑地瞧着他。
叶知秋喜道:“眉州眉山有位文豪名叫苏洵,你知道吗?”
这个时候,苏轼年纪还小,还没有成名,如果眼前这位真的就是文学家苏轼,那就只能提他父亲苏洵,而不能直接提他,否则不好解释自己究竟怎么知道的。
这少年,正是一代文豪苏轼苏东坡!这是才十五岁,奉父亲之命,带着老仆出川游离天下,增长见闻。来到京城,不想因为贪吃,又遇到庸医,差点把小命给送了。
那少年听到他提到父亲的,面露喜色,道:“苏洵就是家父。——国舅爷认识家父?”
叶知秋笑了,心想〖中〗国人哪位不知道你们苏家三位大文豪?就算不知道你,只要读过《三字经》,也知道“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啊,这位大器晚成的文豪,就是你的老爹,唐宋八大家,你们家就占了三位!就算不认识字的人,也知道“东坡肘子”这道菜,这也是你的招牌啊!还有你拼死吃河豚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就难怪你这次吃撑着,你本来就是个美食家,或者说是个吃货。
正在加载...